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而借助国外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使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化。其中哈佛大学学者提出三圈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它包括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协调平衡有助于更好地实施战略。运用这一方法解析理论体系的价值、能力和支持,可以看到它们能够形成指导实践的合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维度,即理论支撑、历史含量和实践基础,既坚持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深刻地总结了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从历史维度来看,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和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与党员标准的制订和践行以及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和要求紧密相关。从理论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总体方略,深化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揭示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实践维度来看,要处理好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正确梳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三重维度,对于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1,(2):45-45
唐志龙在《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一是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维度。价值导向是价值观的内核,决定价值观的性质与方向。二是必须强化言行一致的实践维度。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现实中践履,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两者关系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在目标取向、本质内涵、价值旨归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历史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同程,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任务,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前景;从实践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发展蓝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制度保障、给予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理论视野》2021,260(10)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参与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构建出蕴涵纲领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四重维度在内的政党建设理论,逐一阐明了绘制建党蓝图、奠定党建根基、铸就党建灵魂、锤炼党建载体的必要性和践行策略,对"工人阶级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这个党"这个时代课题作出了完美回应,并成为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开展建党及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孙中山将社会主义视为人道主义,即博爱、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由此看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三重维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自身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的理论维度,还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的客观需要的实践维度,以及创造中国先进文化必然要求的文化维度,来探讨分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立足于实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的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接受规律,从授者、受者、中介三个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缨 《理论探索》2006,(1):17-1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中经济和文化的对立,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同时,为文化建设增添了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紧迫性、创新性等显著特点。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刚 《理论探索》2007,1(5):15-17
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两个维度: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全球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都表明,发展的价值维度正在凸显,人们逐步开始重视发展对人的意义。我们党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实践,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其中,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表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表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握发展的实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现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统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萃萍 《理论探索》2007,1(6):29-32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联系社会建设实践,而且要把发展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理性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入认识和探究传统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困境和出路,从而达到科学发展观与健全理性的统一,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健全理性的统一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以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理念来谋划社会发展,它从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来提升着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注重丰富世俗化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及其战略思维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业周 《理论探索》2006,20(6):21-2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发展现代转型的标志和契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维方式层面对发展进行总体性反思,从而规范和导引发展。战略思维契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特质和发展要求,成为规划当代中国发展的主导思维范式和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理论探索》2005,1(6):17-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的创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如何总结好“十五”时期的经验,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是中央今年以来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8月下旬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明确指出,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10月份,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十…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核心,构建和谐社会不能背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载体,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党的建设都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改革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行政区划的改革,即应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宗旨,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进行;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又要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做到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