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正式组织中的一些成员,在共同工作或业余交住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兴趣、志向,而形成的一种无形团体(并不是指非法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每个正式组织中的普遍现象。以往在领导工作中,我们多重视对正式组织的研究而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甚至否认它的客观存在。社会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正式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个  相似文献   

2.
张益民  张力凡 《学理论》2013,(15):335-336,35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客观的必然性,加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要科学地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根据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对其进行区别管理;注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引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肖雪莹 《学理论》2011,(23):237-238
大学生高校生活作为群体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非正式组织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很大,如果管理者能够重视并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它就具有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正面功能。反之,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只有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并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才能使其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学生个人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及教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Mayo)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如中小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而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少先队组织、学生会、班组、班委会、团支部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群体的属性,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地具有和社会制度非对抗性的属性。企业内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构成了劳动群体人际关系的总和。人们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正式群体首先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目标。社会主义企业的正式群体需要非正式群体积极地补充自己的不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正式群体,大多数不具有与制度本身对抗性的属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5)
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正确对待和认识现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引导,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佩媛  苏翔飞 《学理论》2012,(14):201-20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以电脑网络为联系平台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其具有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虚拟性与真实性、非正式性与非赢利性、自发性与自主性、网聚性与开放性、自律性与他律性。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加强引导和管理,是提供社会服务,培育和谐文化,参与民主管理,反映意见诉求的需要,高校要发挥其正面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国有企业内部非正式群体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本文以笔者最熟悉的国有企业这一正规组织为特例,对其内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类非正式群体作实证研究,探讨群体类型的形成及其特征,并提出"功能边界"概念,以分析群体的双重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群众体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群体现象。本文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介入非正式群体的机会、条件和动机迅猛增加,非正式群体对成员又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因而,当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带有种种消极倾向时,便会使成员在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偏差与混乱,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为此,本文呼吁加强对当前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做好非正式群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化、生活化,要特别注重非正式群体对职工思想的影响。在这里,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章程或文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有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王子强  林艳 《学理论》2009,(23):177-178
目前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给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因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认识和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着重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并进而阐述了如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对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将有助于学校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盛珂君  王可园 《学理论》2010,(23):236-237
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提出和含义做了简单介绍,针对民办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及特征描述,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对策和建议。从而拓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的思路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以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赵琨  钟继超 《学理论》2014,(5):73-74
当代社会,有些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些青少年污言秽语、打架斗殴、勒索财物、侮辱甚至辱骂他人、小团体或小帮派盛行、强势学生排挤和欺凌弱势学生等。有些行为凌驾于社会习俗的约束之上,社会很少能对其施行法律约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其他角度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以减少校园攻击行为。减少攻击行为的策略如下:培养个体正确、积极的认知方式;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示范教育和情绪控制辅导;从多种途径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转型期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Mayo)最早将工作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重点是说明和研究工作群体内的非正式群体。我国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为宽泛。本文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非正式群体”,一是将超出梅约的研究范围,二是把“非正式群体”概念拓展至“一群人”(“agroup”)。一、社会发展速率与非正式群体的演化在一般情况下,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其发展速率高于非转型社会,社会重组和社会分化也快于非转型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特征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进…  相似文献   

16.
董晓红 《学理论》2011,(12):280-28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旨在探讨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与引导的途径,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使学生管理者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22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访谈,探讨了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特点以及该环境对同伴群体社会化的意义。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主要是群体活动;社会微环境是青少年调节情绪、形成和表现同伴群体文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微环境能够给青少年同伴群体提供自由平等的气氛。  相似文献   

18.
行为科学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兴趣、志向爱好和发展愿望,充分重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斧头帮"这一典型街角青年帮派涉黑犯罪的田野调查,发现当下街角青年的组织结构形式、资金获取渠道、冲突处理方式、活动空间类型都有涉黑犯罪趋势,而"再嵌入机制"是其涉黑犯罪的主要动因。涉黑犯罪极易导致街角青年成为成人涉黑势力的潜在力量,这提高了他们交叉犯罪的几率,增加对其帮扶和矫治的难度,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基于此,提出"打击与预防并举"治理模式,以减少和预防街角青年涉黑犯罪。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出发点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功能,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