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基本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创新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最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
《党员生活(武汉)》2008,(5):F0002-F0002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各项工作中,既挖掘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的文化资源,又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文化资源,在落实科学监管的征途上,聚力同心谱写和谐乐章。以学习功能定位文化引导。省局提出了“建五型机关,创文明单位,做人民群众健康的保卫者”的要求,将学习型机关放在创建首位。全系统中心组学习做到有计划安排、有学习形式、有理论成果、有带动指导、有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维护社会的稳定,户籍管理制度应当始终以满足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需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为目标而不断地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食品药品监管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新形势下应加快六个转变,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从关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境遇出发,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时代赋予文化馆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等思潮的兴起,在反思20世纪乃至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理论基础,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为观察、评价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说来,教育的…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基础和理论根据 ,它的涵义是多方面的。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战略 ,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把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中来思考。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蕴涵 ,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不但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本文从研究邓小平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入手,继而阐述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和体系,阐明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渊源.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突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人的具体性原则,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须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发展观问题探索的新成果,它正确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并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合法性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角度,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相对,表征人的启蒙和解放。以人为本之根本不仅仅在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更应指向主权在民的参政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道德哲学意义上,以人为本是一种实践思维和价值指向,是"单一性与普遍性"统一的道德主体的能动精神。在此意义上,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承接。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但是,当前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它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目标是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 ,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当前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基本生存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物质要求,在精神文化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7.
追寻和挖掘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人的需要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实践的观点则是其逻辑支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最终归宿。其内在逻辑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文化建设与民生改革发展中,要以敏锐捕捉和合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前提;以尊重人民的实践产物、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为重点,以确保人民持续性文化受益,促进其走向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的异化把人类生存发展的多种需求都归结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成为物质需求的形式,人变成了消费动物。被资本制造和刺激而无限膨胀的物欲推动无节制的社会生产,通过破坏和毁灭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也在破坏和毁灭人类自身。所以,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时,必须改造人的需要。通过消除人的物化、异化,才能使人类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作出自主与自觉的调控,实现自我克制、自我超越,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我国文化发展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还很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2002年约为5300亿元,而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约为10900亿元,缺口达5600亿元。可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两方面来论述。一、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投入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不均衡、不合理非常明显。据统计,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用…  相似文献   

20.
邓小理论始终闪烁着“以人为本”思想之光芒。小平同志围绕中国人如何摆脱“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的双重羁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历史使命,提出了一系列施政措施。其中内蕴的“以人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和突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