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助人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慧欣 《前沿》2008,(7):156-158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笔者通过对助人行为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研究者对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上。按照影响因素起作用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直接因素(助人者和情境因素)和间接因素(环境因素)。助人行为是直接、间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助人行为最终是由助人者来完成实现的,助人者自身因素在助人行为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是指对身处困境者缺乏同情,推卸道德责任,拒绝进行援助的道德态度以及行为。亲社会助人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因此,亲社会助人行为是对身处困境者产生移情,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本能地涌起对其施以道德关怀的内在冲动,进而把这种冲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学说是康德进行批判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对其整个哲学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经历了从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学派的神正论者到理性的道德信仰论者的转变历程,而这一转变对康德最终提出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具有关键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育平 《湖湘论坛》2006,19(4):27-29
共产党人的道德具有政党道德和一般道德双重属性,它既是一种软约束,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刚性成分,多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共产党人道德的践履也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如果在加强主体自我修养(自律)的基础上又加强对主体的监督与制约(他律),充分发挥共产党人道德特有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作用,对违德者加以刚性约束,那么,道德的践履将会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形式。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己。道德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相似文献   

6.
戴茂堂 《求索》2014,(2):64-68
和谐问题的讨论基点在于人,而人总是从三个维面建立和发展各种关系。这三维关系分别是人与人之上的天(中国称天道、西方称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下的地(事物)、人与人之中的他(她)的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人与天的关系对和谐提出宗教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地的关系对和谐提出生态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人的关系对和谐提出人际道德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与道德冲突现象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两大调整体系 ,一般说来 ,两者对人们的行为评价是一致的 ,但有时又是冲突和矛盾的。本文从现象出发 ,对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关系评价中出现这种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探讨体育锻炼的道德资本效应是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与综合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育锻炼能否促进志愿活动参与是衡量体育锻炼的道德资本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2020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的大型经验数据,采用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核匹配和局部线性回归匹配等倾向值匹配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影响志愿活动参与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参加体育锻炼者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在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户籍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匹配混淆变量后,参加体育锻炼对志愿活动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样本和城市样本的分析结果与总样本一致。基于此,可将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志愿活动参与的重要路径,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资本存量,切实发挥体育锻炼在促进健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戴圣鹏 《前沿》2008,(10):128-130
对道德充满敬畏之情是康德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实践主体内心对道德律的敬重与畏惧。  相似文献   

10.
让人诧异的是,在道德环境因各种冷漠渐显不堪之时,弱势者却义务反顾地表现出他们的仗义,比如这一事件中救助女童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还比如那些扶起摔跤老人的青少年……社会道德要靠底层和弱者来维系脸面,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相似文献   

11.
吕耀怀  梁虹 《湖湘论坛》2008,21(4):45-47
对隐私关切做道德限定,应当弄清隐私关切与隐私侵犯的区别,并把握好隐私关切的“度”。限定隐私关切的道德指标应当是:隐私关切应当出于爱心,应当尊重人格,应当排斥强制。  相似文献   

12.
张德寿 《创造》2002,(4):10-10
成本者,代价也。以经济的观点,道德行为是有成本的。譬如居家教育孩子要诚实,不可撒谎。但孩子入社会,一如诚实不欺,却可能付出代价。传说有小学出了个考试的作文题目,名曰“我最想做的事”。出题者盖要孩子畅想,日后做科学家或英雄模范之类。可偏偏有小孩童心直白,在卷子上写上:我最想做的事是将卷子撕掉。其意并非要真的毁卷子,不过抗议和厌恶没完没了的考试。这算够诚实的了,简直天心可鉴!但结果呢,老师被惹怒,分数落了个底,家长也被延及,在会上两眼一抹黑说也说不清。如此还算小,反正以后注意便可。但是,若日后参加工…  相似文献   

13.
黄雁玲  覃青必 《求索》2013,(8):91-94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道德主要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原则和规范。人的主体性是一把双刃剑,在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它可以给人和自然带来福祉,但如果人的主体性过度张扬,则会导致不负责任的人类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甚至人身心的冲突与失衡。人作为主体性、有理性的存在,有责任为避免这种冲突与失衡,作出自己的道德承诺,从而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4,(1):117-122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舍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15.
唐涛 《求索》2008,(2):77-79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丙元 《青年论坛》2011,27(1):77-80
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道德家都称赞自由,因为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道德本身的一种品性,而道德则是自由的一种表现。但现代自由主义对自由的推崇及其特定的立场致使其在道德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当其自由逻辑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必定导致道德虚无的踵事增华。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政协公报》2014,(9):42-42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有个著名的"八交九不交"原则。所谓"八交"就是要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仔细想想,曾国藩的这十七条交友原则很有道理。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才能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行;和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3,(10):39-39
周斌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虚拟技术导致的道德消隐,是指虚拟技术在传统形式上的主体与道德决定之间构筑了心理屏障,行为者的身份隐匿增强了个体的道德真空效应。从道德的含义看,虚拟技术解构了道德存在的源动力因素;从现实交往实践看,网络身份加重了网络道德危机的可能性;从个体意识看,虚拟技术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恶的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祖彤 《求索》2013,(6):204-206
恶法亦法理念萌芽于苏格拉底,并由法律实证主义者奥斯丁加以系统论述并趋向于成熟。在西方法学中恶法良法之争始终贯彻其中。然而,所谓“恶法”判断标准却一直是一个理论的难题.而与“恶法”相对的“良法”基础同样难以形成定论。事实上.强调对恶法的遵守并非全无价值关怀.而恶法亦法理念对法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自然法理念中善的概念分析.以此可以得出对“恶法亦法”的新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李敬煊 《理论月刊》2001,(10):25-26
“以德治国”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为政以德思想的扬弃,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在“以德治国”思想中,广大人民的道德水平是基础,“为政者”的道德水准是关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