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显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资源紧张的唯一出路。要在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所谓"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事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2006,(4):9-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显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面对日益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资源节约做出全面而具体的部署,明确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方向,确定了指导性方针,提出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内容.如何将十八大部署与我国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资源节约的具体部署,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是湖北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促进改革的重要推手。综改试验区所试验的内容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在21世纪立足国内能源、资源状况及国际能源、资源格局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全新发展选择。它摒弃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设计了一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资源利用性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赵文光 《世纪桥》2009,(9):70-7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资源需求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发达地区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志 《学习月刊》2010,(16):65-65
循环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的问题,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使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概要论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并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资源环境保护出发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行性措施,最后借鉴国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经验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杨叔子 《学习月刊》2012,(19):25-26
对人口最多的国家而青.人均资源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全民动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我们要大力提倡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也是生态脆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之路,必须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使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瓶颈。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此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杨占报 《奋斗》2007,(9):44-45
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解决城镇化发展“量高质低”的问题.对我省的振兴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进一步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老太太哲学     
《党课》2006,(1):93-93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资料卡片     
备忘录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回顾(二十二) 37、时间:2006年12月25日讲题: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背景: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技术大有可为。文章通过分析资源节约型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现代通信与网络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四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