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现代化采取赶超发展战略的思想源自列宁,斯大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强化了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选择赶超发展战略,不仅与苏联模式密切相关,也与国内外形势紧密相连,它的实施使中国初步建立起国家战略防御体系,奠定了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大国的基础。赶超战略实施中,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情因素制约与国际环境钳制之间的矛盾,凸显了这些国家正确把握实现社会主义特殊规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力 《前线》2010,(4):14-17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于此承前启后的关键时节,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11个五年计划(规划)制定、实施的经验教训,无疑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武力研究员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化战略选择与实施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开始工业化时,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一个人口多、基础薄、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相当落后的大国。按理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搞工业化似应走一条从农业、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发展之路,然而,中国共产党却选择了一条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正确的选择和及时的调整相结合是中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五年计划”的名称经历了由“国民经济计划”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次改动,其改动都有深刻的背景。由“国民经济计划”转变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改动就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后,国家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辽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提前完成了国家一五计划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十二个五年计划(含规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计划背景和内容,其制定和实施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由工业强国到共同富裕、再到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五年计划要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要用科学的执政理念指导五年计划,坚持发展和改革并举。  相似文献   

7.
五年计划(规划)是中国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纲领。上个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8.
“二五”计划的实施与调整历经八年,国民经济在曲折中沿着工业化道路踯躅前行。  相似文献   

9.
“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总蓝图。60年来,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清晰地描绘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轨迹,让人看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风风雨雨,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探索发展的曲曲折折。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后起国实施新型工业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后起优势,实行赶超战略;应该重视科技创新,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需加快制度创新,营造宽松环境;更要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万 《前线》2016,(12):33-35
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非对称"赶超战略有关论述及相关研究,明确了"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条件,提出了把握先发优势、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实现形式,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并由此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是 2 0世纪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最重大变革之一。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 ,除了社会主义理论局限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外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对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 ,这也是 10 0多年来中国人民强烈愿望的表现 ,而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和公私兼顾政策所形成的均衡发展机制 ,似乎不能保证这种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探索强国之路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强国的首要前提,提出了强国的战略目标,规划了符合国情的强国步骤,确立了强国的发展思路,倡导并培育了强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晏磊 《党史文苑》2005,3(11):12-13
毛泽东探索强国之路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强国的首要前提,提出了强国的战略目标,规划了符合国情的强国步骤,确立了强国的发展思路,倡导并培育了强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国力增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顺利解决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指明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艰难曲折,但终于获得成功,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归纳其要点,一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二是要切实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将长…  相似文献   

16.
1981年至1985年实施的“六五”计划,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破冰起航,成为我国继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在经济建设上又一个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十五”计划,是我国迈入新世纪后制定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在呼应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提出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这是一个符合省情的、科学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非常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赶超战略。  相似文献   

19.
建国 5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有必要从战略高度上加以回顾和总结。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这 50年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对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一 )“一五时期战略”( 1953- 1957年)   建国后经过三年的恢复时期,国内经济形势趋于好转,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 1953年 6月,党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段娟 《党史文苑》2009,(6):4-7,20
建国后,我国实施了近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该战略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巩固国防、平衡内地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平衡发展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并被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所取代.本文以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为研究时限,对平衡发展战略向1981-1985年期间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1986-1992年期问实施的三大地带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历史考察,概括了两大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了非均衡战略的影响效应,最后得出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