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多数刑诉法的教科书和有关著作,都把刑诉法总则第六章的强制措施归入了侦查的范畴.认为侦查概念中的“有关的强制性措施”,既包括第二编侦查一章的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也包括总则第六章中规定的强制措施.我认为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是关于什么是“侦查”的法律定义。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法律定义,特别是其中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呢?对此,法学界在认识上是不一致的。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刑事诉讼法上的侦查,  相似文献   

3.
<正> 一、强制性措施是否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8条第一项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里侦查中所指的“强制性措施”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五种强制措施是否同一概念,有无联系和区别?法学界的认识颇不一致。大体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强制性措施与强制措施在含义上和外延上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赋予特定含义和内容的概念,除此之外不能再有别的强制措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过程中,依据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据此,海关并不具有侦查权。但笔者认为,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担负着缉私重任,其地位和职责要求享有并行使走私侦查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刑事诉讼法》中对“技术侦查”的相关规定为研究起点,通过对“技术”与“侦查”两词的渊源、定义、特点的研究,结合当前学术界与实战部门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部分描述未能涵盖《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的隐匿身份侦查和控制下交付而单单从信息技术或刑事科学技术方面定义“技术侦查”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技术侦查的概念进行了综合性的表述并对其进行了解释.旨在通过对“技术侦查”概念的研究,结合《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法条规定,为实战部门对技术侦查的判断与推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8条第1款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从这一规定看出,我国刑事侦查权行使的主体是公安机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我国刑事讼诉法的有关规定,任何人都不会否认我国检察机关具有侦查权。但对于具有什么样的侦查权,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机关的侦查权仅限于公开调查权,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机关享有依法所能够享有的全部侦查权。本人同意第二种看法,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专门的调查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调查措施:包括调查询问(公开的和秘密的)、检验、勘查、讯问、辩认、搜查、扣押物证书证、侦查实验等;②追缉措施:包括  相似文献   

8.
万毅 《现代法学》2012,(6):180-193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文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后增加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即仅笼统规定侦查机关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有权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而并未明确列举可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种类和手段。与此相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这一章节下同时授权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此即"乔装侦查措施"。问题在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乔装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同样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除列举性地规定了作为乔装侦查方式之一的"控制下交付"之外,并未在立法上明文列举乔装侦查措施的具体类型和方式,其结果是造成《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技术侦查措施"、"乔装侦查措施"等基础概念含义不清、相关法条内容模糊,减损了法条的可操作性,威胁到司法的确定性,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终极目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在即,上述基础概念的界定问题不解决,司法实务中将无法正确操作《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与"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相关的程序与制度。因此,应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对"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这两个基础性概念进行规范解释,勘定"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的合理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9.
涉外管辖和涉外仲裁是民事诉讼法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分别规定在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八章。同民事诉讼法(试行)相比较,第二十五章《管辖》完全是新增加的,第二十八章《仲裁》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与补充。根据近半年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对这两章的有关规定应有正确的理解,以便于正确地予以适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二百六十条规定:“审查起诉部门经审查后认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参照本规则第五章第二节的规定移送审查逮捕部门办理”。《规则》第五章第二节的规定是指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侦查部门移送至审查逮捕部门审查的一系列规定。刑事诉讼实践中,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受理侦查机关(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时,经常遇到犯罪嫌疑人未经审查逮捕部门审查批捕或者已经审查逮捕部门审查后以不同情形不予批准逮捕,因而侦查部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编名为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二编第三章章名为提起公诉,不论从该编、章所涉内容来看还是从法律文字含义本身加以分析,笔者都认为,用审查起诉表述更为严谨。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大陆民法总则之法制特色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①《民法总则》通过后,大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的规定与民法总则不一致的,立法机关认为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应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揆诸本部《民法总则》下有十一章,体系上可分为“基本规定”(第一章基本规定)、“民事主体”(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第四章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第五章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民事责任”(第八章民事责任),以及“诉讼时效”(第九章诉讼时效、第十章期间计算、第十一章附则)这六个部分,仍散发出浓厚欧陆法系之规范风格,与台湾“民法总则”之结构体例相去不远.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民法理论中,“法人负有限责任”的结论似乎已盖棺论定,被普通接受而无人质疑.不少民法著述甚至在法人部分的有关章节中赫然迳行冠以“法人的有限责任”的标题.诸如,已故著名民法学者佟柔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民法》第二编第三章第九节即为“法人的有限责任;”颇有影响的民法专著《民法新论》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第二部分即以“企业法人的财产有限责任”为题.这些主张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根据这些论者的观点,法人有限责任的内涵有二;1.法人以其独立的财产对外直  相似文献   

14.
侦查结构一词,从语义学上看,是由“侦查”与“结构”这两个词组成的偏正式短语,即侦查的结构。对于侦查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第八十二条第(一)项做出了明文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结构,又可称作形式、模式、构造等,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及相互关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织、组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六十规定:“审查起诉部门经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参照本规则第五章第二节的规定移送审查逮捕部门办理。”第五章第二节规定的是本院自侦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的有关操作程序,本条中所说的是“参照”而并非“按照”,因此我们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不知具体怎样操作。请问:1.审查起诉部门是否需制作《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随卷移送?2.条款中“移送审查逮捕部门办理”是指审查逮捕部门仅填发法律文书(《逮捕决定书》),还是指审查逮捕部门受案后,需经过审查,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是…  相似文献   

16.
犯罪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犯罪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它是一项刑事诉讼活动,受国家法律的指导和制约。一切侦查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 在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犯罪侦查更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法律问题: 一、现场勘查必须邀请见证人 现场勘查,是犯罪侦查中的一项专门调查工作。它是绝大多数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起点,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对犯罪案件发生的地点和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所进行的实地勘验和调查研究。现场勘查的目的,是判明事件性质,发现和搜集犯罪痕迹、物证,分析研究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情况和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现场勘查笔录是刑事诉讼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第二章犯罪第一节犯罪的概念及阶级性这一节学习的重点有两个:(1)了解犯罪的一般概念,尤其要掌握《刑法》第10条“但书”规定的内容(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并注意同”免予刑事处分”的区别.“免予刑事处分”的判决是以确认被告人犯罪为前提的,而“但书”规定则表明行为人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2)把握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含义、地位和相互关系,注意从内容、本质、可变性和三特征的关系上去说明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第三编特别程序,其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及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的内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选民资格案件,非讼案件及适用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案件的有关知识、下面就这一编的内容作一下说明.一、特别程序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特别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特殊类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应当明确,特别程序不是独立于民事审判程序之外的一种程序,它仅仅是不同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的较为特殊的审判程序.学员在学习中会发现,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五章即特别程序这一章中,明确规定适用本章规定审理的案件仅限于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  相似文献   

19.
<正>《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被称为民事生活领域的“百科全书”,其中第5编“婚姻家庭编”是调解婚姻家庭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婚姻家庭编以原《婚姻法》《收养法》为基础,在坚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规定,并增加了新的规定。婚姻家庭编共5章79条,主要内容有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上述规定,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刑事法律思想。笔者感到,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刑法和刑诉法,全体公民特别是法律工作者都应该很好地学习、重温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