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你好,我能跟你谈谈吗?我的心里太痛苦了。”电话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忧郁而且缓慢,说话好像都在斟酌。 “请说.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用同样的语速回应她。 “我今年33岁,孩子3岁,原来在一家外企当秘书,最近我辞职了,暂时还没找到工作。因为我离婚了,我的前夫是我的副总经理,他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孩,我不想看见他。”声音停顿下来,传来低低的叹息。 “你是因为这件事很痛苦吗?”我们的热线电话每天都至少有两个以上有关外遇的内容,很多女性为此痛苦,不过她  相似文献   

2.
读者俱乐部     
编辑者语: 安徽肢残人李卫东来信,要求翻译一件邮品上的盲文。经《盲人月刊》副编审苗雨生翻译,辨认出“人类”一词,后四方盲文无法翻译。可能是抄写错误。 有人曾提过疑问,错误还能美丽吗?通过李卫东的来信和苗编辑的回答,我觉得错误也是一种美丽。正是这个错误,才使其他类别的残疾人对盲人的文字有了了解,  相似文献   

3.
开心乐园     
比你更糟一个人心急火燎地跑向公共厕所,但厕所前排着长队,他只好站在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前面只剩下一个人了,他实在憋不住了,就对前面的人说:“我快憋不住了,能不能让我先进去?”前面的人紧握着拳头,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你至少还能说话!”梦话妻子关心地对丈夫说“:老公,你近来老是说梦话,要不我陪你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丈夫惊慌地答道:“不用,如果医生给我治好了这毛病,那么我在家里的这一点点发言权都没有了!”人民老师:“同学们,跟着我念‘爱祖国,爱人民……’”小明:“老师!我们是人民吗?”老师:“当然是了!我们都是人民!”小明转过来…  相似文献   

4.
收到残联寄来的盲人优秀散文集,心下一震,想着盲人看不到是如何写作的?居然有那么多盲人喜欢写作,还能出成散文集,实在令我非常意外和感慨. 连忙翻阅,第一篇史光柱的文笔如此活跃而老练,有趣而深情,再次震动了我. 这些盲人作者,有的写身边小事,写生活中的一花一木,写熟悉或陌生的动物,写走过的祖国山川,写听过的音乐故事,写故乡写爱情,写乡村的宁静与都市的繁华,写记忆深处的痛苦与常人无法体会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中国残疾人》2008,(11):6-8
毛泽东非常重视盲人工作,决定成立新的中国盲人福利会。1954年1月,毛泽东在与中国盲人福利会负责人谈话时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苦的人呢?”  相似文献   

6.
“每当看到苗家山寨这些老少盲人和他们贫困的生活情景,我的心便为之振荡久久……我将尽自己的力量,多解除一位盲人的痛苦,多为社会减轻一份负担,多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遇见美好     
郭雪涛 《人民公安》2010,(13):60-60
<正>斑马线上走过来四个人:一位女盲人,其余三位不用问,肯定是一家三口。小女孩儿三四岁大,被爸爸抱在怀里,孩子妈妈用手拽着女盲人没拿竹竿儿的那只手臂,打算一起过到马路对面去。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了。肯定是女盲人要过  相似文献   

8.
幽默天地     
只准带面具 汤姆“上个周末我收到一张化妆舞会的请柬,结果却很尴尬。” 杰瑞:“怎么回事?” 汤姆“请柬上特意注明只准带面具入场。” 杰瑞:“你的面具不好?” 汤姆:“不是,我戴的面具很奇特,可别的人还都穿着衣服呐!”  相似文献   

9.
组织从哪来     
这一节说说残联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残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那么这个组织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很关心残疾人工作,1953年在内务部之下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关于盲人福利会,笔者曾在1994年8月以“靳越”为笔名写过一篇文章《毛主席关怀盲人工作》,发表在《人民日报》,并被诸多报刊转载.文中写到毛岸青的岳母张文秋同志1954年1月被中央组织部分配到中国盲人福利会工作,当时,她虽然有点儿想不通,但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几天以后,她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谈话间流露出不愿做盲人工作的情绪.毛主席听了她的话后,亲切地开导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相似文献   

10.
父母都是种田人,偏偏养活了我这个既不能扛锄头,也不能拈秤杆的残疾儿子。由于我的病残,父母肩负着沉重的外债,还为我的前途担忧。 母亲常常无奈地看着我,含泪哽咽:“将来我和你爹都不在了,你还依靠什么人呢?” 听着母亲的话,我心如刀绞,常泣不成声:“娘,您放心,我会有出路的。”我明知眼下说这话根本没什么意义,可作为病残人,又能对为  相似文献   

11.
开心乐园     
一误再误青年:“我的信……你有没有交给你姐姐?”孩子:”我姐姐不在家……我交给爸爸了。”青年:“哇!那你爸爸怎么说呢?”孩子:“我爸爸很生气……叫我退还给你。”青年:“那信呢?”孩子:“昨天你不在家……又交给你爸爸了。”我决定去买汽车的那天下着很大的雪,想到这样糟糕的天气里,销售商一定认为不会有顾客上门,我便信心百倍准备大肆杀价。正如我所料,当我进入展厅时,我是惟一的顾客。但销售商一开口,我准备狠狠杀价的希望便立即落空。“小伙子,”他快快活活地说,“你肯定想新车想坏了,这么糟的天气都跑出来买车。”一个盲人在人行横…  相似文献   

12.
一缸鱼在一列国际列车上,有一位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旅行。途中,上来一位端着鱼缸的客人,缸里的鱼甚为罕见。大家对这种鱼都很好奇。德国人问:“你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习性?”日本人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在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条件下,这种鱼能不能生长?”美国人问:“你的鱼是不是从美国弄来的?因为只有美国才可能有这样奇特的鱼。”法国人问:“你能不能把鱼卖给我。我想在卧室里养这样一条奇特的鱼,我的女朋友一定会兴奋不已。”数年后,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故事     
仿佛就在昨天,我听一个盲人音乐家讲故事,他自己的故事。听一个人这么幽默诙谐、跌宕有致、像说隋唐演义一样讲自己的故事,在我还是头一次,很好奇:一个人怎么会如此冷眼看自己?故事讲完了,他忽然加重语气,一字一顿地说:“我,就是这样活着的!”掷地有声。从这句  相似文献   

14.
盲人都能干些什么工作?大概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按摩师、调音师这些传统职业。的确,盲人的就业渠道仍然是比较有限的。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即便是传统的职业,也有了新的气象。盲人按摩师小薛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中年失明的盲人。走过那段死去活来的心路后,我又能“看”见了,因为我有一双“心眼”。失明后,我也失业了,是政府给了我“低保”,解决了我的生活困难,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我“看”见:我们祖国这艘世界上最大的由人构成的巨轮,正意气风发,劈波斩浪,向着理想的彼岸高速驶去。  相似文献   

16.
每天搭乘公车上下班,来回时间约莫近二小时!有时人少,可坐在座位上欣赏窗外的风景;人多时,也只能慢慢地挤回家,但这时身边乘客的对话总会不时地传到耳边。前日在回家的公车上,转程靠站时,乘客顿时多了起来,一对上班族男女恰巧在我身边,吸引了我的目光。可能因为人多,男的不时地将手臂围住女的并轻声地问:“累不累?待会想吃些什么?”  相似文献   

17.
家里一直催我赶快和阿沐把婚事办了,总是重复着那句话,“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女人一过三十就叫大龄青年,阿沐那么好的男人。” 前一段时间我最好的朋友艳儿向我宣布:我终于要结婚了!这个一直嚷嚷要独身的家伙早忘了她是单身同盟的发动者。她带着一脸幸福一脸不解地问我:“你怎么就不结婚呢?”我说:“我要忠于我们的组织。”她大笑说:“见你的鬼去吧!盟主都结婚了你还坚持个啥呢?!”  相似文献   

18.
孙振军 《小康》2005,(3):15-15
近一二年来,短信十分流行,几乎所有的电台、电视台和部分报刊都设有短信参与或竞猜栏目。但另一种怪味内容的短信也呈风生水起之势。圣诞节之夜,一位外地的副处级公务员熟人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向你祝贺圣诞的各国友人有:伊朗的他没内衣,日本的松下裤带,韩国的嫖娼妓,越南的软中硬,罗马尼亚的急了就撕裤,沙特的摸了还摸得·摸还摸不得。”见我没反应,这位熟人还专门又打来电话询问:“收到没有?怎么样?”我说:“你从哪儿搞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熟人却不以为然:“同事发的。这有啥?比这更刺激的海了去了!”为此,我专门询问了一些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盲人按摩渐渐走出了医院,“盲人按摩能挣钱”,一时间似乎成了共识。然而,近两年来,按摩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有钱的老板纷纷转向,盲人自己开办的按摩店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按摩市场供大于求。现在的按摩业盲人在做,明眼人也在  相似文献   

20.
主持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全国交警学习济南交警那阵子,城市里最抢眼的就是三尺岗台上的交警,在记者笔下他们是“都市的活雕塑”、“城市交响乐的指挥者”,细心的记者还记下了他们每小时转体多少下、挥动手臂多少次。没过多久,撤走岗台、交警变管点为巡线又成为发展趋势,不少路口连交警的面都见不到了。现在的情况是,城市的交通岗台基本没有了,一些城市还保留着一两个“形象岗”。我不明白,既然站岗台管理不科学,还有必要设“形象岗”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