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家爽 《学习月刊》2012,(22):41-42
在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通过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和幸福武汉,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要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先把武汉建设成为“法治环境一流”的城市,以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通过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和幸福武汉,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这‘三个中心”、‘三个武汉’为建设支点武汉、龙头武汉和跨越式发展的武汉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全市人民对城市建设的热切期盼。然而,要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就必须先把武汉建设成为‘法治环境一流’的城市,以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占富 《理论研究》2010,(4):64-64,F0003
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乌海在自治区西部这一区域中,在区位、资源、交通、环境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具备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乌海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因此,要树立"四种意识",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加快推进乌海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要把大理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必须立足大理、依托滇中、面对滇西,从全省的高度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城市定位,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走城市外扩、产业内聚的发展之路。突出文化特点,发挥环境优势,建造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高品位城市;加强周边合作,打造城市经济一体化平台。  相似文献   

5.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尝试运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并以在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舟山市为案例,采用ETOW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文章尝试给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路径选择:领先构建“绿色+”制度设计;积极打造绿色资源能源体系;深度探索海洋文化型产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6.
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大理市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及对洱海环保的要求,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体现前瞻性,即围绕城市圈建设和产业合理布局的要求,实施城市扩张和产业布局向周边延伸的战略。才能发挥其区域经济的带动、集聚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宝音 《理论研究》2008,(1):55-58
赤峰市中心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以开发为载体,以经营城市为手段,力图通过中心城区发展实现城市的跨越发展。这一路径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产业支撑乏力、发展定位偏缺、农民进城困难、城市经营不完善等障碍。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分析赤峰市的区位资源特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主导特色产业;组建产学研基地,打造特色产业簇群,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城市经营机制,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实现赤峰城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经济科学 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是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历史性战略任务。知识经济中心是指知识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知识是指系统的知识,包括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中心是指这些系统知识生产、传播的基地和区位高峰,它是“软中心”,但比“硬中心”(产业中心)更重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是要使有条件的城市尽快占据知识和经济的制高点,不断提高自己在区域中进行知识辐射和经济辐射的能量和质量。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知识与经济相结合的最佳条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安阳市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安阳市建设成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关键是靠发展,而安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步伐,要切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实现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就必须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积极寻求治本之策。一方面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解决好安全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心城市是内蒙古加快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内蒙古城市发展要选择发展基础好、潜力大、条件好的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率先突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筑若干经济区,进而带动全区整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赤峰市中心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以开发新区为载体,以经营城市为手段,力图通过中心城区扩展实现本市的整体跨越式发展。这一路径在短期内收到一定成效,但存在产业支撑乏力、发展定位模糊、城市经营偏缺、农民进城困难等问题。要实现赤峰市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分析赤峰市的区位资源特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围绕这一定位引进强势教科单位,组建产学研基地,打造产业簇群,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民入城,实现赤峰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海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屏障。西宁作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及欠发达的市情,决定了推进西宁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推进西宁绿色发展,最终是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刘世丽  赵天石 《新长征》2006,(10):62-63
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运行逐渐与区域母体相融合,它包括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开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资源型城市开始更多地依托区域来获得发展,并受到区域条件的更多约束。从区域的角度看,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重新回归区域并依托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与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因此,加快资源型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流动,为我国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以资本、人才为对象的城市竞争越演越烈。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新世纪谋求发展的重大方针策略。因此,成都要实现建设“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5.
福州要建设成现代化沿江滨海港口型生态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位城市,必须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和城市人口规模,必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措施,以促进福州省会中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做大做强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必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以促进福州省会中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就福州省会中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提出了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和提高福州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中,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动力支撑和力量源泉。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做实做优公益性文化事业,做大做强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来提升城市品位,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秧励 《学习导报》2011,(24):27-27
岳阳楼区作为岳阳市的中心城区,瞄准推进“四化两型”的转型路径,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9.
欧阳慧 《先锋》2016,(12):25-28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不仅有利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党员》2007,(8):18-19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 基于“一圈两翼”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重庆可以建立不同的激励措施和调控机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策略。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的“一圈”城镇群,打造高效的产业和就业平台,同时加快建设以万州、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城镇群,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