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出京剧叫《戚继光斩子》,后来有学者考证。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所以,“戚继光斩子”是戏说,是艺术创作。那么,努尔哈赤斩子,真有其事吗?大家知道,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被尊为太祖;而斩子之举,违背常理,自然为清朝皇家所忌讳,因而史书缺乏记载。努尔哈赤斩子,遂成为清官的第一大疑案。  相似文献   

2.
闲读阎崇年先生的《清朝六十年》,其中有一句话印象特深,他说清朝灭大明,凭的仅是努尔哈赤老父亲遗留的13副铠甲与其所带的40来号人马。13副铠甲戳穿秦岭,戳穿昆仑,戳穿泰山,戳穿三山五岳而刃不卷,锋更利,其可讶也欤?而当时,大明莫说有四亿人口,四千万怕是绰绰有余的吧,努尔哈赤四十人,大明对付金清,百万比一,即使搞“人海战术”,也不在话下啊,再而言之,其时之金清,  相似文献   

3.
王伟 《法制博览》2011,(13):58-59
才子清朝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祖庙。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袷祭(皇帝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国有大事大典,也都进行祭告。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这其中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这个无人比肩的汉臣是张廷玉。  相似文献   

4.
《法制博览》2010,(7):48-48
努尔哈赤征服建州八部用了十三年,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血腥和杀戮。有了较为稳固的武装割据根据地,握有建州500道敕书,为他推行“远交近攻”政策,进一步扩大武装割据势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制博览》2010,(12):39-39
300多年前,满族人努尔哈赤以30人、13副铠甲起兵。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把大明江山鲸吞殆尽。读这段历史,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若不是吴三桂这样的汉奸“冲冠一怒为红颜”,相信中国的历史会改写。  相似文献   

6.
《法制博览》2010,(1):4-5
清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就血缘而言,清朝的12位皇帝,除入关前的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外,其余10位都不是纯粹的满洲血统:  相似文献   

7.
填字游戏     
《工会博览》2010,(8):56-56,61
横列: 一.小说《围城》的作者;二.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著名小说,钟楼怪人是其中的角色之一;三.杜甫的一首名诗,第一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四.一种粤式小吃,黄秋生拿到第一个金像奖影帝的电影名字和它有关;五.张韶涵演唱的歌曲,第一句歌词是“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六.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  相似文献   

8.
屈维英 《法制博览》2008,(11):49-51
大清王朝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至1911年溥仪逊位,共有12位皇帝,历时296年。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最后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女,世称“宫荒”,或谓“国统三绝”。其实,这三位晚清皇帝中,同治又是中国皇宫中出生的最后一位皇帝,光绪和宣统虽为皇帝,但都是从宫外“抱”进来的,光绪甚至是非皇室血统的皇帝。这种罕见的“宫荒”现象,预示着大清王朝气数已尽。  相似文献   

9.
余沐 《法制博览》2008,(9):46-49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于这样一个在清初历事三朝(太宗、世祖、圣祖)、亦功亦罪的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节俭难致富     
刘墉 《法制博览》2010,(2):59-59
一个朋友,年轻气盛,看到社会的不公,总不忘发挥一个公民的职责,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几年前,网络刚刚兴盛,他的主页,一度红极一时。彼时他“出口成脏”,骂名远扬,文化圈里做贼心虚的人,皆对他敬而远之。他的那些出版社的朋友.赚了钱,再不敢在他面前显摆,怕一不留神,被他窥去了行业潜规则,在网上网下大肆批判,直让自己辛苦铺成的财路,重新被他滔滔之唾液,给堵了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