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中国青年学生站在时代大潮的前头,充当了革命的先锋,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张闻天就是其中之一。邓小平曾赞扬他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 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张闻天还是一个年方19岁的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青年学生,他积极投身于南京学生的社会活动,成为“河海”最为活跃的几个学生之  相似文献   

2.
每天清早,正是家家户户倒垃圾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溆浦县城大街小巷回荡:“讲文明,讲卫生,不要乱倒垃圾!”“县城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每当听到这个喊声,行人无不感动:“他已喊了十多年了,不容易啊!”但也有个别人说:“天天喊,又没得钱,脑子进水了。”这个天天喊广播的人名叫李继民,现年70岁,退休前在县环卫所工作,长期和垃圾打交道。他1989年被评为怀化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溆浦县“十大感动人物”并名列第一。当我听到李  相似文献   

3.
寻访宋学义     
1951年10月下旬的一天,县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在转业、复退军人中查找一下沁阳是否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我接受任务后,一方面布置在全县各乡镇挨村排查,一方面亲自在县直机关访查,经过一段紧张工作,终于在残疾军人名册中发现了宋学义的名字。 宋学义家住北孔村,此村离县城十多里。我和另一位同志经过1个小时的徒步跋涉,来到北孔村。 一位农民听说我们是来找宋学义的,说:“宋学义是我们村的农会主席,我领你们去!”他一边走一边说:“宋学义回来这几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主动登门帮助解决。他的残疾金,大部都救济了困难户,弄得他家的生活比全村最困难的人家还紧张。要说他是一般的残疾军人,哪来那么好的高贵品质?”这位农民的一番谈话,曾使  相似文献   

4.
1909年11月间,屈伯川诞生在四川 省沪县衣锦乡。7岁到16岁在家乡读四书、五经与《资治通鉴》等古书,我国古代文明给了屈伯川最初的精神滋养。1925年已是“五四”运动后的第六个年头,一股新风吹到了这个四川的偏僻农村。帮助屈伯川补习高小数学和英文的一个表兄,给他介绍了全国形势,引发了他要到省外去考大学、见世面的愿望。取得父母同意后,跟随表哥一起到了南京。经过认真的准备,屈伯川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插班生。寒假后由于学校停办,才上了一学期“洋学堂”的屈伯川不无遗憾地辍学回家。但新的思潮已经在青年屈伯川的头脑里发生影响。为了继续深造,在半年时间里他闭门不出发奋攻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使命     
在建昌县采访的时候,我们听到这样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一个在外打工富裕起来的青年农民,终于用自己诚实劳动积攒的钱买了一台摩托车,这既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也使他往返于他的工作地点和家庭之间那段很远的路程能有一个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好几年过去了,他的妻子也没看到丈夫买的摩托车是个什么样。为什么呢?原来,青年农民家住的村庄与外界没有道路相连,他每次回家时都只能把车骑到距家还有几公里远的地方停下来,把车寄放在那,然后徒步翻山越岭回到家里;而在那几年中,他妻子从来未下过山。  相似文献   

6.
正1944年,日本侵略者打到贵州独山,重庆危急。中共中央南方局估计,有可能出现日本占领四川或蒋介石妥协投降的局面。党必须做好领导人民就地抗日的准备。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张黎群通过钟鼎铭找到卢光特,要他赴渝商量此事。在重庆,卢光特向张黎群汇报了奉(节)大(大宁,即巫溪)巫(山)地区的地理和社会情况。南方局青年组决定,动员在渝党员和革命青年  相似文献   

7.
李洪奎貌不惊人,但在他工作的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他却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他是吉林市百工种排头兵的第一名,还是省青年质量标兵、省青年岗位能手,今年,又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1986年,18岁的李洪奎进厂当了一名纺丝工。他怀着“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的信念,苦练技术,很快就在同  相似文献   

8.
谭启龙,1913-2003,江西永新人,15岁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红军队伍里有名的“红小鬼”,建国后出任过浙江、山东、福建、青海、四川五省省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谭启龙作为山东省最大的“走资派”被打倒,幸运的是,谭启龙在受冲击,被打倒直到重新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周恩来总理曾经三次指示把他接到北京保护起来,三次与他面谈,还有五次在关键时刻,通过各种途径指示有关部门对他采取保护性措施,从而使他躲过了“文革”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访《大刀记》作者郭澄清的故里,我来到了山东省宁津县城。原以为这样一位当代著名作家,在他家乡的县城会尽人皆知,谁知却远不如一些歌星在年轻人中有名气。历史不算太久远,《大刀记》所反映的时代离我们也不过六七十年的光景,其成书、搬上银幕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生活时代距我们也仅二三十年时间,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却很快消逝了。在县城里,我询问许多人:郭澄清是谁?郭皋村在哪?看过《大刀记》吗?大多数人摇头不知,偶有六七十岁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青年拼搏的历程: 1981年,怀揣卖掉一棵树得来的9.2元人民币,年仅17岁的刘延林从四川广安爬上南下的火车来到广东打工。他先是在广州市郊的一家砖厂工作,为了多赚钱,还每天加班,别人干6小时,他就干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他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员唐宗辅是贵州省劳动模范、印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刀坝乡信用社信贷员。1979年,24岁的唐宗辅退伍回乡后,就工作在地处黔、川、渝交界处的重重大山里。28年来,他始终如一为民服务的精神和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刀坝乡广大农民的好评,成为广大农民心中的“支农贴心人”  相似文献   

12.
##正##无论如何,在纪念邓小平的各类文章中,四川都是少不了的一部分。不回到那个年代,或许无法充分理解那份情感。我们并非要浓墨重彩去展开邓小平在历史舞台上的大时代。而是尽可能找齐一切符号,还原邓小平和家乡之间的点点滴滴,并把这些韵味,沉淀在时间的河床里。四川是邓小平的家乡,也是他一生奋斗的起点。建国后,他也是从西南开始积累理政经验,并走向全国。离开广安的时候,邓小平15岁。他可能并没想过,自己一生都不会再回来。但其实不用纠结,因为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六连27岁的回族青年奶牛养殖户丁国,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青年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在养殖奶牛的11年里,他用勤劳的双手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农场青年树立了典范,成为农场青年学习的楷模。 1992年,他家仅有4头奶牛,看到别人养奶牛致富,他也下定决心走这条路。于是,他每天起早贪黑,喂牛、挤奶、送奶,一天忙忙碌碌,可效益与别的养殖大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过调查,他发现奶牛的品种不行,产奶量低。于时,丁国产生了更新奶牛品种的念头。  相似文献   

14.
正"一勤天下无难事",忘我生产创奇迹甄荣典191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给地主当雇工,17岁被骗到湖南修铁路,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榨。1937年9月,八路军开进河北唐县,21岁的甄荣典担任了村里的青年队长。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个月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派他随同抗大三团的几十名青年学员赴延安,途中正赶上百团大战,八路军总部便将他们安排到太行山军工部工作,甄荣典到  相似文献   

15.
青年陈毅在成都王裕国享誉世界的陈毅元帅,以懦将著称。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不同凡响,留下了许多可供当今青少年学习的故事。这里辑下的几则故事,是他在成都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经历。被人称为“乡下佬”的穷学生1916年2月14日,陈毅考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相似文献   

16.
霍庆涛 《当代贵州》2013,(20):42-43
"看到创业青年致富的心态积极向上,阳光乐观,自己就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的微小付出感到荣耀,从中也找到了人生价值和工作的乐趣。"任斌(中)说。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理事长任斌近3年来相继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先进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记者约他采访好几次,但他总是说"我在乡下"。3年的时间里,他  相似文献   

17.
1938年,一位青年只身从四川千里跋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91年,这位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离休老干部,在病危时对前来看望的同志说:“我记得19岁入党时的宣誓,我没有食言。”他,离休后还热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全国先进个人,逝世后又留下遗嘱,成为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个自愿捐献遗体的干部。  相似文献   

18.
前一段时间,他出差在外.不小心将3000元钱弄丢了.那是他家几个月的收入。在电话里.他告诉妻子,刚说了一句:“我把3000元弄丢了……”妻子说:“人丢了没有?没有丢就好……”他愣在那儿,啥也说不出来一其实.妻子非常节俭。她想.既然事情发生了,光是埋怨,只会加深矛盾。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文苑》2006,(1):47-51
谢富治是一个特殊人物。他青年时代投身革命,有红色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又历任地方和中央高官,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此人思想极“左”,在“文化大革命”中干了不少坏事。他虽然早在1972年病死,但仍未能逃脱历史的审判。曾为红军将领谢富治于1909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他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寒。小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喂过猪,也时断时续地读过私塾。青年时,谢富治头脑活络,也很勤奋,常从亲朋好友处借一些书报来读,因而见识较广,周围常常聚集了一些同龄青年。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攻占武昌,湖北各地农民运动勃兴。…  相似文献   

20.
正见到赵建的时候,他正准备结束周末休息提前回乡镇工作,"把该走访的贫困户走访了"。最近次乡镇换届中,他从镇党政办主任提拔为党委副书记,成为该镇唯的80后领导干部。他家在县城,提拔后除了为出行方便、找家里人筹钱买了辆车外,他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特殊:"都奔四了,就是做书记,也没啥奇怪的。"赵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