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地问题是涉及拉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从本世纪初起,拉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改革,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目前,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颁布了土改法或其他调整现存土地关系的法令。拉美土改开始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采取的方法多样,引起世界政治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70余年的拉美土改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拉美土改的主要方式作一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拉美国家基本上是农业国,发展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拉美的土地占有制度。拉美土地占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大地产制;(二)小地产制;(三)公社或村社制。其中又以大地产制为主,拉美的大地产制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土地占  相似文献   

2.
1987年7月22日,非律宾新国会开会的前五天,科拉松·阿基诺总统签署了行政令229号,颁布了一项全面土地改革方案政令,从而揭开了以科拉松总统为首的菲律宾新政府即将要进行的一场新的土地改革的序幕。与过去政府把士地改革仅限于稻米地和玉米地不同,新土地改革法几乎包括了所有公地和私地。但是,科拉松总统把确定土地所有者可以保留的土地限额以及何种农地将首先或放后进行土改这两个最引起争执的问题留给国会(新届国会在7月27日召开第  相似文献   

3.
土地改革的实施设立一个有效力的中央土改局 1963年8月以前,菲律宾把土地改革分散给各级地方组织去负责,中央没有一个对土地改革负有最后责职和最后权限的权力机构,而只有负责处理有关解决租佃和安排新土地这些问题的各种机构。佃农分得土地绝大部分是限于土地争夺激烈的地区,重点是放在分配那些没有多大价值的、社会名流不(干心)兴趣的公有农地。  相似文献   

4.
临政许诺实现真正的土地改革是菲律宾科·阿基诺与劳雷尔联合竞选总统时打出的最动人心弦的旗帜。借鉴马科斯土改方案实行过程中的反面教训,科·阿基诺在棉兰老达沃市所作的演说中表示,一旦她当政,将实现土地改革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提高生产力;实现土地利益与土地所有权的平均分配。土地改革包括种植经济作物的农田与无地农民,“耕者有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土地改革一直被列入菲律宾的政治议程。但是,该国土地结构变革的进展却极其缓慢。几乎历届总统都强调实施一项新的土改法令,这就使得土改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讨论农村动乱的原因、土改立法,执行土改的局限性,以及法令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文献可谓卷帙浩繁。不过,大部分的论文还停留在对全国,或至多是对地区的整体研究。从这个角度说,它们在获得资源分配问题上反映的是行政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也反映出一种自上面下了的解社会变革的推理方法。这就排除了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获得独立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大都面临着严重的农村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各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农村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是进行土地改革,改变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目的,各国政府都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印度就是一个例证。一、土改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农村严重形势迫使印度统治者加紧推行土地改革。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这一改革有多方面的目的。首先,缓和业已紧张的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立法适当满足农民的某些要求;其次,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经济建设计划积累资金;第三,废除包税制,让新型地主取得土地所有权,成为农村的支持者;最后,通过土改促使地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秘鲁军政府实行的土地改革,是南美洲有史以来最激进的土地改革之一,在秘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对这次土改作过不少评论。笔者在研究秘鲁农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1985年4月至7月,在秘鲁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中部安第斯山区农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本文着重就此次土改的性质、土改中实行的政策,以及农村土地问题的发展趋势等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8.
战后菲律宾土地进一步集中,佃农的比重进一步增大.菲律宾政府为了缓和菲律宾农民的不满,战后进行了一次所谓"土地改革".本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当不可能揭露这种"土地改革"的阶级实质,更多地是从法律程序,条文规定的缺点等方面去分析所谓"土地改革"的不彻底性.而且他对哈第土地改革方案的评价和对麦格赛赛的评价还起了美化美帝国主义和菲律宾大资产阶级政治代表人物的作用.但本文对了解战后菲律宾的土地所有制状况,两次"土地改革"的经过,两次"土地政策法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围绕着土地问题和"土地改革",菲律宾地主阶级和佃农之间的一些斗争倾向,依然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910~1917年墨西哥革命期间,以萨帕塔、比利亚、卡兰萨为代表的革命派别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主张和政策。作为激进的土地改革派,萨帕塔在占领区进行了彻底的土地分配;比利亚派虽然没收了大庄园,但并未向无地农民分配土地;卡兰萨领导的立宪派从本质上反对土地改革,但迫于形势,于1915年颁布了土地法。各革命派别在土地改革问题上立场的差异是由革命前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革命力量的构成所决定的。革命期间的农民动员和土地改革为1934~1940年期间卡德纳斯政府的土地改革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农用土地流通法》的颁布为俄罗斯农业用地的自由流通和买卖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俄罗斯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进而对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制度选择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但《农用土地流通法》作为多方妥协的产物,它在若干重要方面并未反映土地改革倡导的意愿,从而使其重要性受到质疑。俄罗斯社会目前不利于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前现代性政治文化也使得《农用土地流通法》的作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土地改革是經济發展的主要因素,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亞洲許多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其經济大都建筑在農業上面。因此,經济發展自然应該从这个農業基礎上开始。泰國(而且也是亞洲几乎所有國家)在農業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土地改革問題。人們觉得,如果土地問題能够得到解决,就大有助于農業部門的改善。我們在着手考慮泰國所能進行的各种土地改革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土地改革”一詞的意义。有些經济学家和農藝学家曾把这一詞的解釋說成是一种改善土地所有者和佃戶之間的关系的企圖。另一派則認为土地改革是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目的在使无地的人獲得土地。第三种解釋則認为土地改革是擴大農業信貸,以期到达改良土壤肥力的目的。总之,“土地改革”一詞  相似文献   

12.
种族主义统治时期 ,白人通过掠夺、战争、欺骗等手段侵占了南非大部分土地 ,广大黑人缺地、少地 ,土地分配极端不公平、不合理 ,成为新南非沉重的历史包袱。新南非从国情出发 ,本着协商与和解精神 ,运用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 ,通过和平赎买方式进行土地改革 ,使白人土地回到黑人手中 ,从而加强稳定 ,提高生产 ,减少贫困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土地回归 ,土地重新分配、确保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1 0年来土地改革取得不少成绩 ,但总体上看 ,进展还不够理想 ,步伐较慢 ,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道路并不平坦。但土地改革是大势所趋 ,今后将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1986,(4)
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经济制度最重要的部份,它的形式如何,对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缅甸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尤其如此。缅甸独立以后,政府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对独立以前的土地制度作了重大的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进行这种土地改革?这种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内容及性质如何?土地改革以后土地制度的状况又如何?这些都是深入了解缅甸独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和缅甸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及其特点所必须弄清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阿基诺总统启动的综合土改项目,是菲律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革,也是同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改革。综合土改不但覆盖地块规模广泛,而且预计受益人群也非常庞大。然而改革启动以来20多年,菲律宾农民的生活依然贫困。土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分配不公的局面,但是土改的方式是保守的。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思潮在综合土改中注入太多市场化元素,导致土改的重分性质越发微弱。“失信之地”是阿基诺对于前任土改的指责,然而同样适用于综合土改。  相似文献   

15.
序言在荷兰的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大种植园农业和小农农业并存的典型农业殖民地,有关土地的各种所有权问题是极其错综复什的,因此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计划以及土地改革的进展,无论是对这个新国家的建设方式或者是对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俄罗斯在迄今为止的十多年中,对土地所有制进行了强制性私有化改革,俄罗斯农业也在这段时间产生了巨大转折,但农业生产效率并未随土地私有化的推进出现质的飞跃.要整体上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俄罗斯以私有化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进程注定是一项长期性任务.  相似文献   

17.
1974年7月,喀麦隆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令,旨在改革土地使用和占有的权限。在此之前,除了一小部分土地就被法定为私有土地之外,这些法律条文确立了国家对全部土地的支配权。这次土地改革的受益者是国家权贵与商人,他们或通过以权谋私,或成为投机土地者,从而使喀麦隆出现了“新土地贵族”。就理论而言,这次改革终结了农民和地方权威与土地的传统联系,因为土地的概念和传统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家法律因允许其他社会阶层占有和使用土地而驱使农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俄罗斯的农业出现了十分紧张的局面.朝野都认为,农业必须进行改革.所要进行的改革,旨在建立高效益、多种成分的农业部门,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现已开始的土地改革是有关土地所有制和土地利用的结构改革,原来国家对土地的垄断已被各种新形式所取代,各种新型的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农民经济协会在各农业部门中已经涌现;还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土地市场.这样,土地就能集中在农业生产内行人的手中,并以此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和生产率.俄罗斯的农业改革是由原来的统一模式向另一体制改变,其间必有一段较长过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的农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封建土地占有制——大庄园制正在逐渐解体。然而拉美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并未解决,致使拉美地区社会问题严重,政局不稳,并且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增长,战后大部分拉美国家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尽管这种从战后持续至今的土地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改变拉美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土地占有制,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拟就拉美土地改革(不包括古巴和尼加  相似文献   

20.
6月4日,古巴临时政府頒布了土地改革法,并且开始正式实施。这是一項重大的革命措施。它标志着古巴的革命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为执行这項法律,土地改革全国委員会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