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家骥 《春秋》2009,(6):4-5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之后。在工作人员再三劝说下,恋恋不舍地离开天安门城楼,准备恢复一下精力好看礼花。  相似文献   

2.
“千里无云澄碧空,天安门上锦旗红。广场万众喧旗海,大道三军走巨龙。竿顶赤旌升冉冉,阵前礼炮响隆隆。一声中国今兴起,顿使元元泪满胸。”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礼炮队的组建者,指挥鸣放礼炮的许欣之写下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3.
王建柱 《同舟共进》2009,(10):49-53
回首60年前,那宏大场面的幕后,其实隐藏着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原来是新中国的"接生员",政协会徽原是新中国的最早标志,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坎坷命运则是我们民族曲折经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陈淮 《春秋》2009,(5):8-10
我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5.
“开国大典时,我是四名国旗护旗手之一。”忆起60年前的往事.家住石家庄工农路河北省建行宿舍的李元甫老先生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6.
《传承》2006,(4):42-42
1949年10月1日清晨6点,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还在办公桌前忙碌着。此时,北京城内外的30万各界群众带着喜悦正赶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属于他们的隆重盛会。  相似文献   

7.
曹燕 《黄埔》2009,(4):39-40
物换星移,转眼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抚今追昔,60个春秋,我们伟大的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阳春三月的一天,笔者走进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十六期炮科毕业生田申老先生的家,听他讲述他和开国大典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解放 《协商论坛》2009,(7):54-55
苏联来的代表团差点赶不上开国大典 赶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是10月1日的上午乘火车到达北京,差一点就赶不上了。  相似文献   

9.
李志海 《中国人大》2009,(13):49-50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征天安门广场举行。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就在毛主席将要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一个人走上来帮助毛主席调整好话筒的高度。他就是李志海!历史记录下了这一刻!命运注定要把他们和这段重大事件一起写入历史!  相似文献   

10.
杨兆麟 《中国人大》2009,(14):52-52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永远彪炳史册。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1.
回想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我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度过的。  相似文献   

12.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09,(13):47-48
104岁仍关心着国家大事 60年前作为参加一届政协会议的正式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亲历了新中国建立的健在者已经为数寥寥,经多方查找现仅找到七人。雷洁琼是这七人之一。在此之前,记者多次到家里采访过雷老。她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十多年,这还是在她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分给她的这套四室一厅的公寓楼。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她谢绝了组织上为她调整新的住房,始终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卫士马武义回忆:主席穿的羊毛衫4个大窟窿用袜子补 1949年3月25日,主席住进吞山双清别墅。他自己首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给我们卫士规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主席用的东西不得随意给他换新的,耍换必须经他批准。在香山时,经主席批准给他做了一双新皮鞋。参加党内活动他不穿皮鞋,只有会见外宾、民主人士或庆典活动时他才穿皮鞋。直到1958年秋我离开中南海时,主席穿的还是这双皮鞋。  相似文献   

14.
杨银禄 《同舟共进》2010,(10):37-38
2005年8月26日,“文革”中江青的第一任秘书阎长贵转给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两篇文章:一篇是《开圉大典内卫秘闻》(摘自《中华儿女》2004年第10期);另一篇是《书报义摘》2005年4月22日登载的《江青为何无缘开国大典》(摘自《党史博采》)。阎长贵在给邬吉成的信中说:“关于‘江青无缘开国大典’的事,现在报刊上不断宣传。  相似文献   

15.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09,(18):52-52
95岁高龄的陆璀满头银发,笑容慈祥亲切。她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北平学生运动,特别是“12·9”运动的著名的人物。《西行漫记》的作者、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曾把她比作十五世纪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谈到参加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经历,老人说,“是我毕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16.
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在天安门城楼拍照的人数极少。有一个身材瘦小的女性身影,举着照相机一直把镜头对准开国大典上的领袖们,她就是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唯一的女摄影师——侯波。  相似文献   

17.
吴志菲 《世纪行》2013,(11):41-45
(续)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李维汉任副主任。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此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于是,就国号与中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进行了广泛的协商。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致词时最后呼喊的三个口号中.有一个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在新政协筹备会起草各项文件的过程中,一些代表对这个原拟的国名“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0月1日,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这一天,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简称“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9.
方槐:1917年出生,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为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飞行大队长,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师长、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相似文献   

20.
<正>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胜利召开,有45个单位、662名代表参会,其中,民主党派有12个单位、116名正式代表和19名候补代表参会。代表农工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10人,分别是彭泽民、郭冠杰、李士豪、何世琨、杨逸棠、张云川、郭则沉、王深林、严信民、杨子恒;候补代表2人:王一帆、李健生(女);还有代表华东、华南、西北解放区的代表季方、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