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2.
猫一样的员工 你知道“80后”在早上是如何叫醒自己的吗?80%的人不用闹钟而是手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员工!他们有着猫一样的性格:有些粘但又不会太粘,你叫他时他不会听你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最近和许多老总聊天,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过去几十年的管理经验现在突然失灵了!那么,什么办法管用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安》2014,(2):64-64
如何让自己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克服社交障碍呢?无论是巧言妙语说“动”人心的技巧,还是“赞美他人”、“察言观色”的切入方法,你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4.
2013年8月2日,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看守所内。气温高达摄氏39度。“香港风水大师”徐泓吴拿着起诉书副本有些焦躁不安。这是在他关押后一直想看到的东西,又是他极不想看到的,手拿起诉书,"他仍在问看守所管教:“我没有骗人家钱,都是他们自己要给我的。我怎么就成了诈骗罪?”其实,大师此刻仍在他自己营造的“角色”里。纵观他几年来行径,与其说他是一个“香港风水大师”,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导演”。那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5.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指引     
周洋 《人民公安》2013,(1):32-37
所有接近他的人都会好奇,当铺天盖地的荣誉袭来,当残忍移植的事实呈现,这个“90后”的大男孩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坚强与乐观来自何处?为什么他的笑容能那么灿烂、那么阳光?  相似文献   

7.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如今,关于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及其理论的书籍越来越多,让青年人应接不暇,真有些“百家争鸣”的味道。现实中对“企业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或最高经营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老板”。当下,如果是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果是职业人,不满足现在公司,下一步要选择什么样类型的企业7面对当前中国食品业的乱像,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企业家来扭转“乾坤”?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企业家?这类问题,足以令人窒息。我们可从企业家的境界来分析企业家和他所在的企业特点,同时也来帮助职业人与企业家理清思路。根据我的理解,企业家有如下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鹏 《台声》2011,(11):36-37
10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蔡英文在竞选总部成立造势大会上表示,如果她当选,“会与大陆持正常往来”,但任何两岸政治协商都要经过“公民投票”,程序也必须明明白白写在“公投法”。如果仔细推敲蔡英文的上述讲话,就会发现其模糊性和欺骗性不亚于她此前的多次谈话。至少有3个问题需要深究第一、什么是蔡英文所理解的“正常往来”?第二、两岸关系是否仅局限于“正常往来”?第三、不承认“九二共识”,何来“正常往来”?  相似文献   

10.
自王昭耀被“双规”以后,有关他的传闻便在媒体间、社会中沸沸扬扬,甚至还出现了他与妻舅“共享情妇”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无意探究这些“故事”的真伪。我们觉得,在王昭耀站在被告席的时候,我们不应只是为又一个贪官被揪出、我们的反腐斗争又取得了一个胜利而欢呼了事,我们应该做的,是认真思考,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造就”了王昭耀一类的贪官。是缺乏监督?放松了对官员的教育?还是贪官不懂法?我们又该采取何种有效措施防止腐败的产生?这是我们眼下最应该去想、去做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每年春节过后,我国都要上演一阵子“民工荒”连续剧,而且愈演愈烈。如何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用工荒”问题?其实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德国入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严骏 《民主与法制》2014,(22):48-50
你相信吗?一位女士到法院起诉要求与先生离婚,却被法院告知十年前在另外一个法院自己已经“被离婚”。完全蒙在鼓里的她尽管与先生聚少离多甚至是不见面。但她认为自己还是他的人。那个“他”,其实不是一般人,而是国内闻名的“钢铁大王”,是腰缠万贯的巨贾富翁。结发妻子何故“被离婚”?当事人何故成了“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3.
宋可玉 《新东方》2009,(6):10-13
“他者”的显现和如何面对“他者”的显现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哲学家及非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的哲学家们震惊于战争对人的无名化和人在无名中的沉沦,展开了对自我、他者、生存、责任、死亡等一系列范畴的追问和探讨,萨特、勒维纳斯、布伯、赫舍尔等从自己的切身领会出发直面了这一系列的关于“我”与“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酷玩 《今日广西》2008,(23):13-13
“我适合什么职业?如何把工作做得出色?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相信每一个职场新人都曾为类似的问题辗转反侧。有关专家对新人支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菜鸟”,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是完全靠自己,独自打拼的时代。只要灵活善用公司的职场资源,可以助你尽快从职场“菜鸟”变身为“达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大研究》2008,(12):41-42
何文堂:人大监督“抓大放小”的实践华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文堂撰文说,关于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抓大放小”问题,彭真同志曾有一句精辟的论断,他说:“重大原则问题,该管就管,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日常工作问题,不必去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就说明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是一种全局性的监督,如果事无巨细,样样都管,就会分散精力,造成监督难以真正到位,甚至会干扰“一府两院”的正常工作。那么在监督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抓大放小”呢?  相似文献   

17.
杨仪 《群众》2011,(10):96-96
何谓“健康”? 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多余,因为许多人对于常挂口头的“健康”一词的含义并没有完全搞明白。 “健”、“康”二字,各有所指。“健”指人体器官健全、功能正常,是“体质好”的意思,一般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康”含何意?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有注:“康,安也。”  相似文献   

18.
读吏与明智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明智”者,心明眼亮之谓也。他所说的“史”不知是否包括中国的历史。唐初著名的政治家魏徵先生则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所说的“古”,大概指的就是文字留存的中国历史了;千古兴亡事,过眼似烟云,倘不凭借寿于金石的文字,又怎么能够以之“为鉴”呢?这么说来,读读中国的历史,也是“可以明智”的。  相似文献   

19.
毛萍 《求索》2007,(1):161-163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去蔽。但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即技术的去蔽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如何相区分?现代技术的去蔽与古代技术的去蔽又有何不同?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限定”与“强求”两个概念。正是“限定”与“强求”构成了现代技术既不同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又不同于古代技术去蔽的独特的东西,并在本体论意义上导致了现代技术文明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三农”机构多头设置,职能交叉;“三农”政策政出多门,互不统一;“三农”资金多头拨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如何革除弊端,让有限的“三农”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浙江省的一些地方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探索着整合之路,颇具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