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泽夫 《政策》2009,(7):32-35
近段时期,黎锦林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返乡当“村官”,引起各大媒体高度关注。建党88周年前夕,他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黎锦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返乡当“村官”,他是如何做“村官”的?近日,我们前往通城县近距离走访了他。  相似文献   

2.
火化工找对象难,这是事实。一个电视摄制组北上黑龙江,采访了一位俊秀的女火化工。令人遗憾的是,她刚刚经受了一次失恋的沉重打击,以致电视片中录下这样一段解说词:“寒冷的风掠过长椅,揪痛了姑娘那颗善良的心。她和许多殡葬工一样,忍受着失恋的痛苦,承受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一位记者西入太行山.采访了某个殡仪馆,了解到这样一段“趣闻”:省报登载了一位女殡葬工的先进事实,她的丈夫“发毛”了,跑到单位的传达室.将这期报纸统统“没收”,不想让同事们知道他有个烧死人的妻子。因为,小伙子一直对人讲,他的爱人在民政局工作……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在《纽约时报》的评论员弗里德曼的名作《世界是平的》里看到这样一段,他在讲到世界竞争激烈,未来的挑战众多的时候,对他的女儿提醒:“女儿,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这一段我直到今天仍然难忘。我看到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梦”的奋斗的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在宁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让自治区多家新闻媒体聚焦在他身上。他就是温海全,宁城京东学校董事长,与“感动中国人物丛飞”有着相似的创举,负债近百万却收养了21名孤儿。  相似文献   

5.
相传,古波斯的戈蒂亚斯王系了一个“结”,叫“戈蒂恩结”。他声称,如果有谁能解开此结,就有能力统治整个小亚细亚。很多人跃跃一试,可谁也未能解开。亚历山大大帝闻讯赶去,他略一观察,便拔出佩剑.把这个“结”砍为两段。  相似文献   

6.
逍遥九鹏溪     
很意外地,在九鹏溪与徐霞客“相遇”。他手持长杖,背负斗笠,目光炯炯,面容清癯。无数个日子里,他都是这幅模样,一路霜雪作伴,一身风尘仆仆。身边只是少了曾经以七十多岁高龄陪同他壮游过一段时日的母亲。当然,母亲的话他是须臾不忘的:“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相似文献   

7.
形式 《新东方》2000,(8):24-25
同学赴新疆采访回来,我问他的心得,他就放了一段录音给我听,声音嘈嘈杂杂,似惯常的噪音,他煞有介事地说:“听出来了吗?里面就是死亡的声响。”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在某市效区采访乡民政助理员孟健。他很“忙”,正在集市的影棚里放电影……“咦!助理员怎么当上了放映员?乡长给我讲了一段益助理和哑巴青年李建军的故事──那天,哑人儿找上门来了,两手比比划划,指指墙角的抹布、管帚,再指指自己的嘴巴,又从身上掏出一张毛票子,扔在地上,用脚踩了几下。益健看不懂,哑人儿急得“哇哇”直叫,重复了几遍“哑剧”,他才明白了,哑巴是在“说”:“你给我找个事做,干什么都行,擦桌子扫地都能干好,不挣钱,管我一口饭吃就行了。”孟健笑了,冲着他点点头。点头就是应允,就得认真去办。孟…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不远的将来,应该取消发票 陈浩南: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专访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的文章,其中有段话印象深刻。章教授说,他在街上听到一些人喊“发票发票”,不仅觉得很难听,而且以他特有的历史感,他认为这些声音暗示着某些领域的腐败和失控。作为财税学科的专家,您能否从专业角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种“特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小心皮条客     
前几天无聊中看了郭德纲的一段相声视频,他在演出中把拉扩胸器比作“拉皮条”,引得哄堂大笑。倒也亏他想得出。清朝时期,北京有个叫皮条营的地方,是红灯区。人力车夫经常会在附近揽活,将客人往皮条营里拉,后就被称为“拉皮条”。再到后来,“拉皮条”成了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河南孟州市段东村党支部书记在任期届满后,不仅本村的群众苦苦挽留他连任,而且周边的村子也来“抢”他。之所以会这样,该村支书说出了自己的最大体会:当干部,一定要看群众的“脸色”办事。就是凭着这个信条,他带领大家摆脱了原来的落后面貌,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相似文献   

13.
他姓傅,被提升成校长以后,人家都叫他“傅校长,”他对自己的姓不满起来了,心里老是窝囊!明明是个正的校长嘛,怎么偏偏姓了傅,降成了“副校长”长了呢?天下又多巧事更上级派来呀一个副校长,姓郑,人家都把姓郑的副校长叫做“郑校长”。他听了,心里更恼火!好呀,姓“郑”的就成“正校长”啦!星期一上午,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他讲了话,有一段是:“咳咳……有件事要跟同志们说一下。大家都知道,我是正校长,偏偏又姓了傅;而新来的郑校长,他是副校长,偏偏又姓了郑。这就产生麻烦了!前几天有个熟人来学校找我,说:'我要找傅…  相似文献   

14.
马蝇效应     
《时事报告》2013,(1):55-55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有位叫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人你的内阁。”林肯问:“为什么呢?”巴恩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01,(4):30-33
王连芳(1920年11月1日——2000年2月24日),回族,河北省盐山县人,云南民族工作的老领导之一,在云南各民族干部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逝世后,云南省委称他为“民族工作的楷模”。1999年初,王连芳同志撰写的《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一书,在全国民族工作战线上反映强烈,被誉为民族工作的“入门教材”。《云南日报》、《民族团结》杂志和本刊曾在作者撰稿时作过部分选登。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的“史海游弋”栏目,将连续摘录其1950年至“直接过渡”这一段的回忆文章,以使更多关心民族工作的同志,了解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6.
8年前,他是一名让无数人羡慕,稳端“铁饭碗”的国家干部;8年中,他白手起家,从无到有,饱尝了创业路上的辛酸,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史;8年后,他苦尽甘来,圆了24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之梦,成为敦化市数以万计再就业大军中的领头雁,鼓舞和激励着无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决心。让我们直面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赵长贺!  相似文献   

17.
《人民公安》2012,(1):34-34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五塘二段社区民警闫文带着保安在小区巡逻时,发现附近一个黑影闪过,随即,这个黑影像猫一样开始沿着一根煤气管道往居民楼上攀爬。“要不要上前捉拿”,随行保安询问。“他是爬不上去的,我们不要惊动他,如果现在惊动他,摔下来会摔伤的……”闫警官说。  相似文献   

18.
蝶影飞舞蝉声噪,考试结束暑期到。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来到了,一长段玩耍、休憩的大幕要拉开了。你我他,作为一群“老学生”、过来人,完全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期盼吧。 不过,且慢高兴。家长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哩。有的朋友说:“暑假一放几十天,孩子在家太无聊。还是利用时间,给他补补课吧。”于是乎,语数外理化生,课程表一张张排列起来,一个个“家教”来跟孩子会面了。  相似文献   

19.
刑警“焦大侠”郑玉华在江苏锡山县不少地方,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谁要是干坏事,出门就让他碰上焦大侠。”这“焦大侠”不是别人,正是铜山县公安局刑警队副队长焦书忠。提起“焦大侠”这一雅号,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89年的一个夏天,汉王乡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齐桓公用宁戚”的启示古言偶读《刘子》,发现其中有一段齐桓公用宁戚的故事。其意为:齐桓公很了解宁戚才能,打算提拔他,哪知消息一传出,“群臣争谗之”。身边的人建议齐桓公派人察访一下再作定夺,齐桓公不以为然他说,他难免会有错误,而察访者往往不分轻重,只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