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应当用来为公共利益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但公共权力的行使有可能偏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目标.被掌权者滥用.甚至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说:“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倾向于绝对的腐败:”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义必将影响政府的威信,削弱其合法性,甚至使政府垮台。所以,反腐倡廉始终是各同政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权力监督是预防腐败的必要手段,预防腐败是权力监督的根本目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是我国权力监督体系中法律层面上的监督,具有外部性和独立性.职务犯罪预防依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是反腐败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模式有两种:一是职能型预防,即检察机关通过教育、建议、纠正、查处四种主要形式对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他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开展全面的法律监督,实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二是服务型预防,即检察机关利用专业优势,为社会和各系统单位提供预防公职人员腐败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权力的异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监控不力、惩治不严是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但在监督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为监督理念缺乏;监督形式的运行不够协调;监督对象不平衡;监督方法单一,缺乏监督力度;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应当通过中外对比,合理借鉴,更新理念,创新机构,走法制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完备的反腐败法律体系是从根本上依法反对和防治腐败的基础。创新和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 ,必须构建权力制约的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并完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并完善权力监督的法律机制 ,必须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制化的组织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的关键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王德新腐败的基本特征是权力的腐败,反腐败必须以权力相制衡,要从监督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上强化对权力的制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执政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6.
第一、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制约无力是造成司法人员犯罪的主要客观因素。腐败和权力相伴而生,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监督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上上下下对司法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总认为司法人员不会犯法,或不会明显犯法,缺乏监督或自觉不自觉地放松监督。二是监督机制不全,对权力缺乏必要的制衡,导致行为的随意性。有的虽制定了监督制约措施和方法,但缺乏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制度;有的借口司法机关工作特殊,工作缺乏透明度,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难以监督。因此,工作中不能有效约束司法人员严格执法办事,客观上对一些滥用…  相似文献   

7.
权力腐败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标志着党已把对权力监督从党内监督提升到国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设的总体构架来谋划,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权力结构失衡和监督缺位问题,切实提高预防权力腐败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理论层面思考权力腐败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提出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一直注重用强化权力监督的方式解决腐败问题,但在权力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权力制约缺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因此。遏制腐败的滋生和防止权力的滥用,不仅要重视权力监督,而且更要注重权力制约。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前,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迫切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权力制约存在的疏漏及其原因,认真探讨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试论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李兴中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这句至理名言,已被古今中外诸多政治历史实践所证明。那么,为什么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监督与制约机制?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权力的特性和人的道德品质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0.
政府权力异化从法治角度分析归根结底是权力的腐败。制约权力腐败的根本措施是法治,即实现权力的法治化,也就是将权力的获得、行使、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腐败危害最烈的莫过于权力腐败,而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扼制腐败的诸种监督中,人民的监督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黄玉青 《工会论坛》2005,11(4):97-98
当代中国正在探索构建权力制约的途径,目标是建立法制化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可以说,有了公共权力就有了对公共权力的遏制。法律是人类社会治理权力腐败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瘤疾。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个人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社会对公共权力的失控。从我国转型时期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来看,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层面的因素:如新旧体制转换给腐败提供了机遇和环境,经济领域中的供需分配矛盾和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的因素影响等等;二是个体意识形态及其心理层面因素:如拜金主义的毒化,特权意识的存在,避险心理作怪,认知上的失调等等。为此,加强预防腐败必须健全公务员制度,增强公职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完善立法制度,完善监督与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民主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权力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腐败控制是现代行政理论的核心问题,而加强党政正职监督,使其在规定权限内依法行使权力,以避免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现象的出现,是预防腐败发生的重要步骤。近年来广东各市县一直都在探究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机制,并制定了一系列监督措施,对权力结构在内部进行了重新规整。但是,由于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及执行上的不力,导致现有制度难以充分发挥效力。在现有制度体系基础上,继续提升纪委的地位与作用,健全约束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相关制度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少数乡村干部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上层建筑根源、经济根源和个人主观原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违法违纪现象和腐败行为。因此,我们要清除社会腐败意识,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推进政务公开,大力促进民主进程;改善乡村千部待遇,稳定乡村干部队伍;强化党内外监督,规范权力制约机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措施,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根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内生腐败”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内生腐败”现象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内生拓展型权力腐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来的“全能主义”中央威权政治逐渐式微,全民政治动员性的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一些地方政权中滋生出“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正在向群体化、集团化、规模化、半公开化扩散的趋势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能左右当地官场政治生态、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性权力实体”。这种家族化、帮派化、圈子化的地方政治退化现象被称为中国武的“地方政权苏丹化”,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互相脱节。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对策思考胡煜一、权力商品化──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特征对于现今的腐败现象,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认识。从广义上讲,腐败是以权力为轴心的可能蔓延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的腐化堕落现象,包括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生活腐败三个层...  相似文献   

18.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上各个社会之中。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上升趋势。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体制的缺位与弱化以及旧的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是产生腐败的原因。所以积极防治腐败,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就决定了对权力监督的核心是防止权力腐败;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监督的方式必须实现由“盯人”监督向“盯权”监督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个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解决我国当前官员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