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小楼落成了。手扶着雪亮的不锈钢扶手,脚踏着美观大方的大理石铺设的楼梯步步登高,我心潮澎湃;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休息,干活的劳累一扫而光,举头仰望繁花似锦的吊灯,我感慨万千——对比过去,我们生活的变化如日东升。眼前舒适的生活状态,过去做梦也不敢想会出现在农家。  相似文献   

2.
陈子茹 《党课》2010,(3):105-106
我这年岁,经历的变化颇多,但感受较深刻的事情之一,就是我家住房的三次变迁。  相似文献   

3.
房子     
陈竟 《党的建设》2008,(4):51-5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可对于一个人来说,就会发生许许多多很大的变化。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  相似文献   

4.
灰房子     
我把我在师范住的那排学生宿舍叫作灰房子。  相似文献   

5.
鲁艳姣 《党课》2007,(6):104-105
刚搬进新居那阵子,突然发现那台陪伴了我们全家二十多年的“红灯”牌收音机不见了。女儿见我整天忙着找它,半开玩笑地告诉我说:“妈妈,别再找了,你那宝贝文物让我卖给收破烂的了,才给了十块钱。”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孩子啊,你还不懂得那台收音机和我们家有着啥样的情缘,知道了,你也就舍不得把它卖了。  相似文献   

6.
正除夕之夜,我们家的年夜饭摇身一变,成了齐聚东西南北美食的"国宴"。父亲姐妹7个,由于工作原因,姑父、姑姑分别生活在西藏、青海、广西、海南等地,到了我们这一辈几乎成了遍布全国。40多年来,大家很难凑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便成了88岁父亲的最大心愿。为了满足老父亲的心愿,大家决定一起回家过年。除夕下午,我们全家总动员,齐动手,做起了年夜饭。大姑家在青海,表姐在当地开  相似文献   

7.
我家的书架     
60年代初,我刚开始记事时,父亲的书架在我心目中显得是那样的神圣而又神秘。现在想来,那实在算不上一个书架──一块长长的木板,高高地挂在墙上,上面挤满了许多书,有单册的,有成套的,有的很薄,有的很厚。父亲是当地一所名牌中学的语文教师,每当看到他踮起脚尖取下几本书,用过之后仔细放回原处,然后按一按,把书整理得整整齐齐,我便蒙俄中有了一种羡慕。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我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进入70年代,我渐渐能读懂一些文学作品,便垫着凳子在父亲的书架上寻找喜欢的书。这时我才发现,书架…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我和丈夫同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上班。平时除了偶尔看一场电影外,几乎再没有别的文化娱乐活动。年幼的儿子在邻居家里听了几次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影录音剪辑后,天天吵着要家里也买台收音机。当时我们俩每月工资不足百元,常常捉襟见肘,只得用"等家里有了钱就买"的话搪塞。  相似文献   

9.
我家的臭臭     
买回臭臭,纯属一次意外:一日,我和妻正在人行天桥上散步,一只不时四脚离地跃起的小花狗捉住了妻的视线。知妻莫如夫,我慷慨解囊买下了小狗。  相似文献   

10.
秦涛 《党的建设》2008,(12):52-52
我家有5口人。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父母如此辛劳,但改革开放前的我家仍和其他乡亲一样,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改革开放像春风给地处大山沟里的家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原料:一斤带皮的五花肉或前臀尖猪肉、白糖或冰糖(冰糖能炒出肉的鲜亮色)、葱、姜、花椒、盐、酱油做法:把肉洗净,切成两公分见方,锅里放油一两左右,放糖两勺,微火,用铲子不停地搅拌,直到起沫。等沫子快完时,放肉煸炒两分钟,让糖色进到肉里,再倒酱油继续炒。  相似文献   

12.
我家领导     
正婚姻和职场相似的考核点还有:按时回家,外出请假,请假要编个让对方舒服的借口,要经得起查考勤,且要经常进行作风纪律整顿……每年的春晚小品都少不了拿一个题材开涮:家庭误会。小品台词里,夫妻间开玩笑常用的称呼都是:"我家领导",场景通常是,男人在外面,电话响了,男演员捂着话筒对观众挤眉弄眼的说"领导查考勤了!"表情机警而夸张,观众都会心一笑,兴致勃勃的准备观看"下属"如何与"领导"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13.
我的童年是在豫东农村度过的,那时,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儿时的记忆中,总是忘不了那墙头上青青的狗尾革随风摇曳的样子。我家的厨房建在一棵大杨树下,每逢刮风下雨,风呼啸着从房顶掠过,感觉房子好像要塌一样,雨水顺着树干向下流,厨房里全是水,引火用的树叶、玉米秆都被泡湿了。至今,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做饭的情形。当时,我和二哥放学回到家,妈妈在地里还没回来,我们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在家里找了几块红薯,把皮刮得干干净净,和早上剩下的玉米饼一起放在锅里蒸了一下,便把饭送到了地里。  相似文献   

14.
房子旧事儿     
李松 《党建文汇》2010,(7):36-36
回想30年前,中国人的住房由单位分配,到今天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甚至要“赶美超英”,这期间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啊!  相似文献   

15.
家有房子     
岁月有痕.搬家在我心里的印迹无法抹去. 我第一次搬家,是1989年3月的一天.那天阳光不错,却刮着清雪,打在人的脸上隐隐有些刺痛.我和家人的心情不佳--因为没有房子,我们只能租房而居.那时学院家家住得都很拥挤,有的甚至一套房子挤两户,很不方便.由于年轻教师多,学校的无房户达30%,我也是无房户,没办法,只能租房子.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陈旧潮湿,设备简陋。 周恩来长年累月在此办公,落下了关节炎。夜间办公时,他常常用一块毛毯盖在膝盖部位。工作人员建议在地上铺上地毯,周恩来只同意在办公室铺块地毯,但卧室不同意铺。房子年久夫修,墙面斑驳脱落,窗户也关不严,冬天走风漏气,不利于周恩来的身体健康。工作人员多次提议把房子修一修,周恩来总是说,过一段时间再说吧,现在国家还不富  相似文献   

17.
2017年8月底,女儿又一次离开家,前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始她的研究生学习。这个被誉为"金融界黄埔军校"的学院,每年在全国仅招收50名保送生。女儿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有幸被保送至此。  相似文献   

18.
<正>我家祖孙三代同堂。我自结婚生子后,就与丈夫和孩子一直吃住在我父母家,一家人和睦融洽,羡煞旁人,我暗自骄傲,深知这源于20年前父亲发起的"家庭精神文明活动",至今已持续近20年。当时父母工作忙,工资收入低,老爸有点大男子主义,老妈性格直爽,但有些倔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有时候赌个气,把我搞得也很郁闷。还是脑瓜比较灵活的老爸点子多。一天晚饭后,他笑呵呵地对我娘俩说:"今天我们开个家庭会,有个重大问题需要大家讨论通过。"我们娘俩以为单位要分房啊,还是家中要添置彩电啊冰箱什么的,  相似文献   

19.
记忆总是片断的,可每每回到故乡,色彩和光影、视觉和听觉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交织在老家过去和现在的变幻中.从求学到工作十余年,我已习惯了离家在外的生活,但每次回到老家,总有些变化让我欣喜和意外.我越来越觉得老家的村庄是那么富有田园诗意,农家的生活是那么悠然自得,以至对自己年少时那种拼死逃离这片土地的念头产生了对与错的怀疑.  相似文献   

20.
郑正 《共产党人》2004,(10):54-54
清早起床,依照往日的习惯,先在小院里转上一圈。自从搬到新家,有了一个十数平方米的小院。喜爱绿色的老伴,只要有片刻的闲暇,就抓紧时间捣鼓,种了满满一院子绿色。有翠生生的荷兰菊,有黄灿灿的向日葵,有粉嘟嘟的牵牛花,有红艳艳的指甲草。一院子勃勃生机,一院子五彩缤纷。一院子欢欣鼓舞。在这绿丛中,不知何时,从小伙房滴水檐的砖头缝隙中,冒出来一棵小椿树,与翠生生的荷兰菊为伴,不显山,不露水。我对老伴说:“小椿树混在荷兰菊中,不伦不类的,除掉算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