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报     
《求贤》2013,(5):53-53
国民阅读调查:超半数国民自认读书少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4月18日在京公布结果。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下同)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上网时间超过50分钟;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若说国人越来越不喜欢啃大部头著作,这是事实;但若说国人不喜欢阅读、阅读率低下,则未必与事实相符。阅读并不一定是捧着经典著作细嚼慢咽,“浅阅读”也是一种阅读;阅读并不一定是阅读纸质图书,网络阅读、手机阅读、PDA阅读、光盘阅读同样是阅读。  相似文献   

3.
领导视窗     
在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之际,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这次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  相似文献   

4.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5):28-28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认为,图书阅读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对文化的追求产生了变化,比如江苏的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图书消费也位居前列. 但2012年,我国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 2013年5月,《当代贵州》以"今天你读书了吗"为题,在当代先锋网发起一项微调查.针对"国民综合阅读率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当代贵州》微调查设置了"没时间"、"没有读书的氛围"、"没有回报"等五个选项.  相似文献   

5.
《党政干部学刊》2006,(5):24-24
在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之际,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06)"最近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了调查结果.下列两个结果引起了笔者的忧虑:一是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至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  相似文献   

7.
世人对国民阅读率的连年下跌忧心忡忡,因为它攸关一个民族素质的提升。那么,作为国民中一个重要群体,干部的阅读率如何?最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过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建设的灵魂与核心是社区文化,而建设社区文化,发展社区阅读无疑是重要抓手之一。苏州在建设苏香城市的同时,积极创建书香社区,既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也维系了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据2014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江苏省居民阅读调查数据,苏州个人阅读指数达78.69,居全省各市首位。个人阅读指数包括图书阅读量与拥有量,各类媒介的阅读率及个人阅读认知与评价等三个方面,是对个人阅读  相似文献   

9.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大众阅读习惯尚未养成,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是怎样阅读的?德国:流浪汉也阅读德意志是个酷爱读书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园的长椅上,还是在火车、地铁、公交车的车厢里,几乎是随处都可以看到手捧书卷埋头苦读的人,而且这些读者不分身份。一个流浪汉坐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认真阅读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相似文献   

10.
信息窗     
《天津支部生活》2006,(10):55-56
中央要求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报告制度;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呈现六大亮点;rH—ko5年解决1.6亿农民饮水安全;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贵州启动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接触时长看,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急剧滑落。阅读危机不仅在于阅读量的急剧萎缩,更在于阅读养成的滞后,甚至发展成青少年“阅读不能症”,以及“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的盛行。阅读危机的原因有二:一是现代生活压力太大,节奏太快,没有闲暇时间阅读。二是新媒体的诱惑,现代人沉浸在“电子三屏”(手机、电脑和电视)生活图景之中,阅读变成了读“屏”,主宰并瓜分着人们有限的闲暇时光。  相似文献   

13.
网络资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网络数字化阅读给国民的阅读活动带来的影响是福是祸?如何看待“阅读率”、“浅阅读”等问题?借助大量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阅读在革命中,“阅读革命”将带来阅读的普及时代.  相似文献   

14.
晓歌 《先锋队》2015,(9):52
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文艺生活,谈到了文艺对自身成长的影响。2014年2月,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对阅读的喜爱,"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近书者寿"还真不是一句空话。很多时候,道理不是不懂,只是忙于现实的工作、应酬,沉湎俗世,本身则是对自己的放纵。有调查表明,近年来,国人平均每年的读书量还不到1本,而在家国多  相似文献   

15.
覃道明 《学习月刊》2012,(21):11-12
功利化读书于普通人而言,可能只是方式和习惯,至多影响个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降低读书所具有的功效。但对于以学问为职业取向的人而言,则就是严肃的学风问题。满足于“轻阅读”、热衷于“浅阅读”、沉迷于“时尚阅读”,是做不出什么好学问的。学术人如此读书,会对社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导向.助长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肖巍在4月2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国民阅读率连续走低,电视、网络阅读非常活跃。但我认为,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真正值得忧虑的,是愈演愈烈的阅读功利化倾向。大量的阅读,或是为了填补某些空虚,从光怪陆离的图文中寻找刺激;或是为了升学、就业,去背诵、  相似文献   

17.
索成 《当代工人》2011,(18):24-26
【编辑留言】有学者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沈阳市于洪区总工会举三年之功。不懈于“职工读书活动”的开展。提升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为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注入了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正>在今年两会上,"书香社会"、"全民阅读"是热词,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都出现了它们的身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上,不仅分享了自己个人的读书感受,还提议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政府层面,对阅读如此重视,这是往年所未见的。政府开始操心民众读书这件"小事",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我国阅读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专家认为,读书这件事不像其他事,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或规则  相似文献   

19.
假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那么以此为前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0.
又到读书日。所有专门设置一个具有纪念意味的日期的东西,基本都类似隐喻式的提示:因为难能可贵,所以你应该记得!读书也一样。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高达24本,这数字令人沮丧。与数字同样萧条的是实体书店的崩溃式退场,似乎从侧面佐证了国人不爱读书的懒散习性。国人不爱读书的理论可随意列举无数个事实来说明。放眼国内任何城市,林立的永远是商场饭店、洗浴按摩等享受型商业业态,而书店始终清高地偏居于城市一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