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咱老北京的胡同,那真是独具风情,现如今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在胡同里长大,胡同是老北京人梦魂萦绕的地方。作家冰心在中剪子巷住了16年,90高龄时她曾深情地说:“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如果说紫禁城是北京的心脏,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那么胡同就像北京城的血脉。 要说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那真是“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数也数不清。明朝时北京的胡同只有几百条。到了清代,随着  相似文献   

2.
陈梓凡  史民峰 《世纪桥》2013,(11):68-69
北京胡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胡同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它是北京人们居住的主要聚集地,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原因,胡同面临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创建人文胡同、绿色胡同、文化胡同以及合理规划胡同是保留胡同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新开路胡同71号,是薄熙来一家在北京的住所。自庭审曝光后,胡同便热闹起来,逛完东单顺道参观"旧居",成了时髦线路。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彼此间心照不宣——"这是那谁家吗?""对,就是他家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传统样式。众多外来人员租住于此,他们自嘲地称为距繁华最近的棚户区。这里原本一些规整的四合院被几户甚至十几户家庭分割,又被无数私自搭建的隔  相似文献   

4.
正"为求一事成,舍去乐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夏秋冬。"这是舒了对胡同研究工作的自述。自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独自一人走遍京城每一条胡同,拍照、手绘、记录,三十年如一日,他几乎不知道自己已然是一个85岁的老人了。脚步丈量北京胡同1 9 3 1年,舒了出生于一个落魄的满族家庭,母亲在他5岁时去世,父亲是梨园弟子,家境十分贫寒,多次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做过铁路工人、列车员等,在铁路系  相似文献   

5.
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有条大兴胡同,东端南折起于细管胡同,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北与花梗胡同相通。1965年以前,这条胡同叫大兴县胡同。这条胡同为何取名"大兴"?其与北京城南的大兴区又有什么联系呢?  相似文献   

6.
舒了,原名舒世忠,满族,老北京人,今年81岁。退休前在北京铁路部门从事检验与统计工作。他用25年时间走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他整理绘制的"北京胡同全图"受到行家高度评价。记者在舒老家看到,一张一开的大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线、圈、点,所有空当处都注满了说明。无论是戏楼会馆,还是院落古树,哪怕是胡同细小的拐弯……标注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图共30张,合起来有60平方米,构成了一幅北京城的胡同全景图。  相似文献   

7.
因为拆迁.北京禄光仓胡同里的公厕一下子紧张起来。胡同里的居民认为是附近工地民工的使用造成了早上公厕门口排长队.于是在公厕门口写上了“民工禁用”的标语。附近居民表示,公厕至少应该先保证本地居民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4月6日是第29个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报纸上说有150万军民投入了植树护林,栽花种草。为建设绿色北京,咱不能缺位!我们义达里胡同的居民也都行动起来了,在自家门口动手养护绿地。"4月7日,西城区义达里社区党委书记田士敏见到前来采访的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义达里胡同是西城区胡同街巷绿化的试点之一。"绿化,首先得有地方。可对于老北京的胡同而言,地方实在是太紧张了。"田书记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北京馆正式开馆迎接宾客。一大早,北京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志愿者们面带微笑指引着各地参观者进入北京馆入口处的"历史长廊",两侧京味儿浓郁的胡同碑匾和四合院院墙立刻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拍照留念,许多人还伸出手去触摸那一块块红底白字的胡同牌,感觉着老北京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正对自小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胡同里的叫卖声是无法抹去的记忆。老北京叫卖也称"市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的商贩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在街头巷尾口头创唱的一种叫卖调。老北京的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老北京,人们自然会想起那灰墙、灰瓦顶的京城四合院。四九城内,宽窄不一的胡同里,一处处幽静的院落,院门形制各异,院内房屋错落,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俨然一个恬静幽雅的小天地。可以说,北京的四合院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居住文化的历史,也是老北京传统家庭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风韵的物化形态。四合院是我国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这种民居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从陕西省扶风地区周原考古出土的情况看,西周时期,庭院式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格局,不仅仅是民居,即便是宫廷、衙署乃至以后的寺…  相似文献   

12.
张小莉 《前线》2011,(3):55-56
1925年秋冬时节,北京城北一条偏僻的胡同。 宽敞的民居院落里,一群来自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年轻人,开始了一段三个月的集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工作人员眼中的邓小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忠、王士斌、黄琳、王海珍、袁明等,都曾经在邓小平身边工作过多年。在他们眼中,邓小平既是一位伟人,更是一位普通、可亲的长者,他的生活与普通人一样简单、朴实。“首长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看就知道这个家庭很幸福。”1977年,邓小平一家搬到了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胡同。胡同的尽头种着几棵老榆树。靠墙根的地方,顺溜儿停放着一些私家的轿车。街上偶尔有些行人走过。邓小平的家是胡同尽头右边的一个院子。这是一个两进的院落,灰砖灰瓦,外表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邓小平和家人住在里边的院子里,外面的…  相似文献   

14.
说到赊店,一往情深。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出生在赊店西南三十里一个名叫周庄的村子。那时候,乡亲们去一回赊店,走一次瓷器街,仿佛今人逛了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回来有说不完的见闻。外婆家住赊店铜器街。我常住外婆家。铜器作坊里铜匠锻打、镟铣铜盆、铜锅、铜壶、铜勺的响声,喧闹了我寂寞的童年,觉得那是疾徐有致、绵绵不绝的乐音。  相似文献   

15.
《前线》1990,(9)
走进东城区菊几胡同,人们会被一组崭新的建筑群所吸引。它既不同于近几年建起的高楼大厦,又不同于北京城内旧式的四合院;它既具有新型建筑的多彩多姿,又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古朴典雅。它既是四合院,又是单元楼。准确地说,它是四合院式的新型单元楼。看那朱红的门、青砖的墙、灰色的瓦,坡型的房顶、暗红的挑檐,处处都显出浓郁的北京风味。二三层错落有致的小楼,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院  相似文献   

16.
北京富强胡同6号,坐落在东城,是一个老式的大四合院。从灯市西口径直向前走,过马路(王府井大街),是灯市口西街,向前走几十米,这条街的第一条南北走向、与灯市口西街呈丁字形的胡同,就是富强胡同。从胡同口进去不远,就是6号四合院,坐西向东,红漆大门。这个四合院的历史,我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余玮  石妍 《党史纵横》2007,(6):10-13
在北京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种满了花、草、树,郁郁葱葱.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生前的住所,全家是1977年搬到这里的.至今,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的卓琳还生活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什刹海是北京城里紧邻皇城的一片风景区,其间散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一座故居,就是一段历史。北京这座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便体现在这些名人故居之中。不久前,我曾参观其中几处,感触颇深。棉花胡同66号:蔡锷故居什刹海附近的棉花胡同66号,是一座普通小院,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以回廊相连。院门前那两棵粗壮的国槐,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  相似文献   

19.
正办学王平叔投师心切,从川北南充中学辞职后向北出发,一意孤行。而北京崇文门缨子胡同的梁漱溟又广撒英雄帖,招徒心切,两人一拍即合。王平叔不但自己去了北京,还"裹挟"了几个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同学。1976年,83岁的梁漱溟在《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一文中,忆及当年门下弟子时,对王平叔尤为推重:平叔毕业于四川高师,……决心从游于我……张俶知、钟伯良、刘砚僧等姓名,盖皆平叔在高师同学友好,有动于平叔之风,亦先后北来从我,……惜伯良、砚僧故去均早。一似均不足四十岁。而平叔之故(1940年)亦只四十二三岁而已。平叔在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在天津市北辰区青光村,一些酒类加工点的门总是关得严严实实的,门口也从来不挂厂名,胡同里堆满了旧酒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