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香港特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维系问题可以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香港与内地同处大中华文化圈,本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民族认同基础较好;但是,香港因百年殖民统治和国际自由港地位而身处经济全球化前沿,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造成港人对内地政治经济体制存在隔膜,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及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不利于文化认同的维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全球化教育、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入反思和深化阶段,并且开始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转向,在新的发展路径中,多元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如何调适国家、民族利益与全世界共同利益,以及文化诉求、经济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珊 《学理论》2012,(31):275-276
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和谐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着书本化认同、概念化认同、边缘化认同、反向认同、教条化认同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到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和个体特色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腐败现象、陈旧的教育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是谁?:流动少年的多元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环境急剧变迁的当今中国社会,个体的认同不再是赋予和给定的,而处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城中村"流动少年多元身份认同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在城乡身份方面,大多数流动少年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但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了的"流动少年。流动少年的籍贯身份并不是确定无疑的,它受到情境和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而在社会表征性身份方面,流动少年并不认同"农民工子女"称谓,对"流动人口子女"身份也提出了质疑。多元异质的流动少年群体可以统合在"外地人"的社会范畴身份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于2016年西方民粹主义的泛起,主流解释多从经济视角切入,认为是全球化中的失败者的抗议,但相关研究质疑了该结论。深入分析发现,白人群体在身份认同和安全议题上的关切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这表明西方实施多元文化主义促进移民融入策略的失败。西方与伊斯兰教的长期冲突更为穆斯林移民融入欧美增加了难度。白人的危机感导致西方从个人主义走向身份认同政治。西方民粹主义与保守主义、极右翼思潮结合,将导致政治冲突可能性上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英国脱欧""特朗普主义"的出台、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粉墨登场",这一系列的黑天鹅事件足以牵动全球民众的心弦。在这些政治表象的背后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思潮的暗流涌动。这一思潮不仅对欧美发达国家自身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国和贡献国,一直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面对这一思潮,中国积极作为,提出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应对"逆全球化",凝聚"全球化"共识。  相似文献   

7.
展望新世纪,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浪潮、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国际组织干预与非政府组织影响、强势国家的强权扩张等等,给现行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带来一系列严峻的冲击与挑战,世界形势与国际格局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与大调整时期。国家政治越来越带有世界性,国际政治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国家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合作。面对冲击,迎接挑战,是当今世界走向21世纪的重大政治抉择问题。一走向新世纪,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已使政治经济化成为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大趋势。当代政治出现了两大历史性的转变:一是国家政治重心转向经济…  相似文献   

8.
张丽萍  郑向 《学理论》2014,(5):16-17
在信息传播网络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众认同更容易趋向于多元与多变。基于"阿拉伯之春"的反思,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众认同这一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问题展开探讨。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众认同,就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众认同。  相似文献   

9.
应以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执政理念认同为前提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历史文化认同需要破解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体制认同必须明确在民主、国家形式以及社会与法的相容性等问题上的原则,执政理念认同的难点在于执政党如何有效回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政治观,实现人们对于政治的回归,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既是新社会空间的构建过程,又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10.
莫凡 《行政论坛》2011,18(3):70-73
经济全球化为价值认同提供了新机遇,利益机制由此成为全球化语境中价值认同的新工具。新自由主义运用利益机制在全球推进价值认同,它首先在初创时期以"经济思潮"作为面具出场,然后在转化时期从"经济思潮"嬗变为"政策实践",最后在扩张时期以"政策实践"推进"价值认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在理论上以唯物史观审视"利益机制",在实践中以体制性利益机制抵御西方价值观侵袭,同时以政策性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中的价值对话——当代中国价值重构的理性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价值多元并相互激荡是个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是否面临了价值多元,而在于我们该如何选择价值观,即应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主导价值观。面对价值多元化,我们能够做的也应该做的便是推动各种价值的"对话"与"交流",并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形成一种新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这才是我们理性之决策。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6)
以"身份认同"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构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以"认识—情感—评价—行为"问题分析框架,分析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表现与成因,针对问题及原因所在,以"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身份内化"干预机制,开展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最后以"认知认同—实践认同—价值认同"评估体系,评估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成效,最终实现"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的转变,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4)
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自信,重在把握中国自身发展的脉动,关键在于认清中国与亚洲、与世界关系的重塑,需要的是虚功实做、久久为功。纵观当今世界,很多热点问题和政治危机的背后,都隐含着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伊斯兰国"问题体现了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的复杂性,乌克兰事件折射出"向东"还是"向西"的"国家身份"冲突,而很多大国在"去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社会文化也日益保守、内向而非更加开明、开放。如今,在各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得社会建设领域具有了多方面的全球化性质。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中国问题"不再是孤立的"中国的问题",在社会建设中要以全球化视野作为我们考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中国经验",它们既是对中国现代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持续升级的信息技术,日趋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向激发的族群认同,促使身份政治在当代欧美迅速崛起。身份政治具有普遍性、多重性、冲突性和后现代性等显著特征,最初只是边缘针对主流的反抗政治,后演变为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抗政治。福山高度关注身份裂变的政治影响,认为身份政治源自人类对尊严的渴望,其在当代的崛起虽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对民主政治构成了重大冲击和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克制身份政治的碎片化和部落化倾向。如何深刻理解身份政治的逻辑与缺陷,准确判断身份政治的趋势与影响,对大变局时代的政治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网络科技在给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四个认同"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念;加强中国通史和地方史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构建"开放、平等、互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基础上,从教师人才和网络建设两方面构筑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防火墙",是化解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可以尝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划分不纯粹是经济范畴,经济标准和政治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文化对人们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影响。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多层化",表明现代科技进步为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新中间阶级"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调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只要资本主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就没有过时并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logit模型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户籍"农业-非农业"的城乡身份和现户籍"本地-外来"的区域身份对其身份认同存在显著不同的影响,以获得当地住房为代表的经济融入水平有助于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实现。除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外,流动人口的家庭团聚也是影响其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在使用倾向值匹配法消除样本选择性之后,家庭团聚对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净效应依然存在,因此增加和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公共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消费作为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女性身体消费逐渐成为女性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且是一种多元的自我认同方式,它包括职业形象认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认同四个方面,但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种通过身体消费来表现的自我认同达到极致时,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产生身体消费的异化现象,女性的身体深受"美丽暴政"的凌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