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博士论文是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形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而,对博士论文进行梳理不无裨益。论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科排名前十名高校2011~2015年间政治学理论专业的36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主题分类与界定、研究范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政治学引介与创新的贡献,辨析政治学在中国与中国的政治学之间的"身份危机"所在。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要坚守价值取向与立足现实关怀,吸取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与挖掘本土积累的政治实践,在引介西方政治学的基础上实践中国的经验,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为中国政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美国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引领的政治过程研究,代表着一个内涵丰富却常遭忽视的方法论传统。林德布洛姆在早年的美国政治研究中,放弃理性决策论和那些对"谁统治"的追问,以渐进互动的视角考察具体的政策过程;其后又在比较政治的热潮中批判结构主义和理性主义范式,寻找对立意识形态背后共通的政治控制过程。这种着眼于"行动-过程"的视角,既不同于过度抽象而轻视具体政治活动的形式化方法,又试图超越特殊化的案例情境。在20世纪末以来的政治学界,霍布斯式的科学理解和实用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使得抽象的变量化观察和简洁的模型化方法走向前台,而亚里士多德-韦伯式的厚描述传统日渐退居边缘。在这一语境下,林德布洛姆的反思弥足珍贵,它提醒我们,政治学的根本任务是解释真实具体的政治活动,描述复杂多变的因果机制。在构建中国本土政治学体系的今天,这也尤具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士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博士论文是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形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而,对博士论文进行梳理不无裨益。政治学博士点设立三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学博士,但却未见对博士论文的梳理。这就需要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科排名前十名高校2011~2015年间政治学理论专业的36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主题分类与界定、研究范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政治学引介与创新的贡献,辨析政治学在中国与中国的政治学之间的“身份危机”所在。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要坚守价值取向与立足现实关怀,吸取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与挖掘本土积累的政治实践,在引介西方政治学的基础上实践中国的经验,建构中国的理论,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为中国政治发展作出政治学应有的贡献和智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比较政治学发展可以分为"制度—行为主义"和"理论与方法自觉"两个时期。近年来,专业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研究刊物建设的长足发展和相关学术会议的不断召开,使得比较政治学出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然而,这当中也存在行业组织缺乏、原创性成果薄弱、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中国比较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亟须厘清议题、价值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比较政治学的议题设置应以国家治理为核心,并在与其相关的具体问题领域上逐步展开;其次,在价值定位上,中国比较政治学界要充分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超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极化争论;最后,在方法创新上,中国比较政治研究要致力于具体方法创新、文献学建设和指数化等内容。总之,比较政治研究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水平与目前中国日益崛起的国际影响力已不相符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内涵性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林毅 《理论探讨》2019,(4):33-38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创新发展既需要对西方主流理论进行反思,更需要唤起建构本土理论体系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在构建本土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将经典阐释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有机结合,发挥了巩固政治根基与理论根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发现真正关键的中国问题,并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框架内展开学理化的研究,又将对构筑本土化理论的学理基础提供助力。同时,创新中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式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处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研究、单一学科与多学科研究、国外研究范式与本土研究范式的关系,才可能把中国本土理论的创新推入一个自觉的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研究主题热点、研究方法、研究者队伍、引文与被引情况等方面,对《政治学研究》2000-2015年刊载的1021篇研究性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6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主流领域是政治行为和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发展、政治性质是一级主题热点,政治管理、政治学的性质、政治民主和政治统治是二级主题热点;政治学研究方法以传统思辨式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定量研究;政治学研究者研究方向稳定性不足,产文单位以高校为主,高产论文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作者合著率低,主要为独著;作者引用文献主要是中文期刊和著作,高频被引文献主要源自政治行为、政治发展领域,高频被引作者为陈剩勇、周平.由此,提出政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取向,为我国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和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共同主办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8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这一主题,从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性需求、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经验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8.
自1980年恢复学科建制以来,中国政治学事实上发挥着建制性作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政治学以译介为主,关心和研究的主题分别是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主性研究。进入新世纪,政治学界开始反思、批判作为"拿来主义"产物的流行理论,并初步建构起自主性民主话语体系和治理话语体系。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是多元化的,其最大公约数是"国家治理"。政治学界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国家治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政治学界要进行好的治理研究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前提是还得对"国家的母体",即社会——尤其是各种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便让治理理论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否则国家非但得不到治理,反而可能遭受无穷的内乱。  相似文献   

9.
正王向民,2006年获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具体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史、社会组织治理、公共事件与中国政治社会转型,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于中西政治学史;  相似文献   

10.
一流政治学科的根本标志是拥有自主性政治学理论。建设政治学理论的资源来自古今中外,但只有在学科意义上,这些资源才能派得上用场,这些资源才有意义。在对标尺度上,对政治学理论创新有直接贡献的学科分别是思想史研究、历史社会学和比较政治研究,西方政治学理论仰仗于这些学科的发达。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路径是"思想史中的思想"而非"历史中的思想",思想史研究还较难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检验理论真伪和发现新理论的历史社会学研究,还没有形成作者群;比较政治学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航向。因此,建设中国的一流政治学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以来,一直存在身份识别的困难。萧公权"采政治学之观点"的研究进路,彰显了其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属性。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重建,逐渐形成了研究对象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中国政治思想史特殊性的共识,这一共识的形成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引入拓展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选题视野和研究范围,有力地推动了编撰体例、书写风格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学界公认的"刘泽华学派"和9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这样的学科百年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但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的中国特色的彰显,并未能彻底消解其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间固有之张力。如何将中国政治思想有机融汇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在国运多舛之时破土而出,主动承担起"合一群以振中国"与"促进政治科学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政治学学理,探讨实际问题,提供政策方案,期于国家政治建设有所贡献"是绝大多数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宗旨所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逐渐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其实际运行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在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学术生活、学术追求、精神品格及其制度安排,丰富了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学术社团文化,是我们今天建设政治学学术共同体时仍需传承与借鉴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新的、以定量统计方法为主导的政治科学,对已有的政治学学科发展模式发起了挑战。但这种挑战并未构成"范式更替",而是形成了整全性知识体系与专门性知识体系这两种政治学知识体系之间激烈的交锋,其结果可能是中国政治学进一步的两极分化。两种政治学知识体系应在中国经验上寻求共识和突破,基于中国经验建立相适应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中国政治学找到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建构符合中国政治学学科特色与政治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话语空间与方法论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界的共识与责任。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在科学实证化的建构取向下,如何在科学理性知识呈现的普遍性与中国政治不可同化的发展脉络之间,维系一种"呈现"与"揭示"的差异共生关系,且在此共生关系的话语空间建构中不断产生既对知识呈现而言的新材料,又对诠释本土政治机理而言的新方法。因此,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在与科学化建构相向而行的同时,要避免政治学术话语表述工具化,进而扎根于本土政治实践,发掘隐藏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原材料"。本文将话语建构回归语言、知识和话语间的内在博弈逻辑,并从语言交错、翻译延异、知识形态差异和演化,以及范式论对真理表述的局限性四个交织递进的层面,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建构及其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美国政治学三种权威期刊《美国政治学评论》、《美国政治科学》、《政治学》在2001~2012年间发表的论文为样本,分析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新特点,统计不同研究方法在美国政治学各个主要领域的分布状况和作者的来源构成,并展望美国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政治发展沿着一种"惯性"的运作逻辑,即当原有的政治体制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时,由于制度的上层存在着维持现有制度的动机,加之在该体制下的人们已习惯于它所提供的秩序,使其不会立即消亡或被新的体制所取代,而是延续着原有的运作轨迹.本文将物理学中的"惯性"概念引入政治学分析中,尝试用"惯性政治"来解读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杨光斌 《政治学研究》2023,(5):154-168+211
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现的紧张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外源性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政治学的传统的“三大方法”致力于“求变”:制度主义方法论和理性选择主义方法论塑造的史观试图改变“中国性”,阶级分析方法论起到拯救中国的作用但因放大其冲突论而曾招致政治动荡。“中国之治”是固本革新的产物,如何解释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政治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张在“找回阶级分析”并弘扬其整合性功能的同时,发掘基于中国历史文明和政治实践的“中国性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以此在研究重大议程中重塑史观,回归政治学的“求治”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现的紧张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外源性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政治学的传统的“三大方法”致力于“求变”:制度主义方法论和理性选择主义方法论塑造的史观试图改变“中国性”,阶级分析方法论起到拯救中国的作用但因放大其冲突论而曾招致政治动荡。“中国之治”是固本革新的产物,如何解释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政治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张在“找回阶级分析”并弘扬其整合性功能的同时,发掘基于中国历史文明和政治实践的“中国性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以此在研究重大议程中重塑史观,回归政治学的“求治”之道。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中,当前我国比较政治学界整体处于"失语"状态。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要求中国政治学界既要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又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提供智力支持,即需要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上世纪美、苏两国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现实教益。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既需要政治学者大胆扬弃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升话语体系中理论品位,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群体进行大量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建构话语体系打下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5)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多样化的发展,各国实力发生着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根据世界形势的总体变化,对本国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外交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成为国际事务的新潮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新时期处理外交事务的新理念。"中国元素"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新特色,中国开始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显示"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