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坐在老宅子前的叶广芩。王八丫丫、耗子丫丫,这是一个北京小女孩儿时的小名。淘气的小女孩儿后来成为作家叶广芩,如今已年近七旬。当年离京是撕心裂肺的痛"一个北京人被甩出去了,到现在我也没有北京户口,这个离心力由不得个人,由不得政府。"说到这些的时候,叶广芩没有一丝怨气,反倒是一脸的开心。但叶广芩依旧不愿意回想1968年那个夏天,她的妈妈卧病在床,不能到火车站送她离京。"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知青叶广芩和车窗外的北京告别,一站又一站,她来到了陕西西安。很多个夜晚,叶广芩在想象中从西安回到了北京,"但到了后来我知道我可能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几个老友相聚。席间,大家七嘴八舌,说起这几年从严治党取得的变化,"大操大办的少了","公款吃喝的少了","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一个朋友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从三五天到半小时就是变化。"大家听得一头雾水,纷纷问我详情。这话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一天,儿子回到家,颇为感慨地对我说:"我的驾驶证到期了,去车管所换证才花了10元钱,不到一个小时就办完了。  相似文献   

3.
郭静 《先锋队》2012,(32):54-56
从太原武宿飞机场乘坐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就到达韩国仁川机场。所谓异国他乡,仅仅只隔了两个小时。不过,你若看当地时间,就似乎是飞了三个小时,因为韩国与中国存在一个小时的时差。秋高气爽的季节,走在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韩国的土地上,却仿佛没有感觉到更多的新鲜和陌生。因为同是东亚人,人  相似文献   

4.
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了一顿饭,感触非常大。我们坐上电梯,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嘉诚已经在门口等我们,然后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是一个号,是我们照相时将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7):35-36
1940年秋的一个上午,延安马列学院专门派四人到杨家岭去接毛主席来作报告。当他们走到延水河桥头时,没想到竞碰到了迎面走来的毛泽东。毛泽东打量了来接他的四个人,严肃认真地说:“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才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不要接接送送。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作风:  相似文献   

6.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还不知道震中在哪里,连国家地震局也不知道。去那里采访的记者打回电话说,从丰润县一个人的电话中,才知道震中在唐山市。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1,(3):55-56
胡晓明在1月2日的《文汇报》上介绍说:我在美国的三个月,从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回到家里.路上常常要碰到的事情是,每到一个路口,一旦有车,必定让你先行。这是什么道理呢?一般人都说,这是西方人比较"以人为本"。一开始我也这样想,但是后来才知道,其实,在他们的交通规则里,有一个“路权”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1949年11月30日凌晨,蒋介石急离重庆飞成都。半个小时后,重庆宣告解放,回到人民怀抱。成都也已是危如累卵。蒋在北校场黄埔军校校部黄埔楼之上  相似文献   

9.
服务快车     
我到一家公司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先是埋头苦干,后来跟一位大姐聊得火热。这位大姐人虽热情,但是非太多,没有她不知道的事儿。她和公司里的某大姐就像仇人。上班的时候,她常常来找我聊天。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公司里越来越孤立,后来我不得不离开那家公司。你说人与人的距离该有多远呢?  相似文献   

10.
三到红岩     
徐舟 《红岩春秋》2006,(5):37-38
1944年夏,我离开南方局机关,回到成都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中,我在四川大学接触了许多同学朋友,参加了几个学生社团,但我不能暴露共产党员身份,更不能代表党去领导这些社团。全国解放后,有些同学朋友知道了我是延安去的共产党员,就要我证明他们当时是在我领导下参加了革命活动,还有的社团写他们的活动历史时,硬把我写成是发起人和台柱。这都是不准确的。在那两年里,我父亲参加了民盟,后来又参加了民建,民盟的领导人邓初民、马哲民,跟我父亲都是好朋友,他们要我加入民盟,我知道这是组织问题,我不能随便参加其他党派活动,只好婉言谢绝了。在这期间,我曾去一个川军将领家里当家庭教师,教他的孩子学习数理课程,常听他们在打麻将时骂人,似乎是在骂中央军。组织上一直没有人来接关系,我一个幼稚的共产党员,到底该怎样开展工作?虽然参加了一些学生社团,做了一些工作,但总觉得心中无数。于是,我决定在暑假期间回一趟重庆,向南方局汇报和请示工作。我也没有得到小鹏同志的信,也没有事先通知,就这样突然回到了重庆。但是对怎样上红岩,我还是有点顾虑,怕在上山半途中被特务拦截。正发愁间,我猛然想起《新华日报》发行部就在城里七星岗。我就在傍晚去到发行部门口,当时人不多,...  相似文献   

11.
周末回到家,妈妈仔细打量着我:“我家嫒媛又黑了!”妈妈眼中的点点泪光与半年前一样心痛与不舍。半年前,我被选派到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河坎村担任村干部,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对农村一无所知的城市学生,硬着头皮去工作,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  相似文献   

12.
知道玉兰同志病魔缠身,去年春天我因公到石家庄,赶忙去看望她,见她虽未康复,但精神尚好,也就放心了许多。谁知病魔无情,当我从北方回到福州不久就传来她病逝的噩耗。我为玉兰同志英年早逝,而感到深切的悲痛。早在60年代,玉兰同志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人。  相似文献   

13.
<正>从老师到书记到副市长我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我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调入绵阳市委政研室,被下派到基层担任镇党委副书记时,我勤奋工作,深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回到市委我就担任了处长,并在33岁时担任游仙区副区长。担任副区长后,我更加勤奋努力,工作卓有成效,我的仕途也一路顺畅,先后担任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后来又当上  相似文献   

14.
正知道刘震云,是从《一地鸡毛》开始,后来又看了《手机》《温故一九四二》,这些故事让人渐渐知道他在用不一样的文字写故事,用故事讲生活。刘震云写的都不是什么大人物,"刘跃进是个厨子,他丢了一个包;在找包的过程中,又捡到一个包;包里的秘密,牵涉到上层社会的几条人命,许多人又开始找刘跃进。犹如一只羊,无意中闯到了狼群里;由于它的到来,世界变得不可掌握。"这是《我叫刘跃进》小说的梗概。出差回来的路上在机场买了这本小说,小说在讲故事,而且故事很好看,到西宁已经基本看完  相似文献   

15.
麦家 《当代贵州》2011,(13):55-55
我一向把白酒视为毒药。立誓断喝。以生命和尊严的名义拒绝白酒。包括茅台酒,包括50年陈酿的老茅台酒。而我去茅台镇的目的不是为酒。是为了一个人。 朝发夕至,历尽考验。平生还是第一次坐这么长途又闹腾的汽车:从成都到重庆,4小时;从重庆到遵义,5小时;从遵义到茅台镇,又4个小时,终于在子夜抵达终点。途中,肌肉劳损的腰背苦不堪言,多次抗议,却欲哭无泪,以一种几近信念的面子精神,强硬撑着。难道这就是为了喝一杯窖存50年的老茅台酒?  相似文献   

16.
正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一名普通的基层单位工会女工干部,如今算起来,我与工会在一起的日子已经整整3年了。记得才担任工会女工工作时,我连工会工作具体是做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简单地认为,不过就是逢年过节组织几个文艺节目而已。后来工作时间长了,才知道这仅仅只是工会工作很小的一部分。2012年8月的一天,单位一个单身母亲找到我,说自己家中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7.
刘滢 《党风与廉政》2000,(12):44-45
从女儿背起书包那一刻起,我知道女儿已开始走出我的视线越来越远。   不知是在什么地方,什么人说过的一句话突然横在眼前,原话已经记不清,大意是:尽可能地去握你孩子的小手,在他还未长大的时候。因为不久这双小手会挣脱你的大手,你再想握一下时已不太可能——孩子大了、飞了。   当我意识到这点,努力地再想攥紧那双小手时,孩子却执拗地用羊角辫提醒你:她已是个 7岁的识 280个汉字,知道 100以内加减法的一年级学生了,甚至她还是个小组长、卫生干事等等。   她的同学,她的老师开始和你共同拥有一个你生的女儿。   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胡冀 《新湘评论》2020,(4):34-34
亲爱的老公:今天是大年初一,一早醒来,发现你已去单位。已经记不清从哪天起,你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回家,早早又去上班了。昨天的年夜饭,我本以为值了24小时班的你应该能回来一起吃,却迟迟等不到你要回家的电话。于是我们放弃等你,也没有给你打电话,爸妈和我心照不宣,因为我们知道疫情当前,你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顾不上这家长里短。  相似文献   

19.
正亲爱的母亲:我离开你已经十二年,你也整整受了十几年的苦难,现在总算出头了,因为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嵊县,我也已在二十几天前回到了上海!母亲,请你不要怪我十来年没有给你信息,因为那时候敌人和反动派不让我们通讯,我们应该咒骂那些家伙!我到上海之后,工作实在忙,曾去打听过明弟的信息,好容易才知道他早离开  相似文献   

20.
安忆 《前线》1999,(11)
从青年时代起,我就爱读大部头小说,当时有名的《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红旗谱》,还有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我的儿子》、《古丽雅的道路》等都是案头心爱之物,而“复读”就是从那时起积累形成的一种读书习惯。我并非有意要创造一种什么“读书法”,只是从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急性子开始的无意的做法,到后来发展成有意的阅读方法。要上学,要工作,又爱读小说,在时间卜未得有些矛盾。翻开厚厚的一本小说,认真地看下去,怕不得半个月二十天才能看完,可真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于是看了开头就去翻结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