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如何影响人民生活满意度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亟待讨论。基于CSS2017全国4335份居民样本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如何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引入社会公平感的调节效应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安全保障型、民生普惠型和个人发展型公共服务供给均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民生普惠型公共服务供给是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核心因素。研究进一步表明,社会公平感在安全保障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发挥调节效应,而在民生普惠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且在个人发展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新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政治效能感是社会个体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基础。本文从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的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对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2451份城乡居民的有效数据,经统计分析发现: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四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在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其中,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无直接影响效应,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社会公众政府透明度感知发生影响的。为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应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宣传,提升政府透明度,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互联网不同使用类型、参与在线政治讨论对基于个体利益诉求表达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信息获取型使用和沟通互动型使用对维权抗争参与有显著影响,但对意见表达参与没有显著影响;从群体角度看,两种互联网使用类型均对不同收入者的维权抗争参与有显著影响,沟通互动型使用会显著提高低教育程度者的维权抗争参与可能性;参与在线政治讨论对意见表达和维权抗争参与均有促进作用。总之,互联网拓展了政治参与渠道,能够缓解社会对立性情绪和矛盾,但互联网空间非理性因素也可能给低教育程度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知识社会学关注于思想的演化,并以社会-历史背景与社会群体为基本观察维度,这使得它具备了对思想“精确论述”的一定能力。政治-行政关系的范式变迁经历了政治-行政二分、事实-价值二分与决策-执行二分三个阶段。社会-历史背景现代化进程的深化与学术共同体的努力建构是这种变迁的主要动因,它们促成了外显为普遍性公理、自然科学化、公理与数理逻辑等学科科学化的公共行政现代性思维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中外学术界广受关注。关注公民的态度、情感等心理倾向,对于理解公民在既定制度与政策背景下参与或不参与尤为重要。基于全国范围的调查,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和序列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公民投票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诸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并验证政治效能感、信任、权威人格等政治心理因素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特别是在投票和其它政治参与行为中的作用差异,以期探索和发现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  相似文献   

6.
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广大学者关注,但关于社会公平对其两者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仅普遍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殊信任对居民的政府信任也存在显著影响;社会公平的三个维度(整体社会公平感知、自身收入公平感知、是否受到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对普遍信任均存在显著影响;在普遍信任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普遍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关系受到居民社会公平感知的制约。这表明,社会公平对于提升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及政府信任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社会平等对于改善"信任危机"现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政治选举来表明对民主政治的承认和公民权利的尊重。政治选举是由政党推动的。西方各国因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差异,政治选举具体程序和机制设计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选举制度。不过,西方国家对选举的价值意义和一般原则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互为影响,而且政治选举实施效果影响民主政治的品质。21世纪以来西方政党制度为政治选举的强力所扭曲,遇到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初次分配中的市场公平而言,再分配是基于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而进行的,它要实现的是社会公平.在再分配过程中,无论是政策、措施的制定还是实施都要体现公平原则,但目前我国在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方面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解决再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8)
政治稳定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目标追求,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程度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政治稳定维系于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平衡与稳定关系。其中,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政治稳定的前提,政治参与程度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只有使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保持平衡,才能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层人大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参与基层人大选举是公民基于整体生活质量、政府工作表现认知的行为选择。考察民众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关系的6579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显示:民众政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均对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民众生活满意度在政府满意度和基层人大选举参与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尽管政府满意度高的公民参与基层人大选举的概率更高,但这一差异不完全由政府满意度造成,还受到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的影响。为此,要从认知重构、注意力引导以及互动情境营造入手,促进公民的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转化为其基层人大选举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H区居委会选举的18个信访案例的研究分析,发现这种"另类"政治参与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都市社会变迁和选举政策本身变化所共同塑造的结果。一方面,都市社会的宏大转型给弱势的居民带来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选举政策的变化和居民区治理架构的变革,给居民的参与和投诉提供了特定的"政治机会结构",而社区选举运作中实际发生的违规操作行为则进一步催化了他们的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12.
管理心理学把人的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工作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职工分配公平感知对组织安全与经济、尊严等工作价值观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且有影响力,表明分配公平感与工作价值观有关,并对组织结构稳定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3.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参与活动呈现扩大的态势,这在客观上对政治稳定构成了一定压力。本文分析了各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与问题,认为必须重视改善政治参与的条件,提高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减少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活动,才能达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动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为各阶层明显的垂直或水平分化。学理上的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社会系统中的个人所作的差别性等级分类,其中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结构理论和韦伯以经济、声望、权力为标准的三维分层模式对于后世的影响较深。例如陆学艺等学者就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与失业半失业者等十大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逐渐呈现个体化的特点,现代化的个人信息工具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功能集于一身,单独的个体就能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自媒体传播应运而生。自媒体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和垄断,使普通的社会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赋予了普通民众充分的话语权,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廷梅 《学理论》2012,(22):34-35
公平、效率是社会两大追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的重大命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呈现多种状态,有时能共同促进,有时能共同消减,有时又互相逆反,有时还互无影响.应依据具体情况具体调节二者关系,使社会达到既公平又效率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变得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作为政府所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和前提,而由于机会自由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垄断又是机会自由的天敌,所以,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应该以保障机会自由,消除任何歧视性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为公共政策的依归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怨恨与政治宽容——基于全面治理中的关系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家社会双重转型期,价值差异、利益丧失、社会空间压缩及公共契约消退都导致个体的精神失落,并为社会怨恨的蔓延提供了心理支持.从表面上看,社会怨恨是一种物质不足的精神失落,但是从结构上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往往来自正义供给的制度不足.这种不足催生了弥漫性的政治不信任,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催生了社会个体间的疏离感,并对社会共同体的融合起到撕裂性作用.社会怨恨遵循差异比较、隐忍和单项作用的过程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公共治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事件,社会怨恨既积极整合社会,又阻碍政府变革.在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政府,同样需要成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北京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受雇农民工的城市劳动关系状况对其公平感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年轻的新生代受雇农民工不易形成社会公平感;劳动获得相对较低不利于受雇农民工形成公平感;劳动保障完善有利于受雇农民工形成公平感;劳动强度相对较大不利于受雇农民工形成公平感。由此可以推断,改善受雇农民工的城市劳动关系状况,或许会成为提升农民工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青年研究》2021,439(4):1-10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网民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日常情境下,青年网民的官方媒体使用偏好会对其政治信任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而社交媒体使用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对青年政治信任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出现两极分化效应,官方媒体使用偏好越强,青年网民的政治信任程度越高,而社交媒体与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则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青年网络表达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网络时代媒体使用偏好是影响青年政治信任的关键因素,这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