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得以表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历史思维为认知前提,突破自然主义的囹圄,阐明历史总体性的思维方式;以群众史观为应有价值,反对英雄史观为代表的个人主义,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以共产主义为实践目标,批判资本逻辑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2.
所谓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定势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迁移,形成准确的学习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错误的思维定势却相反。一、错误历史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第一,教材编写的局限性历史学科是普通中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也在不断地完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首先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压缩成了真正的“教材”,缺乏对丰富历史事实和人物的叙述。对于学生来说,只剩下了高度浓缩的…  相似文献   

3.
《奋斗》2022,(12):19-20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全党凝聚思想共识、步调一致向前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4.
<正>以历史思维深刻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性任何一个政党面临的难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和复杂的时代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刻把握大党独有难题,需要在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任务,以历史思维深化对大党独有难题必然性的认识。大党独有难题是历史环境变迁与时代变局交织的结果。“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社会历史发展往往不会依照既定的纯粹的一般图式,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21,(10)
小康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庄严承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起点。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毫不动摇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建成全面小康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胜利、兑现历史承诺的宝贵经验。全面、深入总结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在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思维和大历史观。历史思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用以认识过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将其作为开展伟大斗争的科学思维方法论。纵观百年奋斗史,党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加强党的建设,不仅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形成了党在不同时期运用历史思维的鲜明特色。通过一些典型事例,梳理和概括百年来党运用历史思维的历程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坚持创新思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1]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恢宏画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展现出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坚持创新思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陈中立 《唯实》2010,(2):20-24
反思历史经验和理论历程,需要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弄清真相求真实;要善于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问题,紧加追问;研究问题要有深探究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研究者要有敢于直面权威的无畏精神;要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量世界。  相似文献   

10.
亓利 《奋斗》2022,(5):23-25
<正>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中不断为世界作出贡献,践行着从“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这条经验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发展潮流、世界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刘东建  雷朋 《前线》2022,(1):19-2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历史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旨归,彰显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实践逻辑。把握好《决议》的三个逻辑,助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面系统总结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尤其是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党百年奋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程和成功奥秘,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100多年光辉历程。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团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党完成了由革命向执政的转变。党在执政57年来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蕴涵的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应领会和做到:以战略思维运筹国家安全大计,以辩证思维实现国家安全工作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以系统思维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以创新思维探索破解国家安全难题、困境的新思路,以法治思维为国家安全事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以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国家安全风险挑战,以历史思维为国家安全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6.
党史研究本身是一项创新性工作。要加强党史研究创新,就要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树立求变、求是、理性、辩证思维方法,以准确记载、填补研究空白、纠正历史误读、再现历史原貌、总结历史经验、回应社会关切、研究解读党的理论创新观点、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对人民主体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新时代人民主体论不仅强调发展依靠人民,更注重发展为了人民,最终实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生产力理论更加突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改革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历史选择论为视角,分析"底线思维"在历史选择过程中内含的丰富哲学意蕴,对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指导治国理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底线思维"的历史辩证来看,底线思维下的危机选择是对西方经济学最优选择论的历史超越;从"底线思维"的逻辑辩证来看,底线思维必然要求我们避免历史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变盲目选择为自觉选择;从"底线思维"的实践辩证来看,现实的实践活动要以高线为目标,底线为保障,二者辩证统一。自觉地把"底线思维"运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对有效提升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初晓波 《前线》2023,(4):37-40
面对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才能够辨危识机,提前预判、深刻认识各种风险挑战;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才能够防危寻机,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准确评估,做到未雨绸缪;坚持斗争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化危为机,找到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曾凡跃 《探索》2002,4(6):103-105
人的发展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和依归。中、西方因社会体制、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人的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之不同;主体的权利实现与道德完善之不同。反思中西方人的发展的历史差异,确立以个体发展和人的权利的实现为基础的人的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对当代中国现实地推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