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简讯     
2003年3月31日,刚刚结束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返程途经广州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宝俊先生,应邀前来我所(系)举办了题为“世纪之交的中国外交战略"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中,李教授从中国外交观念的变化和当前中国外交值得  相似文献   

2.
刘伟,著名经济学家,1957年1月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问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  相似文献   

3.
著述巡礼     
《美国研究》2005,19(2)
《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韩铁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除导言、结论外,全书共5章,约32.3万字。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本书利用档案资料,以历史综述的方式对福特基金会如何将美国的中国学建设成一个全国  相似文献   

4.
我没有在神坛上。因为我一直在讲科学、讲理性,相信我、支持我的人,他们对待我不会像对待一个偶像一样。我也从来不觉得我是"青年偶像",我特别反感这种称呼。本来我就是一直在打破偶像,本来我就是要跟那些"青年导师"、"人生导师"对着干的,也揭露了那么多"青年偶像"。我不需要神坛。  相似文献   

5.
《新民周刊》2023,(16):6-7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挥斥方遒、浪遏飞舟的舞台!——半年前,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启动,向青少年发出了郑重的邀请,欢迎四方学子英才写下自己的第一篇“社论”。新民周刊特邀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团,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和优秀的作者。一千多篇青少年社论文章背后,是一千多颗滚烫的、青春的心。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怎么认识世界,决定了世界的走向。让我们一起通过社论大赛,去了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博士生院(Graduiertenkolleg)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于20年前推出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举措。在今年9月的庆祝活动上,DFG主席克莱纳教授(Prof.Dr.Matthias Kleiner)总结说,博士生院模式成功地改变了德国高校博士生“孤军奋战”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学专家、翻译家、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法国研究》顾问、博士生导师陈修斋,于1993年8月23日上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72岁。陈修斋1921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9年10月应聘到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52年10月转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57年夏重返武汉大学哲学系执教至今。  相似文献   

8.
江瑞平,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58年,河北邯郸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外交部东亚合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和平与发展战略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经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日经济关系、东亚经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9.
金姬 《新民周刊》2023,(26):18-21
<正>人人都以为“上岸”后,就是康庄大道。然而“上岸”背后,其实是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各有各的不易。和走出体制“下海”经商相对应,“上岸”也成了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专有名词,虽然这个词后来又可以适用于年轻人的所有重要节点——考研上岸,相亲上岸……考公上岸,似乎是所有“上岸”方式中最令人艳羡的一种,尤其在就业压力较大、外企和大厂纷纷裁员的当下。但辛辛苦苦地过了独木桥后,年轻人又过上了怎样的体制内生活呢?  相似文献   

10.
著述巡礼     
《大变局 :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叶江著。上海三联书店2 0 0 4年 6月第 1版。全书除刘同舜先生所作的序 ,作者所写的绪论和后记 ,以及附录和参考书目之外 ,共 1 0章 ,约 2 5万字。作者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系主任。本书是作者所承担的 9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的最终成果。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大变局 ,研究全球化有助于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冷战史 ,并厘清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演变和未来走向。本书比较宏观地整体研究和分…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2月18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举办了"欧洲文化战略与中欧政治关系"研讨会,围绕欧洲文化外交战略和中欧政治关系两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张利华女士主持,来自国内外的五位专家分别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来自首都高校的二十余名青年学者、博士生和留学生参加了研  相似文献   

12.
一、本所现职人员科研教学人员 ( 15人 ) :陈乔之、曹云华、温北炎、李金亮、廖小健、林锡星、庄礼伟、侯松岭、沈乐平、陈绍方、骆莉、许梅、龚泽宣、邓仕超、郭继光办公室 ( 2人 ) :张健民、李 亚研究生工作秘书 ( 1人 ) :卢美娟编辑部 ( 2人 ) :叶国忠、何瑞云资料室 ( 2人 ) :沈新忠、吴迎红二、科教人员学术简历陈乔之学术简历陈乔之 ,男 ,194 2年 3月 1日出生于广东揭阳华清乡。现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 (教授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1955年从农村迁到广州以后 ,先后在广州 39中学、广州 2中完成初、高中学业 ,1…  相似文献   

13.
<正>从小成长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一代年轻人对考试似乎抵触情绪越来越少见,反而展露出一种“熟悉感”。有年轻人最初选择考公考编,只为过上想象中“躺平式”生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新民周刊》发现,以“00后”和“95后”为代表的当代年轻人对于考公考编的想象除了“稳定”之外,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有困惑,又敢于寻求变化。更有一部分年轻人,将考公考编视为一种新时代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4.
阙政 《新民周刊》2023,(22):8-12
<正>和曾经的第五代导演一样,年轻导演们也在不断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可——戛纳、柏林、威尼斯、东京、釜山、平遥、上海……都不断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作品。活跃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一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尽管第五代导演仍老当益壮活跃于银幕,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势力正在崛起——今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80后导演韩延的新片《我爱你!》;  相似文献   

15.
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使者──成元庆教授朱靖华韩国建国大学过去我没有到过,但她的声誉和业绩却早已植根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建国大学拥有像成元庆教授这样一批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他们的名声和影响,早已飘扬海外、延及中国了。一、自觉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  相似文献   

16.
沈彬 《新民周刊》2020,(16):93-93
B站的五四宣传片《后浪》生生带红了"后浪"这个词,被宣传片激动得"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却不是B站的主要用户——年轻人,而是他们的叔叔、阿姨们。这场有关"后浪"的宣言,"前浪"激动了。对于B站来说,则是一场出圈的顶流广告,前浪的宿命,就是被后浪拍死在前滩上?有人说,这就是一场"媚青作秀",各种吹捧、跪舔年青人,挑起代系矛盾。其实,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的Z世代,难被引导、难被取悦;而不理解年轻人,看不懂年青人的表达,似乎成了中年危机的爆发点。  相似文献   

17.
引子 我第一次见到刘人怀教授是在1993年由暨南大学主办召开的全国弹性元件学会年会上,那时我作为一名会议工作人员参与这次会议的会务工作.会上,一位身材高大而风度儒雅的学者吸引了我们工作人员的眼光,他谈吐风雅、气质不凡,眼镜下一双浓眉大眼时时闪过一丝睿智的目光,说话语气坚定而神态平易.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就是全国著名的板壳力学专家,也是我们暨南大学新来的副校长刘人怀教授.  相似文献   

18.
《人民之友》2024,(1):56-57
<正>王奋英,1975年1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首批“双带头人”,美术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奋英长期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教学与科研,原创水痕描水墨作品在北京、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用怎样的语言,习惯使用怎样的语体和表达方式可以反映使用人的心理态度和文化.日本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年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日本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日本青年文化以及对我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对日本年轻人语言使用倾向(包括使用语体和是否使用"年轻人用语"两方面)的调查结果人手,试图发现在语言使用上年轻一代发生的变化,初步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角度和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年伊始,我所在广州地区聘请了一批有名望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我所顾问。首批应聘的顾问有朱杰勤教授、蔡馥生教授、赵元浩教授、钟远藩教授、叶增亮副教授以及广东省侨办主任司徒戎生同志、省侨联副主席廖越同志、原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张宝锵同志、原广东科技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吴健同志、原我所副所长吴楚同志和胡一声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