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江峰 《探索》2020,(2):161-171
伴随国家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治理任务增多,"包干责任制"成为村级组织化解治理压力的重要机制。村级组织内部通过关系型包干、参与式督办、积分制考核与多重化激励等机制保证了治理任务的落实和治理压力的纾解。"包干责任制"实践也带来行政任务社会化和社会事务行政化的乡村治理结构性矛盾,需要乡村治理的技术性与社会性平衡。在理论层面,"包干责任制"是对乡村治理机制研究的丰富,有助于研究者透过此窗口进一步洞悉村级组织运作的内在机制。"包干责任制"虽有行政包干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痕迹,但其表现出的主体间非契约性关系、权力相对集中、关系型包干、过程干预和多重激励等特点,说明其并非是行政包干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在乡村治理场域的简单复制,而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制度创新视角研究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深化"放管服"改革下科研经费试点"包干制"的背景现状、原因和问题,旨在推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变革,把包干制度创新精神和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释放科研活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积极行动,扎实开展"微腐败"专项治理工作,建立专项整治"微腐败"的"五二三"工作机制,制定社区"微权力"治理清单及流程图,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认领责任清单,将粗放的管理监督模式拆分细化,不遗漏每一个用权环节。防微杜渐,全面推进"微腐败"治理5月中旬,中和街道党工委组织召开专项治理"微腐  相似文献   

4.
组工     
正@衡水市一核多元机制智慧治理社区(衡市组)去年以来,衡水市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体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一核多元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街道(乡镇)、社区、楼院长三级工作网格化治理体系,让街道、社区服务职能下沉到楼院、单元。  相似文献   

5.
潘博 《探索》2023,(5):134-148
“人人履责”是破解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不足的关键,实现“人人履责”有助于真正建成社区治理共同体。既有研究缺乏关于如何实现“人人履责”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而且往往以抽象、模糊的居民作为动员对象。仅聚焦居民个体层面的动员,社区治理将难以真正达成“人人履责”的实际效果。因此,应当跳出聚焦个体的视野窠臼,寻找实现“人人履责”的新的着力点。家庭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家庭所蕴含的家政、情感、支配三重要素,可以激发作为家庭成员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基于对W市R社区相关实践的考察发现,以家庭行动者网络为载体,可以将异质性的原子化居民转换成为高度同质化的行动整体,并通过征召、动员等过程不断扩大履责主体范畴、提升履责水平,从而形成具有共同目标、认同公共责任、富有行动能力的“人人履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该过程中,家庭行动者网络的发展与“人人履责”的实现是同步运作、共同推进的,“载体—网络发展”线与“目标—认知转换”线交织融合,呈现出“网络建设—认知转换”的逻辑理路。以“家家履责”推动实现“人人履责”,为推进“人人履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可行思路,也为进一步完善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路径。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领导力,街道与社区等社区治理主体职责界定不明晰、治理载体单一,导致以党建推动社区治理制度向效能转化存在困境。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街道与社区作为社区治理“主战区”、强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坚持治理重心下沉,有效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新时代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张崇宁 《新长征》2023,(4):51-5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领导者,基层社区党组织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水平。强化治理核心,让街道社区功能回归主责主业。一是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前线》2017,(12)
<正>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位于东城区东南部,辖域面积3.06平方公里,有社区11个,中央、市、区及无主管单位1880个,户籍人口22202户60870人,常住人口70975人,流动人口11666人。自开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龙潭街道根据地区街巷特点,通过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有效化解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治理难题。街道在狠抓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14,(10):26-27
教育实践活动中,蓟县县委突出抓整治、惠民生、促发展三大任务,盯紧整改靶心,前后衔接抓整治、上下联动抓整改,确保群众第一时间享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盯紧作风建设“靶心”抓整治,让干部形象树起来。县委坚持“点线面”结合,狠抓作风建设。一是抓住专项整治这个点,正风肃纪强治理。对标市委提出的专项整治任务,排定27项专项整治任务,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明确28个责任单位,坚持前后衔接,持续用力抓整改。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监督下乡不断重塑基层治理的实践样态。伴随监督体系的层级扩大,监督的泛化、精细化以及问责强化,基于考核、督查与问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高度强化,导致乡镇治理陷入“责能失衡”困境。为此,乡镇依托“分责”机制,也即通过党政统合的总体责任配置、行政包干的横向责任压实以及监督下沉的纵向责任下移,展开对此困境的应对实践治理。乡镇的分责实践塑造了以“分责秩序”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秩序,“分责秩序”的生成本质上是乡镇在监督问责的压力型体制下积极避责的结果。在此分责秩序下乡村组成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其区别于分利秩序所塑造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成为新型乡村关系形态。乡村责任共同体相对有效地应对高压问责的多中心工作,但也造成了乡镇体制过热与村级组织行政化等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街道"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也是落实治理之策的基本单元。在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街区治理存在明显的"效能迟滞"问题,突出表现在治理成本过高和效能偏低两大困境。杭州市凯旋街道紧紧抓住"人"和"机制"两大关键要素,通过培育治理理念、再造治理体系,积极促进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等力量之间的联动、吸收、互促,逐渐形成融合"共通理念、共识文化、共荣团队、共治机制、共享平台"为一体的"共生型治理"模式。这种重在彰显社会共生思想、营造良善街区生态的地方性创新实践,是对既有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民有难事,居委会主任作为社区"格长"可以直接给街道、公安、城管、交通等13个部门的人员"派活儿",用最短的时间将问题解决。这在海淀区29个街道乡镇将变为现实。今年,海淀区启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街道乡镇对属地力量的统筹。公安、城管等13个专业部门及各街乡镇工作力量,全部下沉到社区网格。各部门工作人员在网格中实名公示,并由"格长"负责统筹调遣,小事不出社区就可以快速解决。海淀区社会办副主任吴希采介绍,这次海淀区启动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要增强街道乡镇的统筹协调能力,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为破解基层诉求集中、矛盾反复等实际问题,丰台区创新建立“治理书记”机制,撬动区级政策、资源、力量下沉,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从机关事业单位择优26名党员干部,下沉到问题突出的社区(村)蹲点攻坚、集中破题,增强基层治理的“原动力”,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协助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起长效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于行政发包实践中如何促进事责在纵向上的恰当配置,学界现今仍然鲜有关注。“事责逆向回归”是行政发包实践中对事责的纵向调节机制,能够在治理链条的局部区域将下级难以承担的事责自下而上回归至上级部门和主管领导。基于天津市“河长制”的考察,通过案例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方法从目标设定、检查验收和激励分配三个方面切入,可以发现“事责逆向回归”呈现出下级参与目标设定和对目标进行过滤、行政系统与社会的双重检查和对相关公职人员的全面吸纳、问责压力为主的激励分配和政治推动为保障等特征。“事责逆向回归”能够促进事责在纵向上的再次分配,进而提升治理成效;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新部门在资金、编制管理方面的矛盾以及上级主管领导职责叠加、目标过滤失效等局限。  相似文献   

15.
女性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由此产生了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女性化现象和趋势。本文以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四个社区的社区治理实践为基础,分析形成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女性化现象的因素,归纳柔性化角色特征与相关行为,关注情感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女性化现象主要同制度和文化两个因素相关联;同男性社区工作者相比较,女性化情形下的社区有着柔性治理的趋势,女性强调的是协商和合作,注重互动、文化和人文关怀,关注社区成员利益和需求,在社区治理中更易形成情感导向行动策略;通过五个情感要素(结构性、情境性、自我实现性、关联性和内部获得性)的积累和机制作用,推动了社区情感导向的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16.
白锦婵 《奋斗》2020,(7):36-37
2月19日,省直机关工委发出了省直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动员令。作为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第一时间报名,作为班子成员代表成为省妇联机关下沉社区第一分队队员,并根据省直机关工委的安排,担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荣市街道医大一院社区下沉工作组组长。接到通知后,我立刻与社区书记联系对接,全面了解责任区情况,主动认领工作任务,逐一与工作组成员通话摸底,为安排部署好本组工作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雪梅  杨嘉莹 《前线》2023,(10):76-79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构建纵向同轴、横向同心组织力模型,形成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为民服务机制,围绕街区更新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体系,通过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价值引领,将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街道社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街道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居民转、基层治理围着问题转”的服务格局,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政府组织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部门间协作现象,即主责部门、配合部门围绕某项治理任务进行分工协作以共同完成任务。本文分析了部门间协作形态差异的成因,并指出任务统筹方在部门间协作中的能动角色。部门间协作具有打破固定分工、凝聚治理资源和释放能力信号的组织功能。与此同时,不同的任务属性及其附带的控制要素塑造了不同的协作形态,故而部门间协作形态往往随任务属性和控制要素的变化而不同。在实际运行中,主责部门也常常通过将协作任务与中心任务打包、制造舆论氛围等多种手段主动竞争上级注意力,并以上级注意力强化对配合部门的统筹力度。对不同部门在协作过程中角色差异及其组织机制的考察,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政府组织内部运行及其逻辑的理解,并对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进行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史锦平 《唯实》2015,(3):64-67
全面推进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治理"结构性"调整提供了机遇。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共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格局,是推进街道和社区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全面了解掌握南京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现状,探索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政策机制,我们就社会组织发展及协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调研。一、社会组织发展及协同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近几年,社区作为社会整合载体和公共利益运  相似文献   

20.
朱杰 《学习月刊》2024,(1):38-41
<正>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党员干部下沉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招。然而,以往的干部下沉因为缺乏制度的有效激励和约束,难以达到期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