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编后     
就在我们发排这期稿子的时候 ,伊拉克战争爆发了。美英等国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 ,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打击。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 ,美国人似乎是赢定了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此前在联合国安理会的那场旷日持久、没有硝烟的外交较量。德国、法国和俄罗斯 ,曾经联手阻止这场战争 ,要把对伊武器核查进行到底。武器核查只是摊在桌面上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个理由和目标 ,实质上这场外交较量隐含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国际社会理念之间的冲突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单极霸权与多极平衡、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冲突。而在更早些时候 ,德国…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种族间打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并酿成科索沃战争这一严重的悲剧。关于前南斯拉夫民族间冲突和内战的由来,存在许多解说。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波斯尼亚内部的塞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是源于古老的怨恨。比尔·克林顿也认为,冷战的结束将长期来装满“沸腾的憎恨”的大锅盖揭开了,以致整个全球地带充满血腥的冲突。也有观点将南斯拉夫国内冲突的悲剧归咎于领导者的失误和  相似文献   

3.
泰南冲突是文明冲突的典型例子.为研究泰南冲突的文明模式,本文基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对亨氏断层线战争的一般结构模式进行借鉴和修正,提出泰南宗教与民族冲突的文明模式,认为泰南冲突是冲突双方都没有文明核心国家的宗教与民族冲突.该模式提供了将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烈度、避免升级为国际战争的方法,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文明冲突提供思维方式和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也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在年初乌克兰危机出现之前,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舆论界有人认为2014年东亚有可能复制一场战争,而且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必有一战。谁也没有想到乌克兰危机横空出世,把世人的目光又吸引到了欧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4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也将东亚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相比。他称,一战以前,德国和英国依存度非常高,但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1言外之意就是,尽管今天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很高,恐怕也很难避免冲突的发生。他的这个讲话因不合时宜而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事实上,战争与冲突并没有发生在东亚,而发生在欧洲。通常西方人,特别是欧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在巴尔干悲剧性的历史上又写下了血色的一笔。前南斯拉夫的解体伴随着民族间愈演愈烈的暴力和残杀:斯洛文尼亚的独立时死亡62人;克罗地亚的独立时死亡与失踪超过2万人(尚不计后来的克拉伊纳冲突);波黑战争历时三年零九个月,死亡数十万人;而科索沃的民族冲突更是演化成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国际战争。严酷的现实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前南斯拉夫地区、尤其是科索沃民族矛盾与冲突的大量研究:多数观点集中于历史造成的民族积怨,将矛盾激化归因于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主义,也有学者指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诉诸民族主义夺取权力所造成的恶果。一些专门研究民族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3,(24):40-41
<正>新闻业在17世纪的进步,不仅在于报纸、周刊的兴办,现代报刊的诸多组成要素,譬如社论、特稿、广告、插图,也开始出现。“1632年11月18日来自杜克斯的消息:前天,梅克伦堡公爵阁下(华伦斯坦)与瑞典国王之间的大战,发生于一年前在莱比锡附近冲突过的那些壁垒所在处。战争从上午10时进行到黑夜以后。双方死在战场的足有一万五千人。  相似文献   

7.
《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形成》一书,依托文明冲突论、暴力-国家起源与社会权力理论,探索了欧洲现代国家体制形成的动因。作者伯克论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历史依据;同时将文明冲突理论与国家理论关联分析,论证了文明是历史发展中独立的行为体,基于认同的文明是冲突的起因;此外,他拓展国家概念,即国家不仅包括物质与制度要素,也将文化要素纳入其间。伯克的研究挑战现代国家形成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国家体制的起源是诸多伟大文明之间各种冲突碰撞的产物,这些冲突的影响向下施加作用并塑造出了各类的政治结构。但是伯克忽视了欧洲中心论的形成背景与条件,也没有提出如何化解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8.
周琪 《美国研究》2023,(3):9-35+5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乌克兰给予了倾力支持。拜登政府对俄乌冲突的政策是:战争最终要用外交方式来解决;美国不会要求乌克兰在最终的和平进程中做出领土让步;美国不会直接参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是为了帮助其自卫,并使其在谈判桌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财政预算支持、人道主义援助,并增加了对欧洲的能源援助,同盟国和合作伙伴一起对俄罗斯实施了有史以来对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规模最大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并在多边机构中共同采取打击和孤立俄罗斯的行动。俄乌冲突造成的后果已显露端倪:欧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核武器威胁形成对西方的威慑;能源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俄罗斯因战争消耗而国力下降。美国对乌克兰的全力支持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日益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诸多因素,特别是美国和北约与乌克兰战争目标的差异,令美国面临政策选择的两难,而美国国内战略家不断提醒拜登政府:战争的长期化最终可能妨碍美国阻止“新的欧亚霸权崛起”的努力,干扰美国把印太地区作为战略重点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9.
权力转移理论是解释大国冲突和战争的重要理论范式,但它没有说明国家希望从国际体系中获得什么(国家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因此,该理论在逻辑推导和经验事实上存在矛盾。在现代国际体系的作用下,产生了三种不同模式的国家。国家模武的不同决定了国家目标和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这是导致权力转移与战争存在紧密联系的根本原因。国家模式、国际结构和互动决定了战争爆发与否。文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其国家模式的变化,且从目前的国际结构和中美互动来看,由中国的权力转移引发中美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美需要注意国际体系发生病变、国际结构变迁、战略互疑、意识形态和第三方等诸多因素对双边关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崔泓 《新民周刊》2022,(3):30-31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冲突研究中心教授劳伦·古尔德认为:西方系统性和战略性地拒绝"了解"平民伤亡情况,这使外界无法了解和认识到在远程战争中人类遭受的苦难,也找不到相应的责任者。这还导致西方公民和议会无法用民主的方式控制这场以他们名义发动的战争。这将使西方先进军事力量更倾向于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11.
刘洪 《新民周刊》2020,(2):8-11
几百年前的人类,很难想象,原来靠大刀长矛弓箭决定胜败的战争,后来会被手枪、炸弹彻底改变;我们如今或许很难想象,这种集群化的无人机、无人舰艇还有机器人,将彻底改变战争的形态。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当中国不少地方,无人机组成的绚丽图案和空中文字,还在让人惊叹的时候,在中东,无人机作为杀人的武器,在进行越来越多致命性的军事攻击。  相似文献   

12.
西欧是许多现代政治理念和思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现代恐怖主义的诞生地。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冲突逐渐远离西欧的社会生活,民族冲突也逐步得到缓解,虽然无政府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运动等成为西欧恐怖主义的新根源,但从总体上看西欧的恐怖主义威胁逐渐减轻。但“9·11”事件以来,随着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宗教极端主义成为西欧面临的主要威胁,西欧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国际危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机冲突与战争无所不在。在今天的核时代 ,危机升级为战争的风险性增加 ,和平弥足珍贵。虽然防止危机的发生和结束国际社会中的冲突现象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处理 ,以减少战争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政策目标。因此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国际危机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危机、危机管理 /处理以及危机决策等层面出发 ,对国外及中国学术界的危机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指的危机是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族群冲突中的"安全困境"的既有文献所做的批判性分析,为建立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族群冲突理论奠定了部分基础。目前,许多运用"安全困境"的概念来理解族群冲突的尝试都是建立在对此概念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之上。"安全困境"理论和更为宽泛的螺旋模型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动态、通用和强有力的战略互动理论,而这一理论抓住了引发战争的一般性动力。因此,"安全困境"理论和更为宽泛的螺旋模型为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族群冲突理论铺平了道路,而这样的理论也能整合国际关系理论中各个学派对族群冲突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分析了该理论的可行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的武器买卖市场目前正在日益变得异乎寻常地沸腾起来,1993年第四期《亚洲华尔街日报》写道:东南亚地区(内地总收入每年近400亿美元)正陷入武器“饥饿”的危机之中,特别是对高技术武器(又称为精确制导武器)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该地区这场军备竞赛是由民族、部族的长期冲突和相互猜疑,各派列和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海陆边界争端、许多热点和超级区域的出现等诸多因素引发的。1992年起,东西方的军火商争先恐后地敲开东南亚各国的大  相似文献   

16.
老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挝地处中南半岛北部,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北部与中国接壤。老中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历史上两国一直保持着亲密的睦邻友好关系,从未发生过战争和冲突。长期以来,老挝一直奉行友好温和的对华政策。只是到70年代末,由于受越南对华政策的影响,老挝同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84年6月下旬(光绪十年闰五月初),一支法国军队强行接收援越清军驻地谅山,双方在北黎附近发生激烈军事冲突,史称“北黎事件”或“北黎冲突”。这一事件导致中法两国重开战端,战争迅速升级,战火从越南北部扩展到中国东南沿海。冲突发生后,法国政府认为这是清政府破坏和平的阴谋,清廷则把它解释为因法国误会而酿成的恶果,西方一些史学家则把它描绘成各种矛盾突然激化的偶发事件。那么北黎冲突的真相究竟怎么样,谁应为中法两国再起干戈负责呢?笔者通过分析考证有关文献资料特别是大量的法国档案,认为北黎冲突并非是一次偶发事件…  相似文献   

18.
杨攻研  张明  张慧敏 《当代亚太》2023,(1):4-44+157-158
贸易失衡是否会引发国家冲突,文章基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冲突事件数据,实证研究此问题,并从多个维度挖掘了贸易失衡引发军事冲突的根源。研究结果显示,伴随贸易失衡的加剧,贸易伙伴之间军事冲突爆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在利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文章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对影响根源的检验显示,逆差国更有可能成为冲突的发起者;就国内层面而言,逆差国的政治周期和经济周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执政者面临更大的国内政治竞争、本国就业形势不断恶化时,贸易赤字往往成为冲突的触发器;国际层面,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因素差异并非问题的根源,而顺差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与逆差国背道而驰的外交政策、尤其是科技领域的赶超使得失衡双方的矛盾不断加剧,以失衡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不再被认为是“双赢”并最终推动贸易伙伴走向了军事对抗。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当两国存在历史仇恨或地理相邻时,贸易失衡的边际效应显著提升;当存在超级大国且该国为贸易失衡的逆差方时,军事冲突爆发的风险也更大;即使签订自贸协定甚至联盟亦不能有效抑制贸易失衡的影响;同时,相比更加激烈的战争,中低级别冲突发生的概率更高;而贸易失衡所诱发的...  相似文献   

19.
战争与冲突的由来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经典议题。与以往学者不同,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追问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指出恐惧、利益、地位和复仇四个普遍动机推动国家发动战争,并建立了一个涵盖以往三个半世纪的战争数据库来加以论证。他发现,大多数战争源于国家对地位和复仇的追求,而非由安全或物质利益所驱使。他同时预测,随着诱发战争的主要动机已失去原有意义,未来国家间的战争将会减少。文章着重针对勒博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提出质疑,指出其对荣誉动机同战争行为的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动机与集团行为倾向一致性的逻辑推导不够严谨连贯,同时,在案例选择与数据编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文章还就勒博所强调的激情一荣誉动机对探讨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讨论。  相似文献   

20.
美国以防止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准备发动对伊战争的目的是铲除萨达姆政权.铲除萨达姆政权在于重新确立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逐步消除中东各种反美的激进世俗或宗教势力,巩固美国的中东秩序.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挫败石油武器,防止弱势国家利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恐怖反抗",在世界范围内清除伊斯兰复兴运动对美国的挑战,保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