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启动了资本逻辑,在带来巨大贡献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这就必须要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在应对人工智能资本逻辑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人工智能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理规约缺位、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体系尚待完成四种现实困境。这必然要求应对人工智能资本逻辑的中国方案的出场:一是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二是价值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发展理念,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提供价值观上的认同;三是道德规约,用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来约束人工智能的设计、实验、推广和使用的全过程,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提供道德上的约束;四是全球治理,构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利益共同体,构建全球参与、共同维护、共同保障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安全共同体,推动各国“深化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孙会岩 《探索》2020,(2):137-148
以数字算法与信息应用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成为政党政治发展的共生系统,正在深刻影响着党组织"对内""对外"的组织力,这为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党员教育管理、群众工作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都带来了新机遇。然而,智能技术在推动组织发展中也潜含着"技术利维坦"风险,信息超载、技术依赖、数字鸿沟、资本逻辑等日益成为影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变量。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基层党组织应以"智能+党建"为愿景,一是加强智能技术在党建领域的顶层设计,二是彰显智能技术的组织功能与政治功能,三是打造线上线下群众"注意力市场",四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智慧治理水平。最终运用智能技术科学配置组织资源,形成上下联动、深度融合、多元参与的党组织发展新局面,进而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赋能政府治理转型,为政府治理从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提供机遇和支撑。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转型,遵循情境转换、理念嬗变、技术创新、功能转化、机制完善和价值实现的逻辑机理。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转型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需要从技术应用、决策辅助、数据安全、民主参与和价值实现层面厘清赋能边界,坚持技术祛魅与技术化归相结合,强化智能决策与人类决策相融合,注重数据运作与规范管理相配合,突出政府主导与民主参与相适应,实现多元价值与统一规范相协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应用助力政府智慧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9,(6)
人工智能及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全方位挑战,表现在城市治理生态的网络化、城市治理制度的重构、城市治理事务的复杂化和城市治理过程的数字化等方面。人工智能对城市治理的这些影响体现了技术嵌入治理过程、技术驱动治理变革和技术优化治理绩效的运行逻辑。城市治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并非单向度的被动适应,而是会通过行动响应与策略回应予以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理念变革、政策规划、制度规约和应用创设等行动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另一方面形成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的响应策略,主要包括顶层设计、高位政策推动的发展战略,先行先试、试错容错的创新策略,混序共生、开放生态的应用策略等。人工智能对城市治理的挑战及政府回应策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技术与治理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的最高问题。至今的法律皆为以人类为中心、为人类所服务的法律,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把握是建构优良法律的必然诉求。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在身体层面解放了个人的劳力,更是一步步地走向了类人化,能够呼应人的心理、情感等需求。由此所带来的人的劳动本质、需要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等改变,亟需法律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应对。未来法到底是人法还是人机共同体法,不只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上而言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态度。如何处理阶层分化、社会共同体乃至人类中心主义变化的难题,究其根源又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回归。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的最高问题。至今的法律皆为以人类为中心、为人类所服务的法律,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把握是建构优良法律的必然诉求。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在身体层面解放了个人的劳力,更是一步步地走向了类人化,能够呼应人的心理、情感等需求。由此所带来的人的劳动本质、需要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等改变,亟需法律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应对。未来法到底是人法还是人机共同体法,不只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上而言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态度。如何处理阶层分化、社会共同体乃至人类中心主义变化的难题,究其根源又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回归。  相似文献   

7.
杨章文 《探索》2023,(1):171-184
当前,飞速发展的元宇宙技术在中国诸多领域和行业中得到运用。元宇宙技术业已成为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因素。元宇宙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产生了较大的创造效应,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一方面,元宇宙技术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共治集群、生产监管、风险预判、沉浸交互等诸多益处,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治理方式的一种补充与完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元宇宙技术也潜隐着一定的治理风险,如治理脱实转虚引发的主流意识形态式微、治理界线模糊导致的技术监管失灵、治理范式转换引致的情感联结淡化、治理不确定性诱发的资本数据垄断等,可能导致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走向“技术利维坦”之路。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弥合负面效应的恰切之道,立足时代潮涌以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话语体系,建构法治秩序以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监管体系,培育协同人才以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支撑体系,拉紧情感纽带以构筑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认同体系,进而不断拓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8.
陶振 《求实》2012,(4):63-66
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的潜在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信任危机有可能转化为基层治理体制的合法性危机、妨碍公共政策在基层执行的有效性、削弱基层政权政治动员与整合能力等方面.基层政权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加速向服务型基层政权转型,建立强有力的地方利益共同体;需要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提升基层政权权威认同的社会基础;需要积极重塑后集体化时代农民的公共性和集体观念,增强其地方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以应对农民价值认同多元化与行动单位原子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客观、独立地存在,而是有其缘起、发展和推进的现实逻辑。面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发展转型、社会风险放大引致的治理困境,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进基层治理自身实现转型是大势所趋。借助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块)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推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可以拓宽基层治理边界,重塑基层治理流程,优化基层治理工具,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当然,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也并非完美无缺,数字赋能亦非尽善尽美,只有通过能够创造保障性约束和结构性基础的制度供给,才能在充分挖掘数字治理价值的同时,有效规避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客观、独立地存在,而是有其缘起、发展和推进的现实逻辑。面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发展转型、社会风险放大引致的治理困境,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进基层治理自身实现转型是大势所趋。借助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块)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推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可以拓宽基层治理边界,重塑基层治理流程,优化基层治理工具,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当然,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也并非完美无缺,数字赋能亦非尽善尽美,只有通过能够创造保障性约束和结构性基础的制度供给,才能在充分挖掘数字治理价值的同时,有效规避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9,(6)
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合理规避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朝着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目标迈进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引入"善智"的概念,即良善的人工智能。"善智"既是一种伦理价值标准,又内含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准则,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从"善智"与"善治"的关系来看,人工智能向善契合优良国家治理的技术诉求,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具体实践中,要实现人工智能助推国家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构建对人工智能的完备治理体系和建立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融合的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在正向意义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风险意指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对人类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乃至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可能性后果。风险技术与技术风险共同型构人工智能的风险议题,致使人工智能呈现出有别于风险社会其他技术风险的客观现实性、主观建构性、技术非人化特征。风险技术是人工智能风险的生成因子,源于技术理性的认知局限、人类主体的主观利益、类人自主的它者欲望等技术性缺陷。技术风险则是风险技术的后果显影,指涉人工智能风险表层波及面的广博性以及深层次的工具性与价值性两种动态风险情形。当信息技术甚嚣尘上,人工智能高歌猛进时,不断升级的风险技术难题将加剧技术风险的严峻境遇,最终引致人类陷入技术化泥潭。化解人工智能附加于人类的技术化生存危机,需要立足技术迭代与人类理性的双重考虑,更新人文治理理念、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多样治理工具等途径不失为规避人工智能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21,(6)
从现代风险社会的发展特征来看,提升社区应急管理韧性是夯实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借鉴"韧性城市""韧性社区"理论,搭建强调主体能力发展、网络化参与、巩固社会资本和注重数智治理的韧性治理可以发现,该模式依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全面关注脆弱性群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等行动策略,构筑基层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了城市应急治理效度。然而,要建立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需警惕社区应急能力内卷、社会资本分散、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及技术治理悬浮等现实问题。迈向韧性治理,实现社区在多元风险情景下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有利于改善城市或区域应对突发公共风险的准备方式。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人类社会治理方式发展规律,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临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共同体精神缺失等挑战。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等原则,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发展完善社会组织、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培育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图景,但随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开展,技术赋能范式已难以回应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权力、技术与行动者关系重塑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具备了超越赋能范式的诸如耦合权力与技术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治权共享需求、内涵共同体激励相容机制等演进功能,其有助于消弭赋能范式的梗阻。以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逻辑,需要从连线扩面地破解技术悬浮、兼顾“赋权”与“放权”的乡村治权共享、锚定“以人为中心”的多元需求等内容出发,持续超越赋能范式的治理限度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风险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单靠政府部门是无法有效应对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其丰富的社会资本在风险治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与社会组织建立风险治理机制,利用后者社会资本导入风险治理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治理的目标。为此,政府应通过扩大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等方面培育和利用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7.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国内学界多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出场语境、价值功能与实践向度加以论述,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中华民族的出场语境不外乎历史渊源、政治文化和多元复合的影响,价值功能主要以国家建构、团结民众、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为导向,实践向度则主要以族际整合、政党推动、意识培育和法治保障为指引。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系统构建中国式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不断拓宽跨学科合作交流转化渠道、科学应对算法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李琦  张慧  李珊珊 《前线》2022,(4):29-32
政治安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休戚相关。人工智能是一种赋能极强的军民两用技术,使用门槛低,防范管控难,容易被不法分子与敌对势力利用,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时代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既要打好防范抵御智能化浪潮潜在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又要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打好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主动战,坚决守住国家政治安全生命线。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隐藏着无法回避的分配公正风险。作为一种基本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的分配公正观是一种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时的共同性逻辑范式。在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以生产正义为根本前提,以劳动平等为价值规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旨归的分配公正观。在这一认识框架内,人工智能与分配公正的根本问题在于智能时代的“财富分配悖论”,其根源于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表现为持续加剧的生产非正义、劳动不平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使“无法回避”的分配不公正得以真正扭转的唯一出路是当人工智能一出现这种全新的伦理风险时就跳出资本逻辑并对此彻底批判,重构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价值,将分配的形式体系转变为创造的实质呈现,实现人工智能的真正社会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治理缺口。为了寻求敏捷治理,全球范围内陆续出台了一批具有"软法"性质的治理原则。通过对88份原则文本的整合与分析,聚焦其中的实践准则,研究发现在激增的文本和多元化的主张下,存在着一个公共的问题域: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满足怎样的技术特性?应该如何应对技术的社会后果?应该以怎样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展治理实践?尽管围绕这些问题不同原则的主张之间仍然存在张力,但不可否认,当下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具备共识基础的行动框架。基于文本分析,众多原则条目可以归纳为三项实践准则:可靠性原则、问责制原则和社会协同原则,它们分别回应了上述问题。其中,可靠性原则和问责制原则设定了构建符合期望的技术系统、应对技术的社会后果这两组相互补充的治理目标,而社会协同原则探讨了怎样的社会行动结构能够支持和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三者构成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