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煜 《新民周刊》2023,(12):40-45
<正>这里是走向世界屋脊的开始,也连接着更高、更远的所在。圣洁的“天路”从这里开始,最为险峻的“众山之王”在此傲然屹立,百年巴扎人声鼎沸,田间地头瓜果飘香。“昆仑第一城”叶城县,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在上海援疆团队的全情助力之下,叶城之美,正传向五湖四海。  相似文献   

2.
上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国际化大都会。喀什,中国版图的最西面,曾被楼兰古城发现者、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视为"全世界离海最远"。这两个相去近万里的地方,因为守护着同一片蓝天,从而分享着同一份友爱、温暖的心情。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上海数万知识青年便在"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声中离乡援疆,挥洒青春和热血。至2010年3月,新一轮援疆工作拉开序幕,上海对口支援地区从阿克苏地区移驻喀什地区四县——莎车、叶城、泽普、巴楚。黄浦江水滋养了沿岸的人民,叶尔羌河滋养了沙漠的胡杨。发挥特色,注重实效,尤其是通过"文化润疆"、"智力援疆",做了诸多援疆工作的上海,以无限申情,滋养了古老的喀什。  相似文献   

3.
周洁 《新民周刊》2023,(12):34-39
<正>泽普的绿化树是梧桐树,“金凤泽普”也寄托着上海援疆干部发展泽普,为泽普筑巢引凤的初心和决心。泽普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因西临泽勒普善河而得名,“泽勒普善”意为黄金之河。当一个上海人来到这个万里之外的边疆小城,光看街景,很容易产生一种熟悉亲切之感,原因很简单,这里满城皆是梧桐树。  相似文献   

4.
<正>折柳送别,玉门阳关。天涯一曲,念吾河山。“柳”谐“留”音,故《折杨柳》之古乐,常与怀恋故乡的家园之思联系在一起。而在上海援疆的干部人才们心中,喀什地区,也许早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回望当年,自上海启程时,他们胸有丘壑,挥斥方遒,历数年辛劳,终使丝路明珠的风采更加惊艳夺目。畅想明朝,当使命完成,从喀什归返后,他们会继续努力,带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祝福,全情投入新的工作岗位。他们不啻最可爱的一群“上海代表”。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似文献   

5.
王若翰 《新民周刊》2012,(12):50-53
新一轮援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干部援疆。除了向新疆派遣内地干部外,19个援助省市还向对口的受援地区提供经济、人才、教育、科技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而且是互动双赢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周洁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3,(12):20-21
<正>千古黄沙道,驼铃在耳。大漠苍凉地,却多奇景。自古以来,新疆都是一个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现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的好地方。喀什地区作为新疆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南道的交汇处,拥有壮美的自然景色,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喀什成为游客心中魂牵梦萦的目的地,上海援疆干部们下了不少功夫。  相似文献   

7.
阿晖 《新民周刊》2023,(18):30-33
<正>如果想追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历史之根,看到古代上海的繁华与灿烂,感受其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松江博物馆不容错过。而要寻味上海最年轻的崇明区的岛史与古老民俗,在崇明区博物馆一定大有收获。“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素有“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区,是一座物华天宝的“文博之府”,上海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隐藏着中国史前文明的广富林文化遗址、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园林——醉白池……,令松江堪称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露天博物馆”,刻下了上海最早的都市繁华印记。  相似文献   

8.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3,(18):26-29
<正>“最早的上海人”在青浦区,最早的国际大港在青浦区,崧泽遗址,陈云故里……那些留在青浦的遗存,让青浦看上去就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都说上海是移民城市。那么,上海最早的一批移民从哪里来,又落脚哪里呢?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目前上海行政区划内,“最早的上海人”在青浦区。都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东方大港,那么,上海最早的国际港口在哪里呢?同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目前上海行政区划内,最早的国际大港在青浦区。  相似文献   

9.
<正>援疆工作成效最根本的检验,并不是投入资金和项目的体量,而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效果如何。冬去春来,喀喇昆仑山川脚下的喀什人民又忙碌起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喀什各地全面复商复市、复工复产,机场航班线路不断恢复,古城和大巴扎又迎来了全国各地游客,一派热闹景象。从喀什城区走出,在乡间棉花地、果园、大棚、车间和养殖场里忙碌的人们也随处可见。喀什地区最西端的巴楚县,总投资5600万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果蔬生产基地传来了工人们的欢声笑语。“产业园里有3000亩葡萄,我负责管护葡萄树,现在的我不仅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还能学到科学技术,我感到非常幸福。”当地村民齐曼古丽·阿不力孜说道。  相似文献   

10.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2,(28):34-39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到国家,小到社区,莫不如此……这次“返场”,65岁的全国劳模杨兆顺被居民称为“神兵天降”。从3月18日到6月1日上海解除封控,他带领团队,转战支援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雪松苑、阳光建华城第一及第二居民区、联星丽景苑等5个社区。  相似文献   

11.
黄祺 《新民周刊》2023,(17):58-61
<正>如今的万州、夷陵已不再是“深藏闺中人不知”,山海携手共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三峡之美,感受到两地深情。去三峡库坝区寻找上海印记,特别容易。4月的重庆市万州区,气温比上海略高,已经是初夏景象。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当时移民数量最多、搬迁任务最重的区县。在万州城区的中心位置,约5公里长的“上海大道”被两旁的榕树绿茵覆盖。在“上海大道”上,有上海小学、上海中学、上海医院……这些都是30年间上海对口支援万州的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正>按照汪家芳的设想,若干年后,当城市发展进入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或许会有人通过回望此次“城·长”展,经由这些饱蘸艺术家人文精神和时代激情的作品走入历史的纵深,端详这个沸腾的时代。“真心希望到那个时候,这些作品依然能给人带来感动,直至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在名家辈出,异彩纷呈的上海画坛,山水画大家汪家芳每次的“亮相”,总是令人意外,甚至惊喜连连。或是顶天立地的巨幅山水,或是表现城市建筑的大幅佳作,一会儿又拿出了一百张面貌各异、手法不同、叫人目不暇接的组画……  相似文献   

13.
周洁 《新民周刊》2023,(42):40-41
<正>对于“上海精神”,朱洁静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上海精神不仅仅是大而化之的包容、海派,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1月2日中午12点,朱洁静从排练厅走出来,来不及吃午饭,又走进演员休息室,接受《新民周刊》的专访。这个休息室很大,除了桌椅,还有演员治疗需要的理疗床,四周的白墙上,是团里演员们的自拍和心里话。有人鞭策自己“练功如打铁,打了再烧,烧了再打”,有人写下愿景“管住嘴迈开腿,好女不过百”,还有人发自心底“希望大家不要受伤”……对于这些天真可爱的年轻人,朱洁静在她们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相似文献   

14.
1983年腊月,妈妈到上海去做手术,爸爸为了照料妈妈,与我临时借住在二姑妈的家里。地方小、人又多,颇为不便。有天从医院一出来,爸爸就说:“走,带你去个好地方,比城隍庙还有意思!”原来是带我去黄浦江上坐轮渡。买了票,爸爸将他的围巾解下来,将我兜头兜脸包住,只剩眼鼻露在外面:“暖和就行,到了江面上,寒风打在脸上生疼。……  相似文献   

15.
周洁 《新民周刊》2023,(40):26-29
<正>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养护是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关键环节。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在上海,市民对于推门见绿的感受更为深刻。2004年起,上海市绿化部门启动的“春景秋色”工程,大面积种植春天开花、秋天变色植物,形成“春有花成景、秋有色多彩”的景观,助力上海从“绿色上海”变为“彩色上海”,最终迈向“美丽上海”。  相似文献   

16.
《德国研究》2003,18(4)
本刊专稿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时的讲话俞宙明译 (1.4 )………………………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答学生问俞宙明译 (1.7)………………………………………………………政治“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新德国问题”前景探索连玉如 (1.10 )…………………………德国政治基金会探析闫 瑾 (1.17)………………………………………………………………………………从等级制到代议制———德国议会制度的演变杨 菁 (1.6 8)……………………………………………………看施罗德如何走出“地雷…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读者能多方面的了解南越,本期选载了四篇文章,集中反映在美吴集团统治下,南越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这几篇文章中除“停滞不前的南越农工业”是正面材料外,其余三篇都是反面文章,它们虽然掩盖着南越的政治、经济底本質,但还是可以看出:第一,南越是靠美“援”生活的,停战以来美国给予南越的美“援”达十亿美元以上,其中直接的軍事援助占70%,連同“经济、技术援助”中与軍事有关费用一起,要佔90%左右。如“南越的美援及其财政效果”一文中,1956—1957年度的美“援”计划开支项目中,有关“经济、技术援助”项目不下几十项,但它的总数也不过只佔美“援”总额的32.4%,而且“经济技术援助”中还有24%是一些与軍事有关的项目——如修筑战畧性公路。第二,封南越的殖民地本質,尽心竭力地进行粉饰,如“南越经济基本资料”一文就是个典型。它把残酷掠夺农民土地和实行强迫移民的所谓“土地改革”,说成是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把旨在排挤小资本,为帝国主义经济扩张开辟道路和买辦资产阶级自肥的税务政策,描绘成“工业化政策”等等。第三,这些文章也反映出,对美“援”的不满情绪,在“南越的美援及其财政效果”一文中就提出美“援”在南越为什么没有在西欧各国那样“好”,想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对美国倾销剩余农产品和人造橡胶也表示不满。虽然这些材料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南越的整个经济状况的实質,但它说明南越是已经变成美国的殖民地和軍事基地,吴庭艳集团只不过是美国在东南亚的一个傀儡而已。“停滞不前的南越农工业”一文的标题是编者所加的,它是“美援已把南越经济推向何处?”一书第一篇的第一、第二两章,下期将继续发表“商业停滞”,“财政和貨币的困难”以及“不断扩大的失业灾难正压着南越人民”三章。  相似文献   

18.
陈冰 《新民周刊》2022,(26):32-33
作为解封为数不多的度假项目,公园露营稳坐露营风格的头把交椅。从初春宅到了立夏,魔都人民积攒了太多的出门心愿。骑行、露营、野餐……哪怕不能出沪,也要在各大公园草坪、滨江绿地找到“一亩三分地”,呼吸久违的自然气息,释放那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在各式各样的“城市出逃计划”中,露营彻底征服了魔都人民。6月伊始,人人爱露营,家家皆露营的照片频频刷爆上海人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9.
吴雪 《新民周刊》2022,(11):42-45
决赛圈越来越小、马路愈来愈空、高架不再拥堵,一切都仿佛梦回2020年。疫情之下的上海人,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与故事。猝不及防地,一夜之间,上海人一脚踏进了隔离生活。每天一见日渐消瘦的“惊雷”,每天增长的确诊与无症状,每天身边突然“消失”的同事……看着决赛圈越来越小、马路愈来愈空、高架不再拥堵,一切都仿佛梦回2020年。  相似文献   

20.
刘建春 《新民周刊》2017,(35):28-32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技术引进者到标准制定者,从首条高寒高铁到唯一热带高铁,从“和谐号”到“复兴号”……这五年,中国高铁飞速发展,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_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书写了高端装备的中国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