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参与的概念内涵需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促进理论交融并分歧消弭。公众参与理论维度审思了参与制度论、参与选择论和参与行为论三种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取向,从制度主义视角和理性选择视角双轮驱动拓展到结合行为主义视角形成三元融合。内容维度的审思辨析发现公众参与和政治参与从混同走向分化,社会参与在公众参与中从边缘化到主流化,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从并存到交融发展。价值维度审思了规则导向的有序参与和结果导向的有效参与之间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合力,倡导有序和有效交融形成发展导向的有益参与。公众参与的研究进路表现出分化和融合的二重属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环境治理存在诸多困境,表现为政府推动力不足、居民参与意愿不高、企业缺乏自主性、主体参与权责不清等。基于合作治理理论,从“还权—动员—合作—赋能—监督”五个角度构建社区环境合作治理创新机制,即建构社区环境合作治理的基础、激发社区环境合作治理主体的活力、促成社区环境合作治理结构的转变、增进社区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社区环境合作治理角色的转换。对各主体参与社区环境合作治理进行理论分析,以此实现社区环境合作治理基础、治理结构、治理角色的转变,并以W市M社区为例对社区环境合作治理的实现路向进行实践检验分析,通过提升社区环境合作治理能力确保社区环境合作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3.
《求实》2021,(5)
政府介入、组织创新与居民集体行动是影响社区治理结构的内在变量。在这三重变量交互影响下,社区治理经历了动员式治理、嵌入式治理和内生式治理的结构性转换。动员式治理阶段,单位制影响式微,居委会普遍成立,政府采取科层式介入的方式与之建立起一种异化的委托代理关系;居民自治意识淡薄,被动参与明显。嵌入式治理阶段,随着"三社"联动在全国的推开,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引导下,跟随项目嵌入社区;居民参与具有选择性,仍然没有自主行动起来。内生式治理阶段,政府创新介入方式,注重挖掘社区内部基因,其鼓励居民自主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是一种在地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促进居民的组织化参与。在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未来社区治理应该走向一种治理主体互勾互连、治理方式深度融合、治理单元多种多样和治理秩序有条不紊的共同体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迎春 《学习导报》2011,(11):29-29
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事实证明,全能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仅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费力不讨好”。开福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政府角色转换和职能转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志愿服务本身的推动;迅速提升市民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品牌建设几个方面。建议以文明城市建设为导向,进一步推动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法制化、动员方式社会化、舆论宣传融合化、服务设计可持续化以及遗产保留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经历了动员与革命相结合、自主参与及有序参与三个发展阶段。在由无序向有序的演进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了重大的进步与飞跃,呈现出参与行为理性化、参与渠道多元化、参与领域扩大化的特征。充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公民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平等,才能使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社区存在治理“行政化”的情况,导致社区治理绩效的边际递减,甚至影响社区治理相关工作的完成。推动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是解决社区治理中的行政化问题,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的根本之道,而如何更好地推动社区治理的制度变革则是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在借鉴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并在S省D村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应用。研究提出推动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实现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平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一是要从顶层设计明确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合法性,即明确社区治理的主客体。二是要提升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即解决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角色划分。三是要以村规民约和信用制度体系等制度规则为依托,实现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公平合理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区融合与社会融合的关系,从社会融合的测量指标中筛选13个二级指标分析社区融合的因子结构.运用2012年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13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社区融合包含交往信任、文化适应、地域认同和社区参与四个因子.通过计算农民工社区融合度以及各项因子得分,发现社区融合度得分还是偏低,各因子得分“交往信任”最高、“社区参与”最低.为了进一步探讨农民工社区融合度的影响因素,选择7个个人变量和2个社区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个人因素和社区因素都对农民工社区融合度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在讨论各因素具体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系统,具有数据化、协同化、交互化特征,可分为核心主体、支撑主体和边缘主体三类。从核心转换逻辑、模式共创逻辑、关系演进逻辑与技术转向逻辑四个层面可以提炼出“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建构逻辑理路与形成机理,明晰“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构筑发展的前提要素、必然条件、支撑条件、基础框架与动力保障,形成“信息圈”“主体圈”“工具圈”“组织圈”“价值圈”于一体的五“圈”融贯协同,实现不同圈层的交叉融合、横纵联结和迭代更新,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智能化、智慧化供给能力水平和集约建设智慧服务圈。  相似文献   

10.
程同顺  张文君 《探索》2015,(2):48-52
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评价问题重新激活了对民主与民粹的研究。网络民主与网络民粹是互联网时代中国政治参与的两种崭新形态。二者的共同特征体现在权力来源、议题表达、参与主体三个方面;二者的显著区别体现在价值理念、参与方式与动员模式三个方面。要避免网络民主走向网络民粹,需要由国家、社会与公民共同塑造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胡兵 《理论文萃》2006,(4):10-16
自九十年代启动社区建设以来,它就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若干成果,包括不同的经验和模式,如上海模式(半行政半自治型)、沈阳模式(自治型)、青岛模式(行政主导型)等。这些模式应该说各具特色,比如说有学者认为沈阳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是走向现代市民社会的重要一步。但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参与、分享”。正如吴铎所说的,我国当前开展的社区建设,内涵丰富,其核心就是要倡导自主参与的精神。在这些社区建设模式中,自治型模式有利于培育“草根民主”,因为它充分发挥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12.
潘博 《探索》2023,(5):134-148
“人人履责”是破解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不足的关键,实现“人人履责”有助于真正建成社区治理共同体。既有研究缺乏关于如何实现“人人履责”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而且往往以抽象、模糊的居民作为动员对象。仅聚焦居民个体层面的动员,社区治理将难以真正达成“人人履责”的实际效果。因此,应当跳出聚焦个体的视野窠臼,寻找实现“人人履责”的新的着力点。家庭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家庭所蕴含的家政、情感、支配三重要素,可以激发作为家庭成员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基于对W市R社区相关实践的考察发现,以家庭行动者网络为载体,可以将异质性的原子化居民转换成为高度同质化的行动整体,并通过征召、动员等过程不断扩大履责主体范畴、提升履责水平,从而形成具有共同目标、认同公共责任、富有行动能力的“人人履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该过程中,家庭行动者网络的发展与“人人履责”的实现是同步运作、共同推进的,“载体—网络发展”线与“目标—认知转换”线交织融合,呈现出“网络建设—认知转换”的逻辑理路。以“家家履责”推动实现“人人履责”,为推进“人人履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可行思路,也为进一步完善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重点。应急管理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该基于什么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其构建过程会面临哪些关键内容和挑战?论文在对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情景应对-知识整合”的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逻辑,认为其构建过程包括情景导向、知识整合、融合传播三个关键点:情景导向指引了知识来源的方向;知识整合是知识结构化的必备基础;融合传播是知识传播的现实需求。论文结合应急管理跨学科教材课程和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学科差异与知识背景冲突、团队合作机制欠缺、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挑战,同时对中国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清楚地勾勒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与走向,也表明了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单位的重构历程。在推进以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位的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和治理新模式,从中也可以看出社区改革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些趋势与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苏雷 《山西青年》2023,(2):70-73
以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现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的行业适应性、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质量、体现技能强国与文化强国融合建设要求三个方面的意义,针对“在校学生”和“职业人”的角色融合不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融合不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融合不足等问题,提出打造“美育+”特色的素养提升平台、构建工匠精神为关键的核心技能体系、回归生涯发展为初心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三心”工作法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桂生  吴合庆 《求实》2022,(4):96-108+112
技术赋能与制度赋权不断增进当前乡村社区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的融合。从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从乡情涣散到情感回归、从负面情绪到情感重塑、从治理乏力到“治理有效”的演进维度,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在范式、内容、工具、效果等治理新转向,持续凸显乡村社区治理的转型价值。在运行逻辑上,情感治理与技术治理、制度治理功能互补,协同提升乡村社区治理效能。从治理理念、行为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层面,解构了乡村社区情感治理的运行机理及其行动逻辑。对于价值脱嵌、结构离散与集体行动困境等乡村社区情感治理问题,可以分别用乡情价值回归、党建引领乡村情感治理行动网络、乡村情感柔性治理机制重塑等政策工具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7.
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社会化、正轨化的“重点基础性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它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它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如何加强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消防是指组织和动员社区单位、群众广泛参与,挖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自己管理自己的消防事务。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发展来看,全国许多社区的消防建设状况都不容乐观。俗语说:“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因此,如何构建社区消防安全预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社区消防建设,增强全民消防意识,实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消防安全,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93年,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在帮困送温暖、访贫问苦中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上海改革开放过程中感人至深的生动典型。弹指之间,“凝聚力工程”建设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华阳街道“凝聚力工程”建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关心困难群体起步,向兼顾各类群体多层次需求拓展;从侧重于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向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转变;从服务社区居民为主,向协调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资源延伸,从而保持着不懈的生机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省共有25000多个村民委员会、3800多个社区居委会。为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推动城乡社区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打造湖北社区建设的品牌.本刊于2010年特与湖北省民政厅联合举办“社区建设”专栏,展示各地在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扩大城乡社区建设的影响,致力于形成人人了解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城乡社区建设又快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