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应旺 《当代贵州》2020,(10):78-78
毛泽东从韶山读私塾时起,就读了《论语》,也读了《孟子》。他从小就熟悉《孟子》的思想观点,包括"实事求是"内容的重视事物特殊性的观点,重视区别不为与有为、不为与不能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许行主张"市价不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批评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相似文献   

2.
赵秀福 《理论学刊》2002,9(3):63-66
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极大的差别,自问世之日起就一直遭到各种严厉的批评,其中最为严厉的批评就是杜威漠视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杜威在其代表性著作《艺术即经验》以及其他著述中对艺术问题的探讨,可以视为对这类批评的回应和反驳,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杜威把他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圆满的经验”引入了宗教讨论之中,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构成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治学、教育等活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朱熹汲取孔子、孟子的思想精粹,进行了深刻的经验总结。《朱子语类》是朱熹的重要著述,我们可从中看出他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波特定律     
《党课》2010,(5):121-121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这就是波特定律,提出者是英国行为学家波特。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王霸之论与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北宋初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尊周室、贬诸侯,目的在维护中央集权。司马光对孟子以德抗位的批评,意亦在此。南宋时期陈亮与朱熹关于王霸、义利的辩论,涉及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正义与功利、王道与霸道、历史与当今等,表面上是功利与心性之争,实际上是当时不同治国路向的体现。叶适的以经制言事功,是对两者的调和。他的新国本论对士人使命的强调,是北宋以来重视文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是汉初综合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作品。自从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章句集注》后,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成为封建社会的经典。《大学》与儒家其他经书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有一套系统的修身方法。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好象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  相似文献   

7.
郭奇志 《湘潮》2013,(10):34-35
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今青狮村黎家组)一个殷实的人家,在湘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留下一些动人的故事。 撰联劝父 罗亦农7岁时,跟着哥哥念私塾。他记性很好。不到一年就读完《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两年读完《四书集注》《文心雕龙》《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书。他很赞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1935年夏季,萧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而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却刊登出一篇署名狄克的文章《我们要执行自我批评》,对《八月的乡村》及其作者都进行了批评。鲁迅看后,马上写了《三月的租界》进行反驳。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也谈《项英传》□李良志王辅一同志所著《项英传》出版后,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肯定、赞扬的同时,对书中的某些史实和观点,也提出了一些批评和质疑。我对有的学者提出的批评是同意的,如《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的...  相似文献   

10.
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300年前先祖的忠告,对今天的炎黄子孙而言,对迎接新的历史性考试的近九千万共产党人而言,对要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其实,对于当时的孟子而言,这也不是创新的观点,而是继承性的表达,因为早在《尚书》当中,就充满了这种如何才能长冶久安的思想箴言。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12.
对于胡绳的观点,沙健孙在1998年12月长沙理论研讨会上就简要地不指名地给予了批驳(见《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68—77页)。接着,沙健孙在《中流》杂志1999年第4期和第12期又先后发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和《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两篇文章。沙健孙反驳胡绳的论点主要有:第一、胡绳的观点不符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和邓小平观点《历史决议》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头7年称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相似文献   

13.
朱松美 《理论学刊》2006,(6):108-110
由朱熹的“格物致知”,到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返身内求”,再到戴震的“察分理”,儒家的求知理论在发展中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朱熹试图努力将原始儒家的“道问学”精神以及“格物”之路推延下去,但结果却是陆九渊、王阳明“尊德性”精神及“内求”功夫的崛起。明清之际,戴震对宋明理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但在批判之下却恰恰接续了朱熹的“格物”理论,并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思想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极简的方式了解《孟子》,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地位看,《孟子》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二是从历史看,《孟子》曾从普通的先秦诸子跃升为中国古代的圣经,今天则是人们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三是从思想看,《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四是从文体看,《孟子》的史学性最弱、文学性居中、哲学性最强,主要是一部“形散而神聚”的哲学作品;五是从读法看,先读《孟子译注》,再读《孟子集注》,有助于人们循序渐进地迈入孟子的思想世界。质言之,读《孟子》就是与时俱进地深度敞开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5.
以极简的方式了解《孟子》,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地位看,《孟子》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二是从历史看,《孟子》曾从普通的先秦诸子跃升为中国古代的圣经,今天则是人们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三是从思想看,《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四是从文体看,《孟子》的史学性最弱、文学性居中、哲学性最强,主要是一部“形散而神聚”的哲学作品;五是从读法看,先读《孟子译注》,再读《孟子集注》,有助于人们循序渐进地迈入孟子的思想世界。质言之,读《孟子》就是与时俱进地深度敞开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郭沫若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如何对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所关涉的并非 郭氏个人,而是牵涉到对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整体评价。书肆上曾有一木《反思郭沫若》,“基本上都是反思郭 沫若的悲剧和弱点”(编者后记)。编者称是书主要以收集批评郭氏的文章为主,并无意全盘否认郭氏的历 史地位。即便如此,此书一出,便引起争论,反驳文章相继出现。曹剑编的这本《公正评价郭沫若》,就是这类 文章的汇编。其中较重要的文章有林甘泉的《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史学大师》,“比较全面 地多角度地向我们介绍…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王夫之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论语》“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并且认为当时重要的朱子学者吕留良的解读是主见成说,与朱熹《集注》相违背,因而提出批评。然而事实上,吕留良同样是依据朱熹《集注》进行解读,特别强调平时的居敬涵养、慎独省察,讲的是“平生本领”,与王夫之强调“在此三者上用工夫”相一致,以致于他的朱子学研究,后来仍得到王夫之的肯定,从而表明他们在朱子学研究上并无根本的差别,且具有共同的旨趣,而有助于明末清初朱子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之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相似文献   

19.
王群 《新湘评论》2013,(23):44-45
《黄克诚传》一书记录了黄克诚任中纪委书记时,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的一些事:对总参某领导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请客的事,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让其作检查、补饭费;北京饭店的厨师揭发商业部部长公款请客吃饭少付钱,他让中纪委查实后发通报进行批评,请《人民日报》公开报道此事。黄克诚一生光明磊落,坚持原则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20.
<正>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300年前先祖的忠告,对今天的炎黄子孙而言,对迎接新的历史性考试的近九千万共产党人而言,对要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其实,对于当时的孟子而言,这也不是创新的观点,而是继承性的表达,因为早在《尚书》当中,就充满了这种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思想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