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届南盟首脑会议 1 985年 1 2月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南亚七国首脑签署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南盟宣告正式成立。第二届首脑会议 1 986年 1 1月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会议通过了《班加罗尔宣言》,并制定了关于发展旅游、货币交换及进行学术交流等内容的合作计划。第三届首脑会议 1 987年 1 1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会议通过了《加德满都宣言》。第四届首脑会议 1 988年 1 2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会议发表了《伊斯兰堡宣言》和联合公报 ,要求各成员…  相似文献   

2.
孟加拉国自1971年独立以来奉行“平衡外交”策略。孟加拉国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被称为“外交政策的总设计师”,他推崇的“友及四方,不存恶意”外交理念和把孟加拉国打造成“东方瑞士”的外交定位对该国后来的外交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独立50余年来,孟实现了改善与印度关系,推动与巴基斯坦关系正常化,加强与伊斯兰国家间联系,积极加入国际和地区组织和合作机制,并深化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大国间关系。孟加拉国之所以制定多元平衡外交战略,主要基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区域安全三大需求。未来,孟加拉国将继续与印度保持紧密联系,与中国持续加强合作,并强化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间关系,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年)是世界级文学天才和思想巨匠.一百多年来,泰戈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一再被翻译出版,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世界的泰戈尔研究成果中最丰富、最全面、最深入的当属泰戈尔的母语地区——孟加拉语地区的泰戈尔研究.从东孟加拉到东巴基斯坦再到独立后的孟加拉国,泰戈尔的研究也由于政治、文化、宗教等原因经历了很多的跌宕起伏.泰戈尔曾被认为是"印度文化的继承者"而被巴基斯坦禁止.印巴分治十几年间,泰戈尔研究主要都局限在"少数开明的文学家和数量庞大的宗派主义者"之间的"泰戈尔论争"中.1961年围绕泰戈尔的百年诞辰,东巴基斯坦的整个文化阶层和政府对立.泰戈尔也逐渐成为孟加拉文化的旗帜,激励了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语言和文化政治运动,成为激励孟加拉国独立的精神源泉.孟加拉国独立后,关于泰戈尔的相关性的争议又起,开始了对泰戈尔重新发现和研究的过程.梳理孟加拉国的泰戈尔接受史对于我国的泰戈尔研究,对于加强中孟、中印文化交流与互鉴,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之一,又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际上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核破策与核战略是巴基斯坦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巴基斯坦正在努力扩大核力量及使其核力量多样化,支持建立南亚无核武器区,提出与印度一起加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严密保卫核武库,防止其落入恐怖分子之手或遭受恐怖袭击.长期以来,巴基斯坦在核问题上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印度.巴基斯坦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与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看似差异很大,但二者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中.正因为印巴在实际拥有核武器后分别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客观上形成相互威慑,因而大大降低了两国发生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印巴在核力量建设方面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巴基斯坦核不扩散政策既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又在许多方面以印度能否做到为条件.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由几个国家构成的地区像南亚地区那样在种族来源、社会文化价值、政治传统和历史经历上拥有如此众多的共同点。在这个地区里,一些国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政治经历,仅在四十年前还是英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下的一个大的政治实体,如果把史前时代包括在内,人们也可以把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归进这个友好和敌对关系兼有的大的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6.
李铭恩 《战略决策研究》2024,(1):85-108+111-112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是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合作机制经常性停摆,同时地区大国印度也未能在区域化过程中淡化与邻国间的敌意、构建区域信任。针对南亚区域主义相对失效的问题,本文尝试以非对称性报偿结构为分析视角,展现南亚区域主义中的三类行为体——地区大国印度、地区强国巴基斯坦和地区小国——在区域合作中的策略变化及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以此解释停滞甚至是逆向的区域化进程是如何形成的。报偿结构决定了区域主义参与国初始策略的稳定性,而在区域化过程中,参与国报偿结构的不对称性影响了它们能否以及如何改变原有的策略选择。对于南亚的区域合作,印度、南亚小国和巴基斯坦分别怀有僵局、胆小鬼和相对弱势的僵局博弈参与者的偏好,它们的报偿结构呈现出了非对称的特点。在南亚区域化进程中,印度与南亚小国、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形成了“恶棍博弈”和不对称状态下的“僵局博弈”。两个混合博弈组显示,区域主义不仅不必然改善各国在区域合作中的收益,策略的交叉也可能逐渐演化为所有参与国更加倾向不合作的僵局形式。因此,面对“重复的失败”和“争端的溢出”两个区域主义困局,只有各国重构报偿结构、突破安全主导型的合作逻辑,区域主义才...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現了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已經面临和正在面临的問題,不仅是政治和經济的問題,还有語言的問題。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及菲律宾的語言問題,比印度尼西亚所面临的还要錯綜复杂;那些国家所操的語言过去都是为英語  相似文献   

8.
地理 缅甸面积达261,789平方哩、是东南亚盛产大米的国家。它的西部和南部与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为界,东部与泰国和老撾为邻,东北部和西北部则分別与中国和印度及东巴基斯坦接壤。山脉与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邻接。一般属于热带性气候,  相似文献   

9.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苏联,有三十七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成为继东正教之后的第二大宗教。根据苏联一九八○年三月公布的一九七九年人口普查资料,苏联现有二亿六千二百万人,其中四千三百万人是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中,穆斯林的人口比重从11.6%发展到16.5%,使苏联成为继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之后穆斯林人口名列世界第五位的国家,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十多年来在美国扶植下的日本垄断資本积极向东南亚进行經济扩张,佐藤內閣上台后,特別是今年来,加速了扩张的步伐。 派遣代表团出国活动 今年二月,由日本五个經济团體派遣的“訪問东南亚經济代表团”,在泰国、“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进行了二十天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在中国周边构筑围堵中国的包围圈,而印度则是美国拉拢的重要对象。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更是全面实施联印制华政策。为此,肯尼迪政府首先大力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援助。然而这一做法引起了巴基斯坦的极大不安,巴基斯坦开始谋求改善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为避免巴基斯坦脱离自身的战略轨道,美国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安抚巴基斯坦,而这又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南亚地区形势由此日益复杂和恶化,印巴两国的矛盾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剧。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美国政府认为这是联合印度共同遏制中国的良机,开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同时为回应巴基斯坦的安全关切,美国大力推动印巴两国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希望实现对印与对巴政策的平衡。然而印巴两国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谈判最终无果,美国平衡印巴的努力也宣告失败。此后,美国不再顾及巴基斯坦的感受,片面推行联印制华政策,进一步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采取消极立场,任由克什米尔局势不断恶化。美国政策的偏颇不仅大大加剧了巴基斯坦的不安全感,还导致了印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印巴两国之间于1965年爆发了第二次大规...  相似文献   

12.
王凯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1):16-29+152-153
民族主义的日常化是国家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主体民族可以从叙事话语、制度规范和生活实践三个层次推动民族主义的日常化。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积极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从叙事话语层次,塑造印度教主体民族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从制度规范层次,在全国范围推行印度教特性的政策法令;从生活实践层次,推进日常生活领域的“橘黄色化”。日常化集中反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新特点,包括从相对隐蔽转向直接公开,从外围边缘走向主流地位;从传统的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自下而上”和政府“自上而下”并行的发展模式;呈现“硬印度教特性”与“软印度教特性”相互配合的两面性。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对印度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在国内政治层面,长期占据印度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主义已逐步让位于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民主制度受到持续冲击,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对立冲突不断激化,印度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对外关系层面,推动改变了印度对自身国际地位和外交立场的认识判断,印度对外政策日趋激进和强硬。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印巴关系持续紧张升级,并增加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印度对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贵洪 《当代亚太》2004,(10):24-27
冷战末期至今的印度对华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是在现实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印度国内政治发展、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外部因素、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和反应将是影响印度未来对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其基本特征仍将具有两面性和反复性,但在积极和理性的方面将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4.
梅莉 《新民周刊》2023,(16):42-45
<正>从犍陀罗到中国的大佛,1600多年来,几代中外画工塑匠,用毕生的虔诚和惊人的创造,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杰作。犍陀罗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地区,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曾派佛教徒来犍陀罗传播佛教。公元1世纪,犍陀罗地区成为贵霜帝国的中心,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艺术日益兴盛,甚至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5.
南亚安全局势的近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当代亚太》2003,(12):3-9
20 0 3年 4月以来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出现解冻 ,一度紧张的南亚冲突局势开始缓解 ,预示着该地区向和平与稳定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由于印巴双方各自坚持将彻底消除“越界恐怖主义”和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 ,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印巴关系的前景也依然受制于若干重要外部因素 ,尤其是美国的全球与地区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6.
近来,南亚地缘政治博弈呈现新态势和新特点.美国拜登政府整体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出台的印太战略,为压制中国发展势头而刻意拉拢和抬高印度.在拜登政府任内,美印持续战略走近仍将是主流,这将进一步加剧南亚地区力量对比失衡的局面,地区安全脆弱性短期内难以扭转;同时,拜登政府持续酝酿和调整对阿富汗政策,4月正式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最后期限,这立即引发阿富汗形势的新一轮变动,包括和平进程在内的阿富汗问题未来走向面临重大变数;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在印度的执政地位依然巩固.印人党带有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主张重建和恢复"印度教统治的印度",持续巩固和加强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印人党持续做大的国内政治现实,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刻意拉拢,导致印度自信心空前,在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邻国关系方面更加强硬和不妥协,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持续吃紧;此外,巴基斯坦近年来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导致的人员伤亡人数持续下降,但若干安全隐忧仍在.鉴于南亚地缘政治博弈呈现以上新态势和新特点,未来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赖中国与南亚域内域外的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抵制某些国家和势力的破坏和威胁.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用图片介紹緬甸联邦大小民族的册子,緬甸联邦包括撣、克欽、克倫、克耶等四个邦和包括那加县的欽族特別区,以及緬甸本部(緬甸本部包括伊洛瓦底、曼德勒、实干、卑固、若开、德林达依等区)。 緬甸联邦东近泰国,西連印度,南与馬来亚相接,北与中国西藏为邻。国內多山多水,  相似文献   

18.
与“社会中心主义”理论视角下“印度现代化进程缺乏领导力量”的结论不同,本文认为,在“主权塑造”和“国家建设”两个现代化阶段,国大党始终是主导印度国家制度变迁的组织力量。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现代化进程符合“政党中心主义”的特点,其经验启示:在后发国家革命型政党主导国家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有社会基础广泛的人民性政党才能...  相似文献   

19.
经典的“掠夺理论”(predatory theory)从西欧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出发,认为战争能够促进国家建设。在第三世界,战争与国家建设的关系需要具体研究。作为当代世界国际安全环境最恶劣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长期处于战争和备战状态,为检验和发展蒂利提出的国家建设的“战争驱动模型”提供了宝贵的个案。从军事建设、汲取能力及政治合法性三个维度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建设进行研究后发现:战争加强了巴基斯坦军队建设和能力,但对外部军事援助的依赖影响了巴基斯坦军事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战争并没有促进巴基斯坦的财政汲取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巴基斯坦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其获得了大量外部援助,从而减少了加强汲取能力的动力。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巴基斯坦也采取了强化民族认同的措施,力图实现“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种语言”,但是族群政治削弱了战争对民族认同的建设。由于过分依赖外部援助,政权的合法性降低;由于地方民族主义的挑战,巴基斯坦成为了某种意义上军人控制的国家,这严重地阻碍了巴基斯坦国家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速度很快。印尼人口在发展中国家排次较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其后便是巴西、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和泰国。 总的来说,贫穷和发展中的国家对世界人口增长的“贡献”要比发达国家大。例如,墨西哥的人口增长数就大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增长总和,菲律宾大于日本,巴西与苏联相等,尽管苏联的人口远比巴西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