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上海碰杯     
《新民周刊》2023,(42):6-7
<正>2023年,百威推出高端“玉兰寻啤酒上海特酿款”。由此打开了啤酒与上海新的不得不说的故事。上海开埠180年,许多年代都有属于时代的啤酒。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啤酒不仅是市民的生活记忆,更是上海之所以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符号与诠释。如同每一座名城几乎都依水而生,啤酒产业链之兴,亦是名城与水之关系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阿晖 《新民周刊》2023,(18):30-33
<正>如果想追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历史之根,看到古代上海的繁华与灿烂,感受其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松江博物馆不容错过。而要寻味上海最年轻的崇明区的岛史与古老民俗,在崇明区博物馆一定大有收获。“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素有“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区,是一座物华天宝的“文博之府”,上海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隐藏着中国史前文明的广富林文化遗址、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园林——醉白池……,令松江堪称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露天博物馆”,刻下了上海最早的都市繁华印记。  相似文献   

3.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3,(18):26-29
<正>“最早的上海人”在青浦区,最早的国际大港在青浦区,崧泽遗址,陈云故里……那些留在青浦的遗存,让青浦看上去就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都说上海是移民城市。那么,上海最早的一批移民从哪里来,又落脚哪里呢?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目前上海行政区划内,“最早的上海人”在青浦区。都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东方大港,那么,上海最早的国际港口在哪里呢?同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目前上海行政区划内,最早的国际大港在青浦区。  相似文献   

4.
金姬 《新民周刊》2023,(18):14-17
<正>努力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文博界脱颖而出,这座区级博物馆要变成最好的历史课堂,变成市民美育之地,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课堂。在全上海159座博物馆中,位于七宝镇新镇路的闵行博物馆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作为一家区级博物馆,闵行博物馆因为这两年让各种文物大展成为“网红”,在全国文博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要知道,虽然闵行博物馆2003年就已创立,但目前的新馆是2019年9月才开,其间还经历了疫情三年,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文博界脱颖而出,怎么看都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绿茵荣光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3,(29):12-17
<正>足球,一直是凝聚这座城市人心的一种力量,也一直是上海积极的城市精神和独特城市文化的标牌与名片。2023年的7月,中超赛程过半,上海海港和上海申花暂列积分榜前两位,在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中领跑。沪上双雄的精彩表现,再次为申城的球迷带来了惊喜,人们也期盼着,在赛季结束时,能够以足球的名义,让上海再次骄傲。  相似文献   

6.
<正>开卷有益,跟着书籍行走四方,常念这片最亲切的土地上,最壮丽的风景。又一年的盛夏,又一年的上海书展。8月16日至22日,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老时间,老地方,对于热爱读书的书友来说,就像跟老朋友重逢那样亲切。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上海书展以来,上海书展走过了18个年头。除了2021年因为疫情停办一届和2022年同样因为疫情改变了书展时间之外,今年8月的上海,因上海书展,整座城市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相似文献   

7.
唐羽 《新民周刊》2012,(33):83-83
130年前,外国资本在上海英租界建起了第一座发电厂,上海开始亮起电灯,响起了马达声,工业革命的能量为上海增添了活力与创新力。130年后,上海要"重新发电"了,一帮人将通过艺术的手段向世人宣示:上海这座  相似文献   

8.
应琛 《新民周刊》2023,(12):28-33
<正>“一方面要让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快马加鞭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借势进一步提升当地村容村貌,我们不仅要让沃土更肥硕,也要让老乡们生活更幸福”。莎车,位于中国西部边陲,一座拥有3000多年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作为新疆人口大县,100多万人生活在9037平方公里土地上。浦东,位于东海之滨,一座从荒地滩涂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新城。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强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9.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42-47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相似文献   

10.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12-23
百余年来,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漫画艺术大家,也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几代漫画人用艺术的视角俯瞰新老上海的时代变迁,讲述中外艺术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用漫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1.
应琛 《新民周刊》2023,(17):8-15
<正>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五个“更”:申办手续更简单、政策支持更到位、政府服务更贴心、市场竞争更公平、监管执法更规范。4月,春光正好,万物萌动。上百家来自全球各个行业的企业,以及众多来自海内外的科学家与高端产业人才聚集在黄浦江畔的世博中心。借着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举行,这座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对外宣示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满腔热情,发出“加码上海”最强音。  相似文献   

12.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6):F0003-F0003
上海这座城市与漫画有缘,从上世纪30年代起,漫画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就在上海这座大都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曾几何时,上海的漫画家如星斗璀璨,无论是以诗意、抒情闻名的丰子恺,还是以夸张、幽默为特色的叶浅予,或是风格多样、大胆前卫的张光宇,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的张乐平……抒情漫画、讽刺漫画、漫画肖像、连环漫画……各种形式的漫画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成为老百姓最喜欢、最欢迎的通俗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上海店念     
昨日眼底繁花,今朝心头牵挂,曾经惊鸿一面,终于情根难拔。“小”中可见“大”,千姿百态的沪上小店,恰是城市精神的某种象征:多元,海纳百川;坚韧,百折不挠;有韵,余味缠绵。你对一座城市的惦念是什么?有人迷恋纽约的广厦华屋,有人迷恋斯德哥尔摩的清冷明净,有人迷恋伊斯坦布尔的斜阳余晖……而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来说,一座座镶嵌在本埠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来说,一座座镶嵌在本埠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一张张穿梭其间的生动面孔,早就成了最温暖的一抹回忆,最深切的一份惦念。三年前,上海曾推出支持海派特色小店发展的“十条举措”,收效显著。三年后,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作为一本上海出品的杂志,《新民周刊》忍不住关心:上海的小店们尚安好否?又该如何伫立寒风、踏雪寻梅,发掘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孙华良 《新民周刊》2015,(12):93-93
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正式的居住文化内涵;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正版的居住文化底蕴;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正统的居住文化传承。城市居住文化的内涵、底蕴、传承,肯定与单纯的豪华奢侈建筑无关。但城市居住文化肯定与建筑所处的居住区域密切相关,且包含着历史建筑内涵,人文环境底蕴,以及国际居住文化的传承。上海居住文化的传承"血统论",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上海的豪宅区,或者说是高档社区的创建,不能仅仅靠建筑打造,还  相似文献   

16.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26):30-31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态环境。5年后,上海的公园数量要跃升至1000座以上。郊区将推进镇级公园建设,实现“一镇一园”;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改造建设乡村公园,基本实现“一村一园”。因地制宜地建造乡村公园,除了要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五年内建成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还要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目前,已有一大批建好的乡村公园等待大家去探索发现。  相似文献   

17.
金姬 《新民周刊》2024,(13):22-25
<正>开埠181年来,上海滩上的面包品牌来来往往,有的已有百年历史,有的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见证了这座城市对于面包的热爱和享受。上海,作为最早大规模食用面包的中国城市,也是中国拥有最多面包品牌之地。数据显示,上海坐拥8000多家烘焙甜品店,每月新开面包店近百家,几乎每个上海人都能说出几家自己心仪的烘焙店。开埠181年来,上海滩上的面包品牌来来往往,有的已有百年历史,有的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见证了这座城市对于面包的热爱和享受。  相似文献   

18.
魔都网事     
金姬 《新民周刊》2023,(29):50-55
<正>随着大师赛的传播效应,再加上吴迪和张之臻的个案激励,愈来愈多的上海小囡开始选择打网球。而通过网球运动来强身健体并磨炼意志,也是这座城市的品格之一。2023年6月1日,巴黎的罗兰加洛斯球场,法网男单第二轮,26岁的张之臻面对阿根廷选手蒂兰特,发挥稳健,直落3盘,以3比0的比分击败对手,成为首位晋级法网男单32强的中国大陆选手,即时排名54位,  相似文献   

19.
《新民周刊》2017,(37):71-71
1930年,凯迪拉克以超越时代的敢创精神,用一款度身定制的车载无线电收音机开启了汽车上的音乐之门;同样是在1930年,上海音乐厅正式落成。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数十年的音乐传承,使它成为上海高雅音乐的理想之所。2017年8月28日,上海音乐厅正式更名为“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用伟大致敬伟大,伴随着这座爱乐之城,勇敢开启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20.
黄祺 《新民周刊》2023,(11):56-59
<正>“上海每出生5个婴儿,就有一个是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上海一妇婴)分娩。”提起上海一妇婴,人们脑中的第一印象是上海“大摇篮”,医院年分娩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上海第一。但是,上海一妇婴的特色并不仅仅是“大摇篮”,医院在妇科肿瘤、生殖医学、胎儿医学等等专业上也具有引领优势。比如胎儿医学,上海一妇婴有10项独创的宫内干预技术,让一些宝宝在没有出生之前在宫内得到治疗,大大降低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