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英胜 《世纪桥》2009,(21):35-36
关于二战起源的几个原因,绥靖政策的产生、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以及对希特勒遏制的失败都与西方民主大国在外交决策机制上的缺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因而分析大国在战前的外交决策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外交决策所引起的外交博弈对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前期英、美等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妥协甚至阴谋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鼓浪屿事件"正是这一政策的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战略目标是:鲸吞中国,攻占东南亚和太平洋。日本的扩张计划影响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及其战略地位。但是美国对日本则推行绥靖政策,究其根源,主要是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争夺欧洲,后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全球战略服务的一种策略。这种欧洲和大西洋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战略思想,促使美国醉心于搞绥靖和远东慕尼黑,但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欧盟开始反思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与方式。如今欧盟反恐政策已成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要务之一,内部安全领域也建制了庞大的反恐机制。然而恐怖主义性质在改变并可能与其它全球安全议题挂钩,以及美国推进全球反恐战争的强硬主张,使向来强调柔性强权特质的欧盟陷入两难。后冷战的安全议题具有多面性及复杂性,欧盟必须打破支柱框架,使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反恐的大框架整合。此过程反映出欧洲安全思维的转变,然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反恐安排建制的成果与缺失,也突显出欧盟想要建立外交与安全的共同政策仍需努力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略中国初期,英美采取了以牺牲中国为代价的绥靖政策,这既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导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使英美两国自食其果,遭受重大损失,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造成了严重危害.历史经验证明,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既不能靠退让、屈服,更不能抱有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祸心.唯一正确的选择是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同侵略行径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千方百计歪曲历史,美化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尤其是日本政界要员,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多次参拜供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的问题,通过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发展和社会基础的分析揭露其实质,指出日本新时期外交走向,以及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胡杰 《学习月刊》2010,(10):12-13
在整个纳粹经济体系中,外贸有它的相对独立性。虽然也服从并服务于“自给自足”的原则,但外贸的特殊性以及施政者本身在思想上的分歧,促使苏德战争爆发前的纳粹德国外贸政策呈现出曲折变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8.
9.
思想库在美国外交政策的酝酿、形成、决策、实施和评估这一全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美国外交决策构成重大影响的思想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1)官方及政府部门类型的思想库;(2)民间及学会、基金会类型的思想库;(3)大学附属学术机构类型的思想库。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影响美国的外交决策:(1)提供外交政策方案;(2)为决策层输送人才;(3)形成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导性的意见和建议;(4)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5)借助新闻媒体影响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影响的日益显现,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以维护多项国家利益,如:确保经济发展空间、获取技术和资金援助,保障能源安全、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维护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等.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了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合作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候外交政策.就中国气候外交的行动而言,包括全球性的多边气候外交,区域性多边气候和双边气候外交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民本外交,指的是国家在外交活动中以公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外交思路。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在外交层面的映射即是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2004年3月6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是伟大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领导者、开创者和实践者.他具有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科学判断了总体国际形势,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预见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指明了我国对外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方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外交业绩:调整"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断改善和发展同各大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改善和发展中苏、中俄关系;推动睦邻友好,创造良好周边环境;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了世界和平.邓小平独树一帜的外交风格,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领袖风范,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树立起新的庄严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对日外交的主线是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两国的"合作共赢".新中国对日外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民间外交走向官方外交的开拓阶段、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拓展阶段、"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合作与竞争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对日外交从理论到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战略进行了四次调整。其中,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第四次重大调整,不仅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对21世纪开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思想指导意义。进入80年代,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是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是新时期外交…  相似文献   

15.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维护世界和平等基本原则,构成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充分表明了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中国实力的正确估量,体现了毛泽东国家安全利益至上的国家利益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恶化,许多国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规,设立新的非关税壁垒,主张环境安全高于国家主权,以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重等手段,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对此,我国的应对之策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立法,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普及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快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强化进出口商品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外资,争取外援,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考察,新中国外交战略大体经历了四次调整,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是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结合;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是革命外交主导下的战略选择;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是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80年代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则标志着国家外交原则的确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演变的三个特点:始终贯穿着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型这条线索;党代会、中央全会对其反映具有前瞻或滞后性特点,并不总是一致;独立自主外交原则一直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国际政治理论,以主权国家的全球时代为背景,简要分析了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维方法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对国际关系性质认识上的理论创新等,以期对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一比较认识。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夕,随着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建立新中国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要求,对外政策问题也已成为党的整个革命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和党中央所制定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成为我们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