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党员》2010,(7):13-13
一些群众反映,有的地方,现在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水平越来越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2.
谭健 《当代党员》2010,(12):48-49
“办公条件越来越好,群众办事越来越难;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干群距离越来越远;通讯水平越来越高,干群联系越来越少……”这句顺口溜,是几年前重庆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张永弗湖北省谷城县人事局为了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塑造部门的良好形象,一些“窗口”服务部门或行业都陆续设置了“公开电话”,这些热线电话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确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带来了便利,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然而,时下有些部门的热线电话却不尽人意。有警不接,接警不到者有之;打进服务热线却不提供服务者有之;更有甚者,拨通求救的期盼电话,对方的铃声响个不停却无人应答。如此热线电话,有悖于开通时的初衷。设立服务热线或公开电话,“热线”不热,甚至发凉,…  相似文献   

4.
袁冬梅 《当代党员》2013,(12):53-5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就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为群众办事、为百姓解难。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重庆抓住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在全市集中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办理22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各个活动单位也竞相出台机制为民解难。如市地税局巧做“加减法”,推出九项便民服务举措,深化纳税服务;市司法局深化40多项便民举措,解决群众意见反映难、学法普及难、纠纷化解难、权益维护难、特殊人群回归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16):57-57
据报道,记者近期在部分地方调查发现,一些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对上面的领导很负责,而对下面的群众不那么负责”。“对上”与“对下”成为一对矛盾,既令人唏嘘,也反映出一些干部在作风问题上尚存软肋。落实领导指示不过夜,碰到群众问题躲着走,成为一些干部的办事准则。对群众冷暖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喜好“面子工程”、习惯报喜不报忧,看领导脸色办事成为做事的潜规则。这种不良风气,在党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3,(11):31-32
落实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落实的方法措施层层都有,可真能横下心来抓落实却非人人都能做到。落实难、难落实,一直是一大顽症。要使真抓实干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必须得有一股“狠”劲。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2014,(9):23-23
近年来,围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办事难、出门办事远、办事成本高、办事效率低等“末梢堵塞”等问题,高台县创新服务模式,在村委会、居委会延伸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把便民服务窗口前移到群众“家门口”,在村一级实现了“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党员群众办事,搭起党群干群密切联系的“直通车”、“高速路”、“连心桥”,有效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8,(8):51-51
徐曙光在6月29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撰文指出:为了方便基层和群众,一些省市在党政机关推行“无缺位服务”制度,要求有服务职能的各级单位,在工作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对外办公,或以办事人员不在为由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改天再来”。制度规定,如果群众遇到和发现办事机关有“改天再来”这种推诿行为,可直接向市委、市政府督办部门举报,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向市领导投诉,一经查实,将按行政不作为和工作失职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和单位主要领导做出严肃处理。这个政策一出台,即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机关工作人员只有真正视广大老百姓为自己的“衣食父母”,  相似文献   

9.
元谋县把解决农民群众难办事、办事难的问题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全面总结2009年新华乡开展便民服务代办试点深受农民群众好评的基础上,2010年7月,在全县lO个乡镇、78个村委会(社区)和500多个村民小组分别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中心、代办站、代办点,并及时向群众发放印有“代办员姓名、职位、联系方式、代办事项”的民事代办服务联系卡2万张。老百姓有需要办理的急事、难事,只要找到便民服务代办中心、站、  相似文献   

10.
王涛 《新长征》2014,(3):64-64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心无百姓莫为‘官”’,一语道破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懂得敬畏人民群众,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并摆在第一位置.敬畏人民群众,就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1.
一位领导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只有向问题叫板,才能让群众叫好。”“向问题叫板”,就是实实在在“破解群众办事难、政策落地难、保障民生难、权益维护难、基层强化难”。“向问题叫板”。就要体现在“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活动成效落实到最基层、体现在最基层。”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13,(22):30-30
“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因此,“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应停留在嘴上说说、文上写写,更应内化于情、见之于行。自己在办事窗口站一站,就会多一些对群众办事难的切肤之痛,少一些敷衍拖延的官僚主义;主动到贫困户吃一顿百姓饭,就会多一些对民生多艰的细节体验,少一些肆意挥霍的奢靡之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俯身躬行、深入群众,才能听到真心话、发现真问题,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偏、不空、不走过场。  相似文献   

13.
威县从简政放权人手,构建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站、农村便民服务站为网点的服务体系,聚焦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把服务延伸到家门口。着眼于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打造面向基层、方便群众的服务体系,推进服务窗口“前移”。  相似文献   

14.
从群众“找”干部办事到干部“等”群众办事,一个字的转变却有效解决了干部作风转变难、办事效率提升难、干群关系处理难、阵地作用发挥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中江县在村(社区)十部队伍中推行轮流坐班制。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不允许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搞成不听党的统一指挥、不受组织约束和群众监督的‘领地’”。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封建社会的权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任何个人或小团体谋一己之利;党的纪律是“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不是管一方、把一摊就可以各自为政,可以用“土政策”代替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6.
一要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宗旨校正个人追求,正确对待名利。作为一名企业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地以服务社会、服务客户、服务职工群众为荣。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真正看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第一追求,人民群众的呼声才是第一信号;  相似文献   

17.
情商:领导者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情感智商运用到现代管理领域,是近20年来一直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领导者要“用心管理”,而不是仅仅靠权力、压力使人服从。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有的干部有些“娇气”,不愿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身在群众,心在“汉”;有的干部有些“傲气”,身居要职,趾高气扬,架子大,瞧不起群众,疏远群众,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干部有些“霸气”,把群众当成工具,任意摆布,动辄训斥;有的干部有些“邪气”,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权谋私,处事不公;有的干部有些“冷气”,对干部群众的困难疾苦、身心健康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法治社会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自觉知法信法守法,把遵守法律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基本要求,养成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强烈意识和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通过有序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意见、建议,并能够被有效地吸纳到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之中。作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眼     
《廉政瞭望》2021,(6):12-12
设“办不成事”窗口专管难事近段时间,北京市多个街道(乡镇)政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专门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确保大家不白跑、不扑空,得到各方点赞。群众到政务中心来,为的是办事,目的是办成事。多了这特别的“办不成事”窗口,让办事不顺的群众有地儿找、有人帮,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也是问题意识的鲜明体现。大家具体情况不同,诉求期待各异,一些问题比较特殊,在常规流程窗口可能会遇到归口难、受理难的情况,还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环节多、材料多,一处掉链子就难以推进。以专门窗口应对“办不成的事”,以专班办结疏通各方梗阻,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吹哨报到”,瞄准的正是窗口单位长期以来“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要进一步增强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把文化传承灌注在对文化投入与企业文化培育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创新贯穿在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的文化自觉,把文化服务延伸到全社会所有神经末梢,从而激发起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