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脱离共犯关系的脱离者的处罚直接关系着共犯脱离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实效,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有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既有共犯脱离的处罚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共犯脱离者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小的事实,认为共犯脱离者仅应对脱离共犯前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并进一步分别论证出共犯者在着手前阶段脱离,着手后既遂前阶段脱离以及在犯罪既遂后阶段脱离所应承担刑事责任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少年道德变异的现状、特点及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出现变异已是不争的事实。青少年的道德变异主要体现在违法犯罪,良好道德习惯的丢弃,不欢迎文明传统,价值观、婚恋观、性爱观出现异变等方面;吸纳传统少、融入现代多,美丑界限不明,悦纳同龄群体的影响,消极对待父辈的观念,抗拒来自学校的道德教育,积极接受社会的影响等是其特点;希望脱离既定方向、走自己向往的路,反传统情绪更加强烈,惊人的大跨度变化,前卫性更加突出,“知行不一”短时无法消除,道德情绪的回归等是其趋向。  相似文献   

3.
《松州》2014,(2)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孩子集中到了城镇上,过早地脱离了父母,也过早脱离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因而逐渐疏远了亲子教育氛围,淡忘了固有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特别是现在孩子们急需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读物少之又少。故传统文化这方面的教育滞留在理论层面上已经好多年了。这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蒙语文教  相似文献   

4.
列宁十分关注党内民主运行的环境条件问题。他提出,政治自由是进行党内民主建设的政治前提,小农经济和物资匮乏是制约党内民主建设的经济根源,教育水平低下和民主文化传统的缺失是阻碍党内民主建设的精神因素;党内民主建设不可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单独进行,应在积极塑造良好社会环境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环境对人具有教育意义。马克思关注到这一社会教育现象,论证了人与社会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虽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产物,但人能够改造社会环境;人类在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改造并推动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革命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切考试的目的及目标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所提出,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这是各种考试的共同归宿。如若社会各部门设考的目的及具体考试目标的确立,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考试就会削弱自身的社会根基,就会降低社会人才标准,还可能造成社会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我以为,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和考试,是各级各类学校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申请人:王某,男,25岁,大学文化,某大学助教。被申请人:某大学。申请人因被某大学处分(按自动离职处理)失去工作,向××省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王某诉称:1996年7月,王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学任教,不久便提出调换工作。校方于1997年初作出决定,对王按自动离职处理。王的档案被校方封存。校方宣布与王脱离一切关系。王某欲到其他企业应聘并办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等,但校方以已与其脱离一切关系为由拒绝转出王的档案。某大学辩称:王某大学毕业后初到学校联系工作时,曾表示服从分配,安心教学工作,但分配到学校任教…  相似文献   

8.
代表语录     
将学校建设成为地震应急避难所倪岳峰:将学校特别是小学建设成为地震应急避难所。理由有四个:一是可以依法直接提高学校建筑的防震等级;二是学校的分布十分适合对防震减灾应急避难的区域性要求;三是在抗震救灾中,社会最关心的学生群体处于最安全的部位,减轻了抗震救灾的工作难度;四是把学校设置成应急避难所,可以在对其进行规划和建设时,一并提高其防范洪涝、火灾等其他灾害的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9.
张永芬 《青年论坛》2006,(5):115-116
教材是学校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高校教材的质量和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期,因而高校教材内容有重复、滞后与教育改革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需要,高校教材建设应遵循与时俱进、适应改革、重视质量、力求科学先进的原则,同时要严格选用教材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以保证教材适应教学,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晓军 《前沿》2013,(1):36-38,183
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人格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而《论语》中的学习思想正可以提供重要借鉴。基于人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知识传授与人格教育统一起来;知行结合,先知后行,以行为本,《论语》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脱离书本教育、知识传授,更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人生实践,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青年通过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制定人生目标,并通过这种人生目标导航自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我人生轨迹,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本文以宿舍作为分析框架,宿舍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特殊场域,在这个场域里青年大学生会暂时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同辈的互相鼓励、支持和分享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同辈影响尝试摆脱以往更多聚焦在结构性因素中的讨论,强调青年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希望为研究当下社会流动的固化和常态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课程上历经反复又面临尴尬。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十分必要;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回归;遵循道德教育课程的客观规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者联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德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不仅要便于残障人融入社会,还需要防止残障人与家庭、社会脱离. 巴基斯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巴基斯坦社会从根本上具有排他性.排他性一方面体现在宿命论上.社会普遍认为,残障是注定的,要无条件接受.排他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整个社会尊崇阶层的划分,促进等级分化;经济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明显.而宗派和部落也对社会进行了进一步细分,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在巴基斯坦的历史发展中,民族、语言和省份的差异也造成了范围更广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5.
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财产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社会劳动成果在劳动者和财产所有权之间如何实现分配,如何认识劳动的社会正义和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是建构社会分配制度的基础.社会分配制度的核心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公平是社会分配制度建构的理性基础;脱离了社会公平分配理念的分配制度就是对一切现行人类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发现阶段中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有三大主要原因。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其发生的客观社会背景 ;现阶段人民内部的经济利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和社会利益矛盾等方面的集中突现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 ;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其发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郝瑞斌 《求索》2011,(5):111-112,118
机会主义时期甚至社会沙文主义时期的普列汉诺夫,由于没有脱离理论斗争的实际,因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思想;但是由于脱离了俄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因而又限制了他在宗教研究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矛盾现象,启迪后人一定要联系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树田 《前沿》2005,(9):205-206
陶行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的思想主要是概括了社会和生活本身的教育功能。我们在此强调社会和生活的教育功能并非是要削弱学校的教育,更不是主张“学校消亡论”;而是认为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本身的教育不应该是对立和分隔的两部分,而应该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正> 高等学校向来是各种思想观念、理论流派和社会思潮传播、汇集、争辩的地方,其密集程度之大,传播速度之快,比社会其他地方都更为突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获得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学术交流的同时,国际上的各种政治势力也获得了直接影响学校和争夺青年学生的机会,我们在扩大眼界,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同时,也不免会受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可以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生命历程完整嵌入数字社会的第一代人,受到单体化趋势的影响,在家庭、学校、职业方面展现出独有的特征。本研究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以“Generation Z”(Z世代)作为关键词,选取46篇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本文采用微粒社会下的单体化视角,对Z世代群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空间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从家庭空间来看,Z世代的父母采取的“双重思维育儿方式”是一种基于高度差异与反思策略的精细化教养模式;从学校空间来看,Z世代的学习、课程和评价体现出单体化趋势下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从社会空间来看,Z世代独特化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是单体化的影响结果。系统综述欧美社会的Z世代青年的特征对理解中国的Z世代青年也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