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国春  刘进 《求索》2012,(11):116-117,28
西方传统文化素来以诸多二元对立为其构建深层结构和表现形式,其中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更是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分庭对峙不仅造就了早期的悲剧,更是长期影响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人类心理结构的塑造。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革命过程和悲剧正是对这组二元对立相互斗争的扣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人格分裂在日神和酒神精神悖论之悲剧,能够从文化本质上理解西方文学所揭示的人性对善、美渴求和自我失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性和毁灭性。  相似文献   

2.
丁宇 《两岸关系》2013,(6):70-72
记者:《台港文学选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是什么?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创办于1984年9月,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产物。从大气候看,中央提出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倡导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包括对台工作基地。他多次强调"闽台一家亲","不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血缘关系讲,都可说是地理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  相似文献   

3.
鲁玉菱 《青年论坛》2002,(1):108-109
“循环回归”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在奥尼尔的不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在其悲剧《悲悼》中尤其如此。在题材的选择上 ,奥尼尔采用了《奥瑞斯忒亚》的神话模式 ,体现了西方文学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 ;孟南家族相似的“面具式脸孔”和相似的悲剧命运 ,是“循环回归”理论在人物设置方面的又一运用 ;从戏剧结构看 ,《悲悼》三部曲是一个圆形的回归结构 ;而“循环回归”思想在“返朴归真”层面上又化为《悲悼》中的“幸福之岛”。  相似文献   

4.
杨烨 《前沿》2011,(4):159-161
本文在分析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从文学、绘画等领域并结合艺术家及其作品,详细阐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悲剧意识,并以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拉斐尔前派和新艺术运动为例,展现了这种悲剧对后世艺术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与诺齐克共同攀附康德,试图在道义论中觅寻正义论和权利论的合理性资源,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难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道义、正义与权利都是价值理性.从道义论到正义论再到权利论,反映了西方实践理性的一种衰变.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具有丰厚的内在思想意蕴.从自由理想与现实规范的二难选择视角看,凯瑟琳在爱情理想与现实婚姻、希斯克利夫在自由天性与情恨复仇之间的痛苦挣扎,不仅有力地彰显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一永恒冲突及其悲剧结局,而且使作品本身汇入了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学传统,并因此而拥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主张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不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制度,都是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服务承诺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 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以提高公 共服务水平和公众满意程度为目标,以公众 的广泛介入和监督为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 不论从结果还是从过程上看,社会服务承诺 制度都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外国文学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上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最后探讨了几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教学理论和实践,旨在说明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课的可行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悲剧为什么产生?这是悲剧文学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古代戏剧家们,都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意、鬼神主宰着,人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郭沫若的抗战六大悲剧,显示出他运用先进的世界观来观察人类社会,突破了古典悲剧的思想局限,反对人的意志不起作用的观念。他写出了中国历史上处于悲剧时代的许多悲剧英雄,他们决不是被不可捉摸的命运驱使的玩偶,而是为崇高的理想奋斗着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郭沫若从现实社会中去挖掘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有着超越古典悲剧文学的强大的社会解剖力和现实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派生出种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悲剧思维模式。"大团圆"的改良模式以非悲剧形式直接消解了现实的悲剧性,体现出中庸和谐的中国文化精神;"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回归模式以亚悲剧形式既肯定情又维护礼,体现出克己护礼的传统文化观念;"光明尾巴"的升华模式以准悲剧形式对悲剧性既有认同又有悖离,体现出美善相济的民族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文学形式研究是赵宪章教授积极倡导并躬身践行的一种文学研究模式。文学形式研究融合了西方形式理论和中国主题学研究的优势,主张通过文学形式阐释文学的意义。文学形式研究的理论倡导及其成功的实践操作为中国文艺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尽管文学形式研究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是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3.
许秀云 《求索》2012,(11):113-1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思想上公然摒弃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在艺术手法上强调反传统与创新性。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西方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4.
吴童 《求索》2010,(7):184-186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民族,因而也缺乏纯正的悲剧传统。然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太古神话中,悲剧性神话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古希腊神话一样,中国同样不乏悲剧传统和悲剧精神,反抗神祗的悲剧就是中希神话注重表现的一个共同内容。本文考辨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悲剧特征及其底蕴,分析了两者不同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特征。研究认为,中希悲剧神话分别代表了西方的海上诸文明的聚合形式和东方的内陆诸文明聚合形式,这两种聚合的作用表现出的重伦理与重哲理之别,必定消解古希腊式悲剧在汉语世界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文学,它的出现,一方面来自"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另一方面来自对西方现代思潮的追逐。它们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转变叙事策略,建立形式模式,而这些改变也导致了先锋文学最后的溃败。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既是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学科学体系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是深化政治工作改革,加强和改进商品经济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需要。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论从理论成果还是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上看,都还显得很薄弱,本文就此着重从基本理论上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本质上看,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区别;从法律体系的范围看,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也区别于中央集权制国家或联邦制国家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体系结构看,我国立法采取成文法形式,根据法律关系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虽然与大陆法系的国家立法形式相接近,但也借鉴了普通法国家立法中的可取之处。建立有中国  相似文献   

18.
台湾现代派小说在文学创作观念上强调文学要表现人的非理性心理,强调文学独有的形式特征及其非功利性和反传统性,这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内容上,台湾现代派文学注重展示人的内心世界,注重描写性爱,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这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其它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这一流派的文学作品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叙述视角的选择、"复调"结构的使用及小说语言的新奇怪异等方面,都承接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9.
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及古典美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若是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拉奥孔》的一些艺术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艺术观甚至成为了造型艺术发展的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20.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