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还是在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他们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深刻的孤独感.但是,不同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鲁迅在个人的体验和社会的现实境遇中得出了“历史中间物”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以否定的形态呈现的理想和价值现.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除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代表工农及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党派,它们包括邓演达创建的“第三党”;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民主派及其会同宋庆龄、鲁迅等人组  相似文献   

3.
张东荪作为西方文明的介绍者和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推进者,在其“中间政治路线”破产后,提出构建“民族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中国实现民主社会的“中间媒介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本文试图从其思想的提出、产生的原因、时代的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实》2003,(Z1):286-287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滟预堆赋》:“天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纵观苏轼为人为官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下面就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苏学专家和诸读者。 我们认为,苏轼“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在苏轼的仕宦和贬谪生涯中,始终如一地结合着,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层面,到了一个地方,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苏轼在仕宦生涯中,随遇而安是其“因物赋形”精神的起始点。这与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八岁时,便已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得到了张道士的独赏。张易简作为  相似文献   

5.
《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国情研究会“中国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的首席研究员肖明超,就中国新中间阶层具体的定义是什么,新中间阶层到底与“中产阶级”有何不同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了自己的看法。肖明超说,新中间阶层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新”,“新”是指这个阶层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成长起来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代表和引领着中国消费的新方向,是中国财富增长的新力量;第二个层面是“中间”,“中间”是比“中产”更为宽泛的概念,“中间”所指的是连接中国顶尖的富裕消费群体和中下层大众消费群体之间的部分,不仅…  相似文献   

6.
中间势力是指在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具有中间立场的阶级和阶层。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各个阶级和阶层所处的地位不同,中间势力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乡村的富农和小地主”。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地主买办阶级营垒的分化,中间势力的范围扩大了,不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还包括从地主中分裂出来的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开明绅士;倾向于抗日的地方实力派,等等。从阶级属性上看,包括全部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的认识和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与内外规约性的互动是对辨证法运动发展规律最具有特点的展现。在中国与西方,辩证法以两种不同的演示逻辑展现着事物发展的规约性与超越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看到内在与外在的规约性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主体内在超越的自由精神,将辩证法的“真理”等同于自然,主体的超越自由成了对自然的顺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过分强调了主体内在超越性的作用,从康德的“先验辩证法”经过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危险跳跃,最终形成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从而将主体内在的超越性“极端化”。马克思的“合理形态”辩证法正是在继承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基础上,以实践契合规约性与超越性,从而达到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了。你的信里说,最近报纸上展开的对“中间人物”论的批制,引起了你和周围同志极大的注意。你说,对邵荃麟等同志所提倡的“中间人物”论,从理论上批制,没有什么,但一对具体作品(如《赖大嫂》)进行批判,有的同志就搞不通。他们说:“这些‘中间人物’有血有肉,有风趣,艺术感染力很强,为什么要进行批判呢?”  相似文献   

9.
新高潮“新”在哪里?就是要新在信仰上,新在认识上,新在应用上,新在成效上。新高潮之“新”,是相对前一段学习贯彻而言的。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就是要在前段学习贯彻的基础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引向更加深入,取得更大成效。而紧紧抓住“新”字,在“新”字上下功夫,正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环节。新在信仰上,就是要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经验告诉我们,只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发展及无产阶级应持的态度有过深刻而科学的论述。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审视我国当前中间阶层的现状,指导中间阶层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国共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共两党关于中间势力政策的比较,探讨这三种政治势力的相互关系,揭示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一、国共两党对中间党派的政策在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对中间党派主要是打击的政策。国民党实行“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承认中间党派的独立地位和真实存在,对中间党派的活动进行限制、迫害,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心物二元论的唯物主义一面与唯心主义一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达到物之为“中”的实在性。就物本身而言,它既不是物质之物,也不是精神之物,它只是超越此二的中性物。但物的物理属性与精神属性是对立统一的。从而物在其物理属性中的自身规定——物质之物,与它在其精神属性中的自身规定——精神之物,也是对立统一的。物就是如此这般的普遍生命。只有合理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内在统一——物的“达道观”,才能对此予以全面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十二五”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能否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在当今中国,随着“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增长”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的“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4.
石国亮 《新视野》2006,(5):9-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科学概括。它伴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的逐步发展而逐步形成,又有别于这一理论的发展。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文献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大体上经历了五次概括的历史过程,分别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党的十六大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5.
抓好中间层次村党支部的提高工作○李君维中间层次的村党支部直接影响到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针对中间层次村党支部的提高问题,近年来,梨树县委对中间层次的村党支部在思想、组织、发展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有一些新的做法。一、注入进取向上的思想动力梨树...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论战杂文是他留给后人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不过,由于“左”的干扰,长期以来对鲁迅的研究被政治化了,凡在思想或学术问题上与鲁迅发生过激烈碰撞的团体或个人多被视为敌人而遭批判,他们的文章许多被断章取义的理解,实际上其中的“现代评论派”、“鸳鸯蝴蝶派”、“第三种人”、梁实秋、林语堂、章士钊等,他们的理论或作为不仅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如今看来某些观点或作品还相当不错。随着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局面始有改观,然迄今集中研究鲁迅与“论敌”笔战的著述尚不多,除去对鲁迅泼…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12):47-47
斯大林说:“真理在‘左’和右中间。”此话正确,也很精辟。斯大林自己把握得怎样,姑且不论,但这句话说得确实好。中国的儒家实早有此意。《中庸》谓,执其两端用其中;《论语》谓,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亦即“两端”。“过”与“不及”都不对,“用其中”才对。  相似文献   

18.
促进人的超越性存在,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而又高远的实践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理论逻辑、结构层次和建构过程上具有鲜明的超越性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需要遵循时代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建构"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生成有序、张弛有力"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余裕"美是鲁迅散文的魅力之一.鲁迅从日本夏目漱石倡导"余裕"小说得到启发,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夹杂闻笔、"游离"题旨、舒缓语句.鲁迅散文的"余裕",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是对现代散文艺术规律的不懈求索和虔诚守护.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前后,由于国内到‘特殊的政治环境,以民主党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首的“中间路线”,史了想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寻找所谓第三条道路,谋求在战后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随着国民党当局对中间党派的镇压和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中间路线最终归于失败。笔者拟对这一失败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此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关于中间路线的政治思想主张,或许有益于国家的政权建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究其根源,他lfl的改良模式,未能超出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的框架。从政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