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析当前扒窃案件的特点及反扒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各类刑事案件中,扒窃案件发案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了公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因而,公安机关在当前的反扒窃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深入分析各种扒窃案件的作案特点,认真查找反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打击扒窃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多数时间,马军早上9点来到他的办公室,看一眼空旷的广场,发邮件,接电话,写报告,给自己的网站“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录入数据。  相似文献   

3.
谈跟踪反扒     
跟踪反扒是指反扒人员采取秘密尾随的形式,观察、监视、控制扒窃嫌疑分子的外部活动,达到发现、揭露、证实和制止扒窃犯罪的目的。 跟踪是反扒三环节(识别、跟踪、抓捕)的中心环节,只有跟住了,才能达到抓获的目的。 跟踪反扒的原则是:不露不丢,丢了能找到。跟踪要监视和发现扒窃活动情况,必须以不暴露自己为前提,如果暴露、脱  相似文献   

4.
扒窃行为的违法性内容是无法控制财产的紧迫危险感。以紧迫危险感为基础,公共场所仅指人流量多的开放场所;随身性的范围具体是指伸手可及的范围;认定扒窃不依据技术性。数额不是扒窃的特征,应确认扒窃是独立的盗窃行为方式;扒窃的既遂标准是财物失控说。  相似文献   

5.
一、扒窃习惯性的含义 扒窃的习惯性,是指扒窃分子在作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特征。 在扒窃中,扒犯屡次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去作案,经验证明是合适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便被记住并巩固下来,而失败的教训证明是错误的目标和无效的方法便被抛弃掉,天长日久,逐渐形成动力定型的习惯。扒窃习惯一经养成,其行为便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矫正。如扒犯甲,15岁开始扒窃,第一次刑满释放后,父母为了安顿他的生活,给他操办了婚事。可他在结婚后,又升起了扒窃念头。就在第—个孩子出生以后,  相似文献   

6.
充分利用公安院校学员所掌握的公安业务知识,与城市公交保卫部门或公安反扒机构协作,打击车扒犯罪活动。这既可检验其所学知识,培养学员动脑动手能力,又可为城市稳定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高铁在当今的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乘坐高铁外出旅游、办公、探亲已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犯罪分子在高铁车厢内实施扒窃行为,不仅给乘客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因此,针对高铁扒窃案件开展专门侦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为切实提高初任民警的“反扒技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上海市公安局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主动与上海市公安局公交分局联系,共同组建“反扒技能”课程开发项目组,启动相关课程开发工作,初步搭建了初任民警“反扒技能”培训课程体系。一、主动联系,加强沟通,联手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2007年2月21日,上海市公安局主要领导就学校教学培训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将‘反扒’列为新警培训的必修课”,学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着手在岗位业务教研部侦查教研室成立了“反扒技能”课程开发项目组。为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公共场所扒窃的行为日益增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降低民众社会安全感。为此《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增加三种盗窃罪情形,即"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但是对"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中这个顿号含义的不同理解造成司法实践对"扒窃"案件处理的不一。对此,无论从扒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入手还是回归立法本意,都应理解为有"扒窃"行为即可入罪,而不需要"携带凶器"等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扒窃,又称“绺窃”,是指以非法占有目的,秘密地盗取他人身上或他人所携包袋内财物的行为。扒窃数额较大或扒窃次数较多的财物构成盗窃罪。按种类分可分为“动扒”和“静扒”。 A、“动扒”指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扒窃罪行为,如在公共车辆、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实施的扒窃行为即为“动扒”。 B、“静扒”指在百货商店、车站、码头、集市等处的扒窃行为。一、扒窃的基本特点。 (一) 扒窃(“绺窃”)犯罪发案率高,涉及面大且广,但又是小案件。现场不定,证据难取,  相似文献   

11.
扒窃犯罪本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扒窃犯罪是扒窃行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和表现.扒窃犯罪的犯罪成本有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惩罚成本,其犯罪收益有直接物质经济利益及心理满足.从犯罪成本与收益的理论来控制、预防扒窃,应该严格公正执法,优化公检法职能机关对扒窃犯罪的诉讼价值;改变刑法对扒窃犯罪的惩罚标准,强化刑罚基本功能,优化刑罚基本功能,优化刑罚效率等.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行为单独规定为盗窃罪的一种行为方式,不再附加数额较大的要求,具有合理性。扒窃未得手的,在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目标或者具有严重情节时可以认定为盗窃未遂而定罪处罚。当对象为数额较大甚至较小的财物时,扒窃未遂的认定不能拘泥于数额的限制,应该结合其他犯罪情节综合予以认定,不排除刑法但书条款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扒窃一律入刑是一种浪漫主义,但未遂情节严重的又有入罪的必要。如何求解其中的解决之道,困扰着司法实践扒窃的认定。为此,须在扒窃案件的实践新常态中,在一体思考扒窃未遂形态与扒窃共同犯罪关系中,找到支持扒窃未遂情节严重的适用空间。与人们一般的认识相反,理论上不应压缩,而是在可能条件下双向延长扒窃未遂成立的起点和终点。实务中,扒窃未遂情节严重,仍然应以扒窃未遂构成事实本身的情节为基础,判断其是否属于情节严重而须入罪的情形。径直以未遂事实以外的情节判断扒窃未遂情节严重,不是妥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扒窃犯罪是扒窃行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和表现。扒窃犯罪的犯罪成本有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惩罚成本,其犯罪收益有直接物质经济利益及心理满足。从犯罪成本与收益的理论来控制、预防扒窃,应该严格公正执法,优化公检法职能机关对扒窃犯罪的诉讼价值;改变刑法对扒窃犯罪的惩罚标准,强化刑罚基本功能,优化刑罚基本功能,优化刑罚效率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人财物大流动,公共汽车的扒窃案件急剧增长,这类案件危害面广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破坏国际大城市的声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扒窃分子的猖獗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上升为公安机关一个新的打击重点。公共汽车上的扒窃案件,就是指扒窃分子在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采取非常手段,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案件。由于公共汽车站点多,线长,涉及面广,扒窃分子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扒窃,逃跑销赃,使公共汽车上的扒窃案件打破了已往的规律,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各类扒窃案件中,以苹果手机为犯罪对象的扒窃案件发案率很高,严重危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借用犯罪学日常活动理论可以从犯罪嫌疑人、被侵害物品、受侵害对象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苹果手机易成为被扒窃对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建议从专门打击、动态巡逻、控制销赃、证据收集、情报导侦、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对这类扒窃案件进行侦查防控。  相似文献   

17.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入刑,作为盗窃罪的行为方式之一在客观上没有数额和次数的限制,使得许多司法实务者认为扒窃由"结果犯"变成"行为犯",即只要实施扒窃行为即使没有窃取财物仍然构成犯罪既遂,因而对于一切扒窃行为都要定罪处罚。文章认为,虽然扒窃行为没有数额和次数限制,但是扒窃与普通盗窃所侵犯的法益是一致的,其仍属于结果犯范畴。对扒窃行为的认定要受刑法总则第十三条"但书"规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从法律而非司法解释的层面将扒窃“入刑”,加大了对扒窃这一多发性盗窃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宽了对盗窃罪的打击范围.由于没有出台相关细则,司法实践中扒窃罪的具体认定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试论扒窃案件中的证据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扒窃案件多发生于人流量大、财物密集的公共场所,其作案过程基本上处于动态环境中,没有固定现场,且作案手段隐蔽,侵害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扒窃案件的侦查中,要遵循侦查在先、当场取证的原则,加强证据收集意识,注意在跟踪过程中收集证据,在抓捕的同时提取证据,在审讯和侦查终结阶段整理和固定证据。  相似文献   

20.
民间反扒在治理偷盗犯罪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在犯罪预防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民间反扒在合法性上存在诸多争议,这也妨碍了民间反扒价值的发挥。民间反扒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