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贪污贿赂犯罪日益严重,凸显出检察机关治理贪污贿赂犯罪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应发挥治理贪污贿赂犯罪的优势,从改变侦防脱节的现状入手,构建适应治理贪污贿赂犯罪需要的侦防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犯罪表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本文作者以其从事金融法实务工作经验及应用理论知识,剖析了当前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阐述了当前惩治与防范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防范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工作部署,按照会议精神,新一轮的立法工作把反腐败国家立法列于优先地位。《刑法修正案(九)》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加强了对贪污贿赂犯罪的处罚力度,并从多个方面对贪污贿赂犯罪标准进行重构。然而,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构成规范化、量刑不合理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刑事立法,建立有效的贪腐犯罪惩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率不断攀升,且大案要案多。导致贪污贿赂犯罪主要有贫富两极分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以及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加大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应拓展思路,在民法中应建立反贪污贿赂犯罪的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贪污贿赂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在诸多矛盾的纠合过程中使得当代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的个人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差距扩大到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程度。提高贪污贿赂犯罪的成本 ,降低其收益是遏制此类犯罪的良策。  相似文献   

6.
从事实层面考察,贪污贿赂犯罪的死刑规定非但未能有效遏制腐败犯罪,而且导致我国的反腐败国际合作受到限制。同时,贪污贿赂犯罪的量刑实践导致其死刑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被虚置,严重冲击刑法的权威。从理论层面考察,贪污贿赂犯罪的实质属于贪利性犯罪,对其规定和适用死刑有违犯罪的生发规律,缺乏正当性根据。因此,废除贪污贿赂犯罪的死刑规定虽然存在不少现实障碍,但却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根据,应当通过刑法修正的形式废除我国刑法中贪污贿赂犯罪的死刑规定。  相似文献   

7.
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的关联日益密切,贪污贿赂犯罪新一轮立法与司法解释的规则调整应当置于刑事政策框架下进行审视。考察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沿革、司法实践中的规制重点可以发现,有选择性地针对重点犯罪从严从厉打击构成我国贪污贿赂犯罪领域的刑事政策。立法上增设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增补情节作为贪污贿赂犯罪的定罪量刑依据,司法解释在明确"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具体情形时采用承诺谋利的观点以及由此规定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犯罪的并罚原则,都是这一刑事政策要求在刑法教义学限度内的成功融合;立法上"终身监禁"的规定、司法解释对于不同犯罪数额标准的不同步调整以及所列举的具体量刑情节,成为此次规则调整中的瑕疵。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几任主要领导连续因贪污贿赂落马,受到刑事追究,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前腐后继"的犯罪现象。"前腐后继"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权力过于集中,制约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惩治不力,贪污贿赂犯罪成本低、收益高;对行贿行为网开一面;理想信念缺失。"前腐后继"犯罪现象的治理路径是:推进改革,着力解决权力制约监督难题;完善贪污贿赂犯罪立法;加大贪污贿赂犯罪的刑罚执行力度;加大惩治行贿的力度;及时查办贪污贿赂犯罪,减少"犯罪黑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9.
党政纪与刑法同为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的重要制度。在党政纪处分与贪污贿赂犯罪刑事处罚衔接适用的过程中,要厘清各自的性质和适用范围。党政纪处分与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法律衔接适用时,考虑行为人的犯罪数额要结合党政纪处分是否是终局性处分而确定;确定追诉时效时要类推适用刑法有关追诉时效的规定,以平衡追诉时效制度和刑法从严惩处贪污贿赂犯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的推定是通过改变贪污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来解决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查证、取证问题。由于推定的设定必然不利于刑事被告人,故应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推定只能局限于实践中确实难以通过证据加以证明的几种有限的情况,同时立法上对基础事实的设定必须严谨、科学,以防止对被告人的权利造成过度侵犯。  相似文献   

11.
罚金作为一种经济制裁型的刑罚,对于惩治追求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具有明显而有效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惩处(尽管一再作补充规定),至今尚未设置罚金刑,这对在经济上严惩贪污贿赂犯罪,促进廉政建设,显得很不力。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增设罚金刑以惩治贪污贿赂犯罪,表现得更为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对贪污贿赂犯罪惩以罚金刑的必要性 贪污贿赂犯罪是一种贪财图利的犯罪,犯罪分子正是被金钱所驱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大肆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而触犯刑律的。当前,贪污贿赂犯罪并未得到遏制,某些地区还逞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反腐败是我国当下重大的现实问题,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关要求相比,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的罪名设置较为狭窄,犯罪对象规定不合理,主观方面设置不科学,法定刑的设定不完善。基于进一步完善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法治以及立足于当下反腐败的现实考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罪名体系的设置,适时增设"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受贿罪"和"利用影响力行贿罪";减少犯罪主观要素的限制;扩大贪污贿赂犯罪的行为对象的范围;完善罚金刑,合理设置资格刑,进一步促进贪污贿赂犯罪刑罚配置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及控防对策尹久信实行市场经济,贪污贿赂犯罪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如何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贪污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开展控防犯罪工作。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分析探讨,以达共识。一随着新旧体制转换,两种体制相互交叉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贪污...  相似文献   

14.
从工作实践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的需要出发,遏制贪污贿赂犯罪,应推行立体预防模式,即按照立体框架的规划,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地预防贪污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持续开展的打击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斗争中,贪污贿赂犯罪占有突出的地位。贪污贿赂的泛滥,不仅严重腐蚀了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和正常的经济环境,阻碍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我国存在的社会十大问题中,公务人员贪污贿赂位居榜首,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能否有效地抑制和消除贪污贿赂犯罪,影响着现代化的成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我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同贪污贿赂犯罪作斗争。我国刑法和有关单行刑法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惩处作了比…  相似文献   

16.
贪污贿赂犯罪人在外部身份和主观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犯罪人的特征。外部身份特征为年龄因素普遍影响职权的获得、教育因素的社会分层功能影响犯罪的类型、女性的贪污贿赂犯罪不容忽视、主体的身份与政策的倾向密不可分、国家权力层级上的贪污贿赂犯罪人有所增加。主观心理特征为罪责感丧失、信仰缺失、自我认知偏差、自律缺乏。绝对权利、腐败群体亚文化、家庭因素和低收入水平影响贪污贿赂犯罪人主观心理特征的形成。在防治上需要从多个层面推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立案是侦查的开始,具有程序和实体上的双重意义.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来说,立案制度直接影响侦查的力度.世界各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案的法律地位、程序、范围及条件的规定各不相同,其中不乏合理之处.比较世界主要法治国家和地区的立案制度,对照我国的情况,揭示现阶段我国对贪污贿赂犯罪遏止不力在立案环节上的症结.  相似文献   

18.
试论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犯罪的具体范围宋军刑诉法修正案第十八条第二款中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读职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中国社会,贪污贿赂犯罪现象已日趋严重,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虽然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一方面由于贪污贿赂犯罪是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短期内很难消除。另一方面,现阶段,一些人员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经不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在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地实施贪污贿赂犯罪行为。因此,为使我国早日步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加强对这类犯罪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贪污贿赂犯罪一直是我国法律规制的重点,然而事实上贪污贿赂犯罪却没有得到遏制,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借鉴各国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经验,在立法模式上应当建立贪污贿赂犯罪的专门性综合立法。其次,在立法中应注意到定量式的罪状建构模式的合理性与先天缺陷,并采用系列立法的方法严密刑事法网。最后,在法定刑的配置模式上,应充分考虑贪污贿赂类犯罪的特质,取消死刑、增加资格刑的选用;同时充分注意法定刑幅度设置的科学性,避免交叉性的规定,以实现罪刑均衡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