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道晖 《中外法学》1992,(2):46-51,68
<正> 1991年8月,在德国举行的"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IVR)"第15次世界大会上,一位原东德的法哲学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还剩下什么?》的专题演讲,引起热烈的争论。演讲人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却认为它也有"先天不足"和"时代局限性",特别是遭到其后继者的歪曲,"导致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因而提出要"拯救马克思主义于其追随者之手","重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而会上的一些西方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法哲学是从黑格尔法哲学发展过来的,其所发展的部分在现实社会主义的试验中已经宣告"破  相似文献   

2.
李绍章处处为老百姓说话,嬉笑怒骂皆文章,难怪网友称其"大陆国骂";宋华琳淮河岸边感怀唏嘘,追古思今,更兼以诗明志;张海斌则说"哲学即诗",那种只能意会、不可交流、不能教授的玄妙你感受到了吗?因版面有限,要想读到完整的他们,还是请大家登陆到他们的博客家园吧。  相似文献   

3.
谨慎的理由     
赵汀阳在《美学只是一种手法》中对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美学属于那种甚至不值得解构的理论,因为美学一直很空洞,从来没有很完整的思想。”美学的困境,在于其总是试图模仿自然科学建立一套概念规则,“现行美学的根本错误是它太知识化了。”这是西方自然科学过于发达的后果,所有的人文学科都试图仿效自然科学,海德格尔重新思索哲学的范畴,就是为了在自然科学的吞并之下拯救哲学,被知识论统治的美学同样需要拯救。美学的困境应该引起法学的思考。现有的著作权理论借用了美学上的若干概念,譬如思想/表达二分法、独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画理论历来存在着诗评与画评标准的不一致性,但中国诗画理论又在美学精神上达到了对诗画共同艺术本质揭示的高度.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就是对中国诗画艺术创作经验和理论的一次高度总结和归纳.在苏轼的这个命题中,前者揭示了中国传统诗歌追求"画境"的形下取向,而后者则揭示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诗意"的形上取向.中国诗画理论特别是苏轼诗画命题与中国哲学道器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哲学道器观为中国诗画理论提供了哲学背景和言说语境.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导源于近代以来人性当中追求财富"欲望"的激活、充盈和非理性冲动。从经济哲学的视角来看,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理应作为生态危机产生的逻辑预设,因而在以追求财富欲望为基始的批判反思坐标系中,"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和"消费暴力"构成了三个不同的批判向度。自然变为"他者",生态"被宰制"直至引发难以拯救的灾难性恶果,必然关涉到人类追求财富欲望的这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6.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多数关于哈特的介绍和研究都普遍地将其定位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认为其一以贯之的理论努力拯救了西方(英美)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同时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这种评价本身难以摆脱各自见仁见智的成分,所以笔者不想也无意对此问题做过多评价,但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由于哈特与其他学者的多次论战及这些论战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前,广州市花都区一交通拯救队向车主开出了6万元的天价费用。2011年2月22日,交通拯救队队长回应了对"天价收费"的质疑,称冒死清障应有高回报。经了解得知其救援业务由大公司转包得来,同时其是交警指定的救援单位,但警方又称拯救队经营与警方无关。拯救一次向车主开出了6万元的天价费用,乍一听还以为交通拯救队疯了。而事实上,这个"罚单"还开得有理有据,借用交通拯救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16,(2):76-89
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问题是刑法公众认同问题的一个"高度",其可从法之真、法之善和法之美予以先后切入。经由法之真,刑法之真构成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前提,其哲学本质是主体客体化,其将"合规律性"赋予刑法实践;经由法之善,刑法之善构成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实体,其哲学本质是客体主体化,其将"合目的性"赋予刑法实践;经由法之美,刑法之美构成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升华,其哲学本质是主客双向化,其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赋予刑法实践。刑法之真、刑法之善与刑法之美构成了刑法公众认同的完整法哲学内容,从而能够使得我们获得对刑法公众认同的深刻领会,以最终更加有效地推进刑法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始终是其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以人为本"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成为一种显性的实践观念,是因为"以人为本"对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贝尔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及其引发的严重政治后果,因而他努力试图"拯救"业已且正在"堕落"的资本主义。但其理论解决方案亦即"公共家庭"理论,能否达到其预期的理论效果或目的却让人存疑。  相似文献   

12.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甘正气 《江淮法治》2013,(12):57-57
一首好诗可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溢于言外",一本好的法学入门书,也需要行文生动,引人入胜,又引人思考。特别是法学作为舶来品,和我国传统的"律学"迥然有别,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道:"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如何克服一般外国著作常遇到的"水土不  相似文献   

14.
诗是否可译,争论由来已久。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不同观点。无论从"传神达意"还是从"形式音韵"看诗的翻译的确很艰难。然而,诗并非不能翻译。通过对优秀译诗赏析,从诗的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我们对诗的可译性问题可以出"诗难译,但可译"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康德哲学试图以现象与物自体的划界超越传统的观念论与实在论之争,并以"先验观念论"标识自己独特的哲学立场,而将各种传统的实在论和观念论斥之为"独断论的"哲学。在实行了先验转向后,胡塞尔明确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术语标识其先验现象学,但同时将康德哲学斥之为"独断论的"哲学。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观念论与传统的观念论和实在论之间的通常问题毫不相干,根本没有受到它们相互论争的影响。对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康德哲学在关于世界、先验自我和先天等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凸显出现象学观念论之奇崛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6.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评说速览     
拯救经济更应关注民生权利近期,我们遇到一连串的"社会震荡"。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后,一些地方的出租车"连锁罢运"。这一连串的"行业罢运"现象,固然有其背后共通之处,但也有一种权益受损后,心理长期压抑导致的权利躁动。上述冲出内心、造成震荡的"权利躁  相似文献   

18.
哈特"法律规则说"的提出是继承了边沁、奥斯丁等人分析实证主义传统,坚持法律与道德两分的"分离命题".他也受到奥斯汀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将日常语言哲学引入法学领域,并且吸收哲学中的解释学方法.至此为"法律规则说"的建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该学说的哲学立场对于研究哈特法律思想以及挖掘学说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均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因此主要探析其理论建构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比比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  相似文献   

20.
美学长期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压制之下,丧失了自身的特质.美学研究应当回到生存世界本身,研究人类生活的感性形式.这正是传统哲学无能为力的领域.所以,美学是从传统哲学止步之处发轫的.纵观美学史,从柏拉图将美学定义为最高形态的学问,到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美学的要义与精髓正表现为其研究的是哲学中的最大难题.美学探索生活世界的根基,是一门超越传统学科的"元学".因而,美学的发展也引发了哲学思维的剧变,哲学的"基本原理"由美学构成,美学真正成为了哲学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