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娜 《理论导刊》2005,(7):9-11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无论从理论到实践均不容乐观,这显然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不相吻合。从我国公众参与历史现状来看,建立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双敏 《行政论坛》2009,16(5):15-18
全国性和制度性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一些城市中开展的"万人评政府"活动,这是我国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形式.公众参与政府评议工作的特点是:公众参与评议主体代表性加强,趋于科学化;公众参与评议内容更加广泛;公众参与评议形式更为多样;公众的满意度评议始终是评议的核心内容.但在现实中,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评议主体与被评对象信息不对称,有的被评单位过分看重评议形式和排名结果,公众被动参与以及形式参与,个别地方存在着评议成本过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增加被评部门直接服务对象的参评比例;对于行政执法部门不能进行"满意度"评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将评议重点转向着重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提高评议问卷的专业质量水准;降低评议成本,提高评议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以及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的层面。为推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媒体与公众合作的应急机制以及完善危机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管理是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较大发展,但公众参与的偶发性、无序性特征依然比较明显,同时政府动员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也较为淡薄,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地位、途径和权益.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市民社会力量相对弱小,公众参与意识根基薄弱,二是我国社会缺乏发育成熟的民间组织,公众缺少有效参与的途径.解决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增强公众危机参与意识,提升社会自我救助能力,其次要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力量,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再者健全公众与政府沟通渠道,保障危机事件信息通畅.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2)
我国公众参与目前存在参与意愿水平参差不齐、参与方式受限以及参与成效偏低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修复重建社会资本、完善信息平台与多方监督机制,以及构建法制有序的公众参与等方法,以期增强公众参与意愿,提高公众参与成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利益相关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加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公众的利益诉求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本文的核心在于提出一个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全过程参与框架,以管理参与为要旨,将利益相关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运用于城市管理战略过程进行具体的参与路径设计,从具体区域层面和城市管理的动态过程,定位当前城市管理中的相关公众及其影响度,形成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全过程参与系统,为当前城市管理引入公众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社区自治不仅仅是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社区自治,加强引导,避免行政力量过度干预,从体制上培育社区自治的良好环境,促进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密切城市监督管理员与社区的联系,数字化城市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0)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到国家的公共管理之中的现象越来越兴盛,公众的网络参与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本文主要对公共管理中的网络参与进行研究,着重其现状(特点、问题)的探讨,分析其利弊,对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城市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其内涵和主要内容。并在比较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向,引出了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在讨论了有关该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后,着重阐述了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要适应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注重协商的公众参与机制增进政府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持续互动,是提高政府群体性事件“回应性”治理水平的优先选择。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意识淡漠,公众参与程序存在诸多缺陷,公众参与渠道的制度供给不足,共同构成了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主要困境。公众参与机制重构要充分发挥社会中层组织的团体诉求表达功能,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确立公共决策的事前公众调查程序、事中公众协商、公众辩论程序;完善行政信息公开、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制等,为公众有序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实现群体性事件的回应型治理。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慧平 《学理论》2009,(27):151-15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对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还必须注重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制度和社会公众三方面寻求改善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区已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社会场域。社区利益、社区认同和参与制度的供给是城市弱势群体社区参与的主要动力,拓展弱势群体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政策支持、行政资源保障、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及社区组织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5,(4):70-74
在价格决策中,听证会这一重要参与形式在经过多次重复上演后却正面临边际效用递减的窘境。通过北京市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的个案考察,发现制度与实践的割裂所带来的公众参与虚幻与乏力,是造成听证失灵与窘境的根本原因。要让价格听证走出困境,需要梳理现实问题,重新审视价格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应客观定位听证会功能、转变政府理念、改变遴选机制、引入专家理性,从程序和实体两个维度来保障参与权的落实,制约决策权的恣意和专断,为行政决策提供正当化支持和民主化动力。  相似文献   

14.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的需要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的介绍,探讨我国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以促进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普及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便捷通道,也影响着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立足于中国公众通过网络参政的现状,借助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对从"免费午餐"的倡导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动这一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在印证多源流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具有可适用性的同时,提出了网络式社会自组织方案开创了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徐喆 《学理论》2012,(21):21-22
城市拆迁中的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促进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以及保障拆迁中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城市拆迁中的公众参与还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拆迁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等,确保拆迁中的公众参与能够有效地进行,进而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7.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独具创造性、适合现实司法改革需要的针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发展、现实运作及存在的问题均与中国各阶段的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和具体落实检察民主是确保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合理运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莉  杨守广 《团结》2010,(5):42-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已不再仅是公众居住的物质之所.更是其情感依托的精神空间。城市功能的现代化转变表明.公众才是城市生活的真正主体.从政府主治到公众参与.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意味着一系列理念的更新和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2)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当前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衡水市杨树社区作为较早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城市社区之一,在管理中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但也出现了社区成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渠道不畅以及参与主体结构不均衡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政府定位不清、社区利益机制缺失以及社区居民归属感的缺失所导致。杨树社区所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政府、社区、居民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开放式行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公众参与不仅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的实践工作中,而且已在我国的立法中得到了逐步确认。然而,由于公众参与自身所固有的种种局限性,如果对于参与的主体、领域、方式、效力等环节不加控制,则有可能产生不良的行政结果。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应当在对公众参与实践环节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施加必要的限定并形成制度规范,从而实现优化行政治理结构这一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