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侦讯中的翻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供是指被问主体推翻原作口供的行为 ,侦查翻供就是指被问主体即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阶段所进行的翻供。翻供的含义、情形、类型是多重、多样的。翻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有的有利 ,有的有弊 ,其成因利弊可以通过审查口供和其他证据来确定。防止不利翻供关键是提高侦讯主体的素质 ,消除或减少翻供的诱因 ,巩固真实的口供 ;促成有利翻供主要是通过针对被问主体的反讯问手段 ,找出相应对策、措施 ,使其将原口供推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贪污贿赂案件翻供翻证现象有着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当前查办职务犯罪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翻供翻证,在侦查阶段就要加强防范意识,采取有效对策,这对确保整个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贪污贿赂案件翻供翻证的表现形式、发生环节、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侦查阶段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至法院判决前,一般需要4至5个月时间,有的长达8至12个月,在此期间,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如串供、同监教唆、亲友劝说、律师引诱、畏罪等等,为逃避法律制裁,犯罪嫌疑人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发生翻供、对抗司法机关的现象。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交待犯罪事实后,因某种原因而推翻原来供述的行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基于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形式翻供,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侦查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完善司法制度、教育帮助犯罪嫌疑人等手段减少翻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审查逮捕阶段"每案必讯"制度在重庆地区的深入实施,犯罪嫌疑人推翻侦查阶段有罪供述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不少公安民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讯问中产生翻供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每案必讯"的规定,而应从讯问的技巧、理论出发,在实践中考察效果、查找问题、加强调研,进一步厘清思路、看准原因、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理性分析翻供理由及认定与否理由,掌握被告人翻供案件证据认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口供证据的保障制度,减少或预防翻供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界围绕着翻供是否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也一直存有争论。有学者认为翻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被告人所当然具有的诉讼权利,有人则认为翻供问题属于司法人员素质不高所造成的问题,并不是刑事诉讼本身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探讨了翻供所产生的由来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翻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侦查阶段是刑事追诉的关键环节,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犹如一座大厦,而侦查程序则如这座大厦的地基。主要犯罪证据大多是在此阶段收集的,因此口供在认定犯罪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刑事案件要依靠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才能定罪。在辩护向着实质、有效方向发展的趋势下,犯罪嫌疑人有了更大的翻供空间,刑事案件无疑会面临更多的翻供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翻供,是侦查机关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犯罪嫌疑人翻供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嫌疑人翻供 ,致使对认定犯罪证据的认识发生分歧 ,影响了打击犯罪的力度。文章就实践中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现象及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后 ,又在某个足以影响整个犯罪构成的事实要素上推翻原来的供述 ,虽然只是部分翻供 ,但足以影响整个犯罪事实的性质 ,应当认定为翻供 ,不能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11.
翻供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在刑事诉讼中普遍存在,其之所以存在是有多种原因的。办案人员应辩证理性地看待翻供对案件的影响,既要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更要看到消极不利的方面。要正确审查判断证据,依法全面规范地讯问并将其固定,全方位收集其他证据,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法律政策教育和情感感化,把握诉讼的主动权,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被告人翻供案件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庭审阶段被告人翻供现象十分普遍,被告人翻供后的程序规则和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是翻供案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但是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这两个问题的规定却很不完善。我国应当建立处理证据可采性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并在现有的合法的庭前供述可以作为弹劾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合法的庭前供述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指控被告人的独立证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翻供、翻证现象,以涂某某受贿再审案为分析样本,总结了当前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言词证据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翻供、翻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再审案件中的翻供、翻证,要牢固树立证据裁判意识,充分运用"常识、常情、常理"等经验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审查判断翻供、翻证,以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的内心确信"状态。结合司法实践,归纳了在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审查判断"翻供"后的口供、"翻证"后的证言的基本策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翻供、翻证现象,以涂某某受贿再审案为分析样本,总结了当前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言词证据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翻供、翻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再审案件中的翻供、翻证,要牢固树立证据裁判意识,充分运用“常识、常情、常理”等经验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审查判断翻供、翻证,以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的内心确信”状态.结合司法实践,归纳了在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审查判断“翻供”后的口供、“翻证”后的证言的基本策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口供印证属于印证证明模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需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其中,认罪案件普通审理基于诉讼程序的完整性,口供的印证保留了完整的司法证明过程,需要遵循“实质印证”法则。认罪案件简化审理基于存在诉讼程序的简化,印证过程呈现出简化印证特点,但是审判人员必须坚持最低限度的印证要求。翻供案件中的口供印证呈现出双重印证特点,既要审查认罪供述的印证问题,又要审查翻供理由、无罪辩解的不能印证问题。共同犯罪案件的口供印证则是呈现为一种对比印证特点,审判人员需要对比共犯认罪供述的一致性,并在结合其他证据印证的基础上,得出共犯认罪供述的证据事实是否得到充分印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规范口供运用和认定的法律标准、刑事证据规则和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才能正确地审查判断与认定口供。  相似文献   

17.
面对被告人翻供,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主要是从讯问的主体、方式、制作程序、有无刑讯逼供等方面,对被告人的口供进行程序审查。然而,被告人翻供的情形和理由复杂多样,现有规范要么属于立法空白,要么属于指导性或宣示性规范,既缺少明确的操作指引规则,又缺少违反这些规则的法律后果。为此,有必要从讯问主体和方式、讯问笔录制作程序、司法机关有无非法取证行为、如何对待重复性供述及事后救济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讯问是指侦查人员对特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一次讯问行为.基于指导办案实务的考虑,从理论上对第一次讯问行为进行总结和凝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侦查实务工作运行情况,应当基于查明犯罪和固定口供的双重行为导向,并结合排除可翻供因素以支持诉讼的行为导向进行探讨第一次讯问行为.侦查人员通过实施第一次讯问活动,一是要突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法中有关自首制度的规定存在不足。对自首的时间限定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准自首”的认定应本着立法精神,不宜做出不应有的限制性规定;翻供行为不影响自首成立。  相似文献   

20.
对何为翻供,主要有方法说、现象说、证据说、行为说、混合说等代表性观点。对翻供的界定,应该采用"行为说",即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无罪、罪轻的陈述推翻原来有罪、罪重的陈述,且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行为。翻供的发生具有多发性、随机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严格从学术特征来看,翻供又因主体、内容、前提、阶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法律效果。根据翻供的真伪、内容等角度划分,翻供又可分为据实翻供、不实翻供、混合翻供以及否认型翻供、改变型翻供、辩解型翻供等多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