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限制了国家权力对于村民内部事务的干预,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但是,村民自治权在面对村民个体时,亦有权力的属性,对权力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限制,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当村民自治权对村民个体权利的侵害时,须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此进行规制,以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在村民自治背景下,村党组织势必要发生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即村党支部由传统体制下直接领导行政管理、决定村庄事务,转变为领导、组织村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各项权利。但是,从实行村民自治政策以来,国家立法层一直采取的是党支部领导村委会的领导方式,这不仅造成了村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权力的取代,也使村民在行使民主权利时领导者和组织者缺位,从而引发了权力结构矛盾和村民自治权力运转机制的失灵。鉴于此,应科学界定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和地位,转换党组织的领导对象,由领导村民委员会转为领导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以落实村民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3.
当前,村民自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变成少数人的自治,使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变为其他职能.这种非制度倾向,偏离了村民自治的目标和精神实质,当务之急是防止和杜绝这种倾向,使村民自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农民(村民)是其主体力量。如何增强农民(村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课题。增强农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主体意识的困境在于:城乡分割体制消解了农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人际关系疏离弱化了农民(村民)淳朴的乡土情,较低的文化素养羁绊了农民(村民)的认知水平,松散的乡村社会结构淡化了农民(村民)的组织观念,多元化价值观动摇了农民(村民)的信任与合作意识。因此,增强农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主体意识的对策,即在主观(思想)层面,最大限度地重视农民(村民)主体参与的理性选择;在政策层面,最大限度地增进农民(村民)的公共利益;在社会层面,最大限度地消解城乡阶层分化带给农民(村民)的现实困扰;在市场层面,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物质需要(积累);在伦理层面,最大限度地引导农民(村民)培育"大公无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村民政治冷漠的成因及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村民政治冷漠的根源主要是,农村村民经济地位不独立,农村基层民主不完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农村村民的这种政治冷漠对村民自治、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的和谐都有着消极影响。倡导由“半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过渡的治理环境,拓展村民参与成本的弥补措施,是消解农村村民政治冷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作为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依据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两委"关系界定、乡镇干预村民自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村民大会机构的设立、村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等主要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村庄治理的社会组织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江虹 《理论导刊》2006,(10):76-77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村庄治理的社会组织是村民委员会,然而,村民委员会的现实职能却与村民的社会经济活动不相适应。鉴此,实现村庄治理的出路在于寻求与村民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社会组织机构,或者对现有组织加以改造,以适应村民经济活动,从而有效实现村庄治理。  相似文献   

8.
村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规民约 ,是村民委员会为了在广大农村村民中推行村民自治活动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由村民会议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关于本村村务管理的综合性规定。近几年来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 ,其中 ,村规民约建设无疑起了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不可否认 ,在村民自治发展的过程中 ,村规民约建设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亟等解决和完善。一、村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1、村规民约建设现状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目前 ,村民自治制度已在全国普遍推行。十几…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逐步兴起,并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的中央与地方法规体系.在此进程中,村民委员会"海选"应运而生并推广开来.而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和对农村的辐射,促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进而改变着村民委员会选举和村民自治赖以实现的经济社会条件,尤其深刻影响着村民委员会"海选"及其效能的发挥.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乡村社情所决定,村民委员会"海选"应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村民委员会"海选"自身能否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则取决于其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适应性.以及村民自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程度.村民委员会"海选"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的实现,离不开坚持人民民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乡村选举制度建设、健全体制和完善选举程序.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11日,湖南省桂阳县荷叶镇干塘村蒋、王两姓村民,为本村一条水泥路的修建权而发生争执,几十个蒋姓村民出动土炮,向正在几十米远修井和围观的王姓村民连发四炮,除其中一炮是哑炮外,其余三炮击中王姓村民7人,其中一人重伤,6人轻伤,王姓村民王尤柱眼睛被土炮打瞎。王姓村民不甘示弱,马上从邻县借来一门土炮,以壮“姓威”。  相似文献   

11.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从原则上规定了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如何规范村民自治行为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明确指引,加上观念和文化及各种利益的影响,村民自治工作不依法现象比较突出。村民自治的法律建设必须从完善和落实制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村民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都受到利益的诱惑,面临新的挑战。调查发现,一方面,村民对社区的行为认同度较低,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度较高,但二者均处于"认同"的状态。另一方面,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较高,志愿主义参与意愿也较强,但村民之间的私人网络参与并不发达。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村民社区认同即行为认同和情感认同与村民社区参与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inary Logistic回归则显示,村民背景变量中的民族、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村民社区参与有显著的影响,这一发现对提升村民社区参与水平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30多年来,村民自治在四个民主和自治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村民自治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对村民自治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村民自治实践机制方面。正因如此,村民自治不能仅限于自治实践,应扩展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之中。从有效治理角度审视30多年来的村民自治创新实践特别是运行机制创新,成绩斐然,在保障性、表达性、决策性、制约性、协调性和协同性机制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但一些机制有待发展和建设,一些机制如动力性机制非常缺乏。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研究方面虽然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整体来看仍然局限于治理的某个方面,主要是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且主要以村民自治有效实现为目标。为此,我们既要继续关注现实中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也要从国家治理和有效治理角度继续探讨村民自治实践创新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3)
村民自治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的伟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村民个体是村民自治的当然主体,是村民自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了"人去村空"的空心村现象。对于人口迁出地的农村来说自治主体的缺失显然不利于村民自治的成长,而去往城市的农民工由于失去了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即使返乡也很难形成治理乡村的能力。解决空心村村民自治困境需要基层政府、农村政治性维权组织以及村两委三方形成合力促成村民自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典型制度安排。城镇化进程中,"村民自治"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三大要件遭遇挑战,导致"村民自治"职能弱化。从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剖析"村民自治"社会管理失效的原因,提出从村民自治走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没有文化就不能选举,没有文化不能有民主”的说法,在中国折腾了好多年。这一争论到去年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后,大概可以划上句号了。现在全国90多万个村民委员会已有90%实行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村里的事要由村民决定,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中国的“村民自治”受国人欢迎,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7.
一1 987年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从即时起 ,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推行开来。至 1998年 ,经过整整长达十年的“试行”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的这部法律 ,对村民委员会给予了明确的法律定位 ,即“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也就以法律的语言 ,明确宣告了我国农村村民的自治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不容亵渎的法定权利。正式颁布的这部法律 ,在村民自治的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方面 ,结晶实践经验 ,集成法学智慧 ,作出了针对源于传…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8)
本文基于对H村的实地调查,对H村28户32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文描述了H村村民的收支状况并且分析了村民选择的消费方式。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了H村村民选择消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村民的自我认同机制对农民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村民的消费资源与他们的自我认同之间发生了断裂,进而导致村民的生活中充斥了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制度变迁的过程、原因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的治理制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自治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情况,客观上要求对其进行改革.村民自治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来源于村民自治内在体制性的弊端和外在制度环境的变化.村民自治能否通过吸收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要素来解决自身的体制性弊端以及创新村民自治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的运行机制,是考验村民自治制度适应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 ,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影响村民自治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 ,再加上党支部自身建设的滞后及少数党员腐败堕落现象的存在 ,使一些人对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条件下党的领导水平 ,使党的领导能够应对村民自治中的各种挑战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党对村民自治领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