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人类选择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道德追求 ,有着深刻的经济伦理底蕴。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代际与人际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道德基础。依靠经济伦理规范的约束、引导、示范、激励 ,可以使科学发展观构建在坚实的经济伦理基础上。因此 ,在推进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 ,不但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制度创新 ,还要高度重视其经济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传媒伦理是指在传媒生活共同体中所蕴含和活跃着的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品格及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种公共性伦理、导向性伦理和综合性伦理。确立传媒伦理合理性和应然性的依据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传媒诚信、传媒清廉、传媒公正是传媒伦理的基本准则。传媒伦理的调控要依赖于监督机制、教育机制和自律机制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行政伦理建设在当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意义。而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就是公职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双重道德人格。这种双重道德人格的存在 ,既有社会历史根源 ,又有现实的社会根源。双重道德人格的存在 ,极大地阻碍着当代中国行政伦理的建设发展。克服公职人员的双重道德人格主要从制度建设和道德教养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入手。  相似文献   

4.
在文明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的共同的道德伦理,也生产和发展了各个民族固有的伦理体系和道德准则。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伦理机制往往塑造着不同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伦理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伦理是对市场经济道德适应与道德超越的辩证统一,这构成了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理性和人性的三个哲学维度,实现着市场经济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通过对市场经济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市场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着伦理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对社会、对党自身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党的执政目标充满立足于“为公”、“为民”的道德价值追求。能力建设体现着党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切,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关系协调的需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将党的执政行为纳入以民主和法制为准则的伦理轨道,这是规范执政党自身行为和理顺社会伦理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家庭代际伦理是联结亲子关系的伦理纽带,是实现亲子沟通的伦理渠道,充分发挥着道德教化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的至上性侵蚀着家庭的亲情,并冲击着原有的伦理规范,出现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等诸多代际间的不和谐现象。现代家庭面临着严峻的伦理困境,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迫在眉睫。本文以"孝"为切入点,概述了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核心思想"孝",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家庭代际伦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以期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8.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面临着主流观念式微、失范现象剧增、道德冷漠等一系列困境。而生态位伦理思想给予了我们重新审视当前伦理困境的全新视角。生态位伦理的提出很好地解释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全民道德与阶层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进行了有效调和,并且有效解决了和谐社会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人与物之间的道德矛盾。基于此,我国的伦理治理就要从伦理道德教育、政治制度体制改革、法制化建设、公民社会的完善、伦理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公共伦理是指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基本伦理维度、社会公共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通过社会公共活动与社会公共事务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公共伦理精神。公共伦理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现象,即一切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原则、道德意识、道德关系以及道德活动的总和。公共伦理的基本理念至少应当包括公共利益、公平正义和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至少应当包括公共利益原则、公共正义原则、公共责任原则和公共服务原则。  相似文献   

10.
冯淑慧  魏振波 《工会论坛》2007,13(3):128-129
儒家的诚信伦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在当代中国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但由于它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伦理文化,人们很难超越血缘关系的局限,对家庭之外的人产生信任。而在商品交换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直接要求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可见,要使儒家的诚信美德在现代社会焕发出生机,就要实现儒家诚信伦理观念层面、生活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1.
重视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理念的本质内涵,成为检验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成败的根本。科学发展观对民生提高的深切关注,创造了一整套的民生理论和民生实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和最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经济观,具有全面体现科学发展的崭新性能和时代特征;同历史上的诸多民生追求和主张具有本质区別;形成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体系,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党的执政思想和治国方略之中。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社会发展方略的总体部署。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其命题的本质和核心,凸现了对人的权利的平等保护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充分重视发挥法律调整机制的作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落实宪政蕴含的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民生建设"七有"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民生建设与人的生命历程关系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也与我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一脉相承,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建设的经验启示。以生命历程理论观照新中国社会政策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建设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进社会政策创新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生产力概念作为工业社会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里,生产力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概念的丰富与发展,有利于人们重新思考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体系由四个机制系统构成:一是以民族和谐促稳定机制,二是以发展促稳定机制,三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促稳定机制,四是以法治保稳定机制。这一机制体系是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边疆安全的重要机制,从而长期优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指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特别关注民生问题,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党关于民生问题的努力方向——"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优化税制,建立科学、公平、效率的税收制度,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税收的一项重大任务,税收必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关注民生,应改革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人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理论界负有两大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理论上说明我国现阶段社会形态的历史定位和全部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为改革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我国面临的诸如贫富悬殊、民生难题、经济失衡、蕴含危机等问题的经济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思路。但是,研究经济理论和破解经济难题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从生产方式入手。"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首要研究对象。为此,经济学界必须改变忽视和贬低生产方式范畴的传统偏见。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精神。它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理念、公平正义的伦理诉求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伦理意蕴,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走向一个既符合人类自身利益又体现人类价值取向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