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公司派我去美国接受培训,初到芝加哥,安排我与美国同事艾丽斯同住. 我和艾丽斯向宿舍走去,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一支筑路队.我一看,发现他们修路十分浪费.这条小公路,不会有太多的车子来往,更不会有什么重型货车,然而,所铺的水泥却非常厚,估计有30多厘米.  相似文献   

2.
今天周末休息,我照例晨起坐在电脑前记下一篇日记.窗外霾很重,一切都被笼罩在轻烟里.偶有一大群鸽子在这轻烟里匆匆略过,这性灵的东西也只给我的眼前带来一刹那的生气,之后重新陷入沉寂.霾令大好河山失色!我深思的目光,落回到窗前那棵伴我长大的大杨树上,看它裸露着枝条,在轻烟中坦然矗立着.  相似文献   

3.
与谎言过招     
这天,我背着包乘上了一列开往家乡的火车.车厢里座位都已坐满了人,惟独车厢最后一排的位子上坐着一个人.我挤过去,见一位30多岁的男子眼看窗外,嘴里不停地嗑着瓜子.对面的座位上放着鼓囊囊的背包和皮箱. 我满脸微笑地问:"请问这儿有人吗?" 对方侧过脸来上下打量我说:"有人,刚去卫生间了"  相似文献   

4.
王庆海 《工会博览》2013,(10):54-55
1984年,我高中毕业后,有幸进入首汽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大家庭.25年来,我按照首汽人的标准,在平凡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着我们首汽"真心为宾客"的服务宗旨.作为一名国宾队的司机,我要告诉大家,真心换回的永远是金子般的尊重与光荣.  相似文献   

5.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这是罗大佑的《童年》,他老人家生于五十年代,能有如此浪漫的童年,可比我这70后精彩多了.我记得当初我考上重点初中时,我听同学说我所在的小学学校要奖一块电子表.我美滋滋地打电话回家报喜,母亲立刻将这一讯息广泛发送. 后来没奖手表,只是奖了一支钢笔.假期我回家时,却发现整个街坊的人都知道我得“电子表”了,无论我走在哪儿,大叔大婶大爷大妈小侄小妹只要见到我,都要跑来看“电子表”,在80年代,那时候电子表还是稀罕物.搞的我自己都跟“金人”儿似的.但问的人多了,我就烦了.一回家,我就向母亲抱怨.  相似文献   

6.
抒情散文诗     
草原之恋 一望无际的塞外草原,敞开了坦荡的心扉,表达着欢愉的心愿. 一览无余的碧野平原,敞开了强劲的筋骨,展示着激动的诗篇. 我心怀一腔激动的灵感,跃进绿色的画坛中间,哦,草原!你的心怀让我泪湿双眼.  相似文献   

7.
狗眼     
由于临时来了一批任务,我不得不驱车连夜赶赴工厂加班,可是当我来到工厂门口的时候,又不得不下车,因为工厂的大门紧锁着.这是一村中工厂,厂长怕材料丢失,招来了大量保安,并弄来了一只金毛狼犬看守.当我下车敲着传达室的窗户,让警卫开门时,那只狗从传达室的小屋里一跃而起,怒气冲冲地向我飞奔而来,大有生吞活剥人的气势,它试着挣脱那拴着它的铁链,没有成功,愤怒不减,对我露出狰狞的面孔,狂吠不止,我想它一定在想试图把我赶跑或者在想如何在我靠近时下口咬我.  相似文献   

8.
在记忆中,我童年的第一个梦想便是长大之后要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武汉铁路局机车车辆配件厂翻砂车间的工人.而之所以这个梦想这么的具体,甚至具体到了厂和车间,仅仅是因为该厂每年防暑降温的“福利”——盐汽水.那一年,我4岁. 在物质匮乏的童年里,每年夏天,我最期盼爸爸下班能带回一瓶盐汽水.还记得那种盐汽水是无色透明的,用玻璃瓶装着,远远看去,仿佛水晶一样玲珑剔透.若是放在盛着凉水的塑料桶里冰镇上一会再喝,那简直是爽呆了!一大口下去,清甜中泛着微咸的味道会从舌尖弥散到整个口腔,充足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我马上打嗝,柠檬味的气体从口腔和鼻腔喷出,解渴又降温.为了在武汉的三伏天里常喝到这么可口的盐汽水,我幼小的心灵里偷偷埋下了第一粒梦想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风景     
在户外锻炼,只要留意,春夏秋冬,满眼的都是风景.风雨雷电,不管什么天儿,这背景里只要有你的身影,也是风景,生活的风景. 北清路边上有一个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简称“科园”吧.置身园中,对于习惯了嘈杂、车流、楼林环境的人来说,如同身临“世外桃源”,我和妻子亲切地称她是“咱家的后院”.“后院”绝对是个跑步的好地方. 第一次邂逅“后院”是2006年的初冬.时燕山落日,气象万千,余晖浸染着衰草,氤氲涂抹着苗林.奇楼异宅犄角,小路通衢交互.潭水清冽,时有鸟语.“后院”的美感动着我,萌动了我的诗话:  相似文献   

10.
信仰的力量     
戴薇 《工会博览》2012,(35):60-60
追随你的足迹, 领悟人生的真谛. 党的理想之光, 在我心中熠熠燃起. 冬天的一个黎明,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窗口的时候,清晨的寒冷瞬间一扫而光.我推开紧闭的窗门,望着地平线上火红的旭日,忍不住挚笔疾书,以此诉说心中澎湃的激情. 在既往的日子里,我如一叶不安的扁舟,漂泊在无际的海洋.在思考人生道路的航程中,总以为命运就是这样一次漫无边际的旅程.当大海深处的狂风巨浪袭来时,我努力挣扎着,多么希望能够寻着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访宋丽丽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她与记者相约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见面.那天她身穿一件红色的呢子大衣,清瘦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略施淡妆,一头乌黑的短发显得十分清爽干练.“作为公园里的一名普通职工,坦诚地说,我没有什么豪情壮志,远大理想.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梦想,就是干好服务工作,做一名公园文化的传播者.北京公园,尤其是中山公园,有着璀璨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这一切的一切都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我热爱公园,也珍惜现在的岗位,我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宣传、歌颂它,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喜爱它.”谈及自己创作“公园主题诗”的初衷时,宋丽丽开门见山地说道.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我叫王克荣,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一名护士长. 1997年,我从传染病房被调到艾滋病房.当时,我特别紧张. 我护理的第一个艾滋病患者是山西的老李.第一次进病房,看到其妻忙前忙后地侍候着.她看到我有点紧张,便说:"放心吧,我都伺候他好几年了,啥事都没有."后来我了解到,老李所在车间发生了爆炸,为救同事,他冲进火场,关闭阀门,他自己被严重烧伤,抢救时输血感染了艾滋病.老李的事迹感动了我.  相似文献   

13.
野墅     
进山的路上 过午的时候,老陆开着越野车进山,太阳照得很. 稀罕!我到胡桃沟野墅了.一老头堵门口拿着块你叫瓦当的破砖头,要跟我换手台,你快过来吧. 右江那边吱吱啦啦地说着,老陆就听个半懂:哦,瓦当啊.那都处在古城大地界,这么偏的山沟不会有瓦当的,你甭信他. 真的真的,老头就拈在手掌上呢.  相似文献   

14.
赌一记耳光     
清晨.一进办公室门.就见学生小T气呼呼地站在班主任面前挨批评,“要是我再晚进去一步.你们不是打起来了么?”又是为打架的事,这在工读学校不足为怪.他们往往为一丁点小事.什么打翻墨汁呀、偷倒别人开水呀、多吃馒头呀等而争吵.甚至动拳头.“又不是我要打.是他自己讲的.谁输掉.一记耳光.” 小T不服气,辩解着.输?输赢?赌博么?这引起了我的注意.留心听下去.听着听着,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小T同小×为争论一条成语.×说“天花乱转”.“得了吧.还乱转呢?转你的魂、应该是‘天花乱坠’哦!记记牢.”T以藐视的  相似文献   

15.
千年的钟声     
在轻淡的秋风里,我再一次来到久违的枫桥. 目送着大运河缓缓的流水,耳边又响起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 一千二百年前的那个夜晚,也是这苍凉的钟声,穿透了沉沉的夜幕,敲击着一个游子的不眠.时空,虽然辗转了许多个轮回,但,诗人的苦吟,"夜半钟声"的惆怅,还是把我的思绪回放到那个"月落乌啼"的星空.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我的儿子很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然而,我却像往常一样,还要出差,还有那么多的工作在等着我. 时间飞逝,儿子在我不经意间便学会了自己吃饭,在我不在他身边的时候学会了叫第一声"妈妈"和"爸爸". 他成长得如此迅速,时间如白驹过隙. 随着一天天长大,他经常问我一个问题:"爸爸,有一天我一定要像你一样.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家?"  相似文献   

17.
这张照片,是我在怀柔区环卫中心当保洁员时照的.当时,我所在的清洁二队,曾12年如一日,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义务照顾着这位孤寡老人.说起与这们孤寡老人之间的故事,得从1998年讲起.  相似文献   

18.
我受公司指派,去洛杉矶的总公司接受几项特别培训.布莱恩是我的同组学员,他来自总公司的行政部,因为曾经在中国留过学,所以与我特别聊得来.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我跟着布莱恩一起逛街时,路过一家书店.我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杂文,因为杂文针砭时弊,给人阅读的快感.凭我的英语底子,看看千把字的英语原版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没想到,我走进书店后却根本找不到杂文类的书籍报刊,一问管理员,他却向我推荐了一些随笔小品类的书刊,这可与我的心目中的杂文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9.
曌是我的同事,也是多年来惺惺相惜的朋友. 今天开会遇到曌,不由得用眼神和微笑相互交流着.我们在同一集团却不在同一个公司,因同属一个系统,这么多年经常在一起开会、搞活动,比较熟络.打我认识她起,她的发髻就高高盘在脑后,不留刘海儿,春夏秋冬都露着光溜溜的大脑门,显得倔强又精干.这经典的造型多年未曾改变过.厚厚的眼镜片后,一双凤眼,笑起来如两弯新月.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一”假期,我回了趟我的外祖父母家,河北固安农村.那里是经常被我念起的第二故乡.我的童年曾被父母寄养在那里,到了该入学的年龄,还在那里上了一年小学.那段校园生活是一段让我终身难以忘怀的时光. 如今,那所学校已经停课,校址已经被卖掉了.我不顾亲友的阻拦,执意要再去看看,迎接我的是一把锈迹班驳的大铁锁.那曾经的校园,一片岑寂.几排简陋的红房子,已经四十多年了,也没有改变过,那样子,仿佛是我昨天才刚刚离去.我的心就在这一片沉寂中沸腾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