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黎芳 《思想战线》2007,(1):109-113
利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选择行为的生成机制,可以得出招聘中男性偏好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组织认知定型化和正式制度虚置化所致。组织认知定型化是由非正式制度即传统性别文化塑造而成的,而正式制度虚置化则归因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不相容、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无效。如果要改变单位的选择行为,就要强化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TRA模型和陕西省三县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结构中各成员主观规范对于个人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TRA模型可以适用于解释男孩偏好文化强烈地区人们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生育主体的儿子偏好态度仍然是决定其是否采取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的前因变量;社会关系结构中各成员的主观规范对生育主体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但方向却并不相同,表明在生育主体的主观认知中,是否采取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是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婚姻结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俊  李海明 《人民论坛》2012,(2):108-109
"光棍村"决不是偶然现象,其中固然有贫穷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性别比例失衡无疑是决定性因素。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的婚姻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由此衍生出诸多不容小视的社会问题。解决性别比例失衡关键要起到两个效果,一是弱化人们的男孩偏好,二是规制人们的性别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4.
一、军人政治社会化的客观性军人政治社会化就是军人内化政治价值观念、学习政治态度、形成政治行为模式的过程。军人要不要实现政治社会化,取决于对军队本质和职能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阶级斗争的暴力工具,归根结底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军队的本质决定了军人首先要  相似文献   

5.
军人价值选择作为军人在行为之前预先决定未来实际行为内容的一种精神性活动,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党、人民、国家、军队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规定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因而为当代军人道德价值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全景式展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农村年轻夫妇男孩偏好的心理机制和性别选择的行为逻辑;试图对于出生性别选择这样一种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并且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军队党委工作条例》明确地提出了军队团级以上单位党委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十项基本制度.十项制度有四项是军队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有六项是军队党的领导工作制度。它把党委领导工作和自身建设相结合、原则性要求与指令性规定相协调、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相衔接.使党委工作制度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保证作用、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加强党委组织生活和领导工作的基本制度,是推动党委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后,美军提出军队转型,标志着军事变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军事变革的着力点开始以军队信息化建设,转向建设信息化军队。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进行军队信息化建设,但又都未建成信息化军队。据估计,美国最早也要到本世纪20年代左右才能完成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0,(2):93-94
据民政部、财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八部委2000年3月联合颁发的《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住房保障改革实施办法》,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原则上与军队在职干部执行统一政策.按照国家、军队、个人合理负担原则,实行住房补贴、货币补差相结合的办法,稳妥推进住房分配的货币化、管理社会化。已安置住房和列入安置计划住房已开工建设的,住房保障方式不再改变,可以购买或租住已安置和开工建设的住房,  相似文献   

10.
吴凯 《人大建设》2004,(9):42-43
今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5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人民”这个词汇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它并不泛指生活在国内的所有中国人。像我这个生长在旧社会、参加过抗日战争,并在旧军队旧政府担任过职务的人,就不属于人民的范畴,而只能称之为公民。由公民到人民,不仅要有一  相似文献   

11.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的社会性别角色行为进行评价,本文基于中国农村生殖健康领域的现实背景,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专家评议以及心理计量的方法,分别发展了适用于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社会性别行为量表(GBRHS-SC和GBRHS-SP),并于2005年6月在中国东部1个县区601个农村服务对象的样本和541个服务提供者的样本中测试了量表的心理计量学特征,发现GBRHS-SC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建构效度,GBRHS-SP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但是在建构效度方面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和验证。  相似文献   

13.
主体建构性和主体行为宣成性--一种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女权主义以解构主义为目的,放弃了对女性解放具体目标的追求,尽心去解构父权制及男权思想导致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别规定性、主体建构性、主体行为宣成性等理论观点,希望通过打破一些诸如性别、阶级等重要界线,来消除性别不平等.本文试对后现代女权主义这些理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及不足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后现代女权主义有一个较为深入和准确的把握,推动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妇女学的内容与目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政 《思想战线》2002,28(1):102-105
妇女学不是把妇女看作问题 ,而是以妇女成为主体向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时产生的。妇女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性别。分析研究各个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社会性别制度的变迁 ,社会性别话语的变化 ,社会性别等级制同阶级、种族、族裔等的交叉关系 ,社会性别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特定社会性别制度对男女的规范 ,性文化的变迁 ,妇女在各个领域的活动经历等等 ,是妇女学的主要内容。妇女学的目标是以新的认识论认识人类社会 ,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15.
单位制变革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择业经历都存在着性别差异.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发现女性更关注就业的稳定性,男性则更注重收入水平.求职中女性的签约率相对较低,更容易因为性别受到不平等的困扰.对于求职中的性别歧视,大多数女生选择了默认,反映出现实中缺乏维护平等就业权益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性别平等社会化: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性别平等社会化过程的长期性、艰难性的形成原因,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实现性别平等社会化的工作是个需要坚持不懈地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全方位关注才能达到效果的工作,更是一个需要强化社会决策机制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Eighth and tenth grade students (n= 1,619) reported on exposure to risk and protective assets in their day-to-day li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rying a weapon to school an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home and school ecological domains was explored through logistic regression conducted separately by gender.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 the home, one factor previously un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resiliency to interpersonal violence-related risk behavior,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alysis. Results support previous research that suggests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efforts should address both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multiple ecological domains. Further, results suggest violence prevention efforts should be sensitive to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at 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control as a factor influencing youth resiliency to violence.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数据库,探索了劳动力市场转型期体制内就业博士职业发展质量的性别差异水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全体受访的体制内就业博士中,31-40岁博士职业发展质量的性别差异最明显。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31-40岁女博士工作关联度相对较低,以及这一年龄段女博士的理性选择和体制内组织的统计歧视。我们还发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效应,以及现代化、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变迁的影响,30岁以下博士职业发展质量的性别差异较31-40岁博士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家族制度的研究已有多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着重探讨家族制度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往对家族制度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父权制的立场上进行的,长期以来,女性在家族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女性自己的声音被普遍忽视。文章采用了女性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获得的田野资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社会性别的角度切入家族这一社会组织民俗中,通过对桂东南一个客家家族的个案分析,探讨家族祭祀制度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族祭祀体系中女性祖先的地位与男性祖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决定了血缘女性宗亲不可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ree distinct Chinese societies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regar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gender and grade level to school violence, the ranking orders of perpetration and victimization behavior, and the correlates of school nonattendance due to violence. A cross-national random sample of 2,58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Rasch analyzes revealed that verbal violence is most frequent. Male students are most likely to be aggressive and victimized. Grade-level differences in school violence were shown to be weak or insignificant. School nonattendanc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being kicked, punched, socially excluded, blackmailed, threatened, or sexually kissed without consent. The results were similar across societies.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contex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societies may not account for different effects of gender and grade level on school violenc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school vio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chool nonatten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