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舟曲泥石流灾难是一场生命的劫难。当2010年第19期《民主与法制》以《舟曲:告别桃花源》为题,再次聚焦舟曲的时候,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这也是一场生态劫难。  相似文献   

2.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机关的刑事办案活动中实现,必须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实现宽严相济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必须围绕办案活动能动地开展必要的社会工作,实现办案的社会效果,进而实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看到第18期《民主与法制》文章《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疑罪从无”原则?》,有这样一句话我深以为然:“疑罪从无”原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看了2010年第16期《民主与法制》《性贿赂入罪:美好愿景遭遇现实困境》一文,有两组数字:被查处贪官中95%的人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  相似文献   

5.
2011年第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刊登《“免罪符”不免罪,10万元退不退?》,引发读者对当事人刑事和解协议效力与司法定罪量刑之间关系的种种猜想。  相似文献   

6.
我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渎完《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7期《亲子举报引发网络震撼》一文的,待内心平静下来后,有几句话感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6期的《新论》刊登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谢鹏程研究员的一篇短文——《屁股指挥脑袋》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既要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重视依法从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面,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老莫 《民主与法制》2014,(31):53-53
近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刊载的《“审辩冲突”为何越来越多》一文,认为“审辩冲突”核心是“控辩”冲突的中国式反映。有些法官不敢得罪检察官,造成了“审辩冲突”愈演愈烈。对此,笔者认为“审辩冲突”的根源还在于庭审三方的“观念冲突”。  相似文献   

10.
范立仁 《前沿》2010,(12):110-11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从社会法制化文明转向刑事领域中的人类理性的迈进,是执政党的科学刑事思想成为今后的全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执法等相关活动的指南。本文通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分析,在适用上做到不轻不重,适时适度,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宽严互动和刑罚结构合理调整关系,深刻思考宽严刑事政策的取向价值规律和目标,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得到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是一项阶段性的具体刑事政策,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刑事政策。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从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和刑罚执行政策的结合上,从刑事政策价值、刑事政策实践过程上全面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第21期《法官与律师之间:是保持距离还是互相隔离?》的专题系列报道,由于法官和律师之间的不正常交往,导致不少法官和律师陷入犯罪泥潭,甚至在法学界掀起一场对法官与律师关系的大讨论。站在法律人的视角认为讨论及时而必要,站在社会学的视角认为讨论使人啼笑皆非。笔者认为,法官与律师既不应过分保持距离,更不应互相隔离,而是应该保持符合常识常情常理的交往  相似文献   

13.
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灵魂。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和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精神.对于有效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最大限度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6年,“两高”工作报告中均强调。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4.
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0年第23期刊登的《老英雄半个世纪的身份证明》一文,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觉得很有议论一番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看了《民主与法制》第18期《移民!移民?》文章后,不由让人心生感叹。在我们的身边,自己办移民的、帮子女移民的、送子女出去留学的比比皆是,临别时都会说:若在国外过得好,就别回来了。言下之意是不希望他们回来。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0,(12):40-40
汪全胜、陈光在《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5期上载文《立法后评估的回应滞阻析论》认为,立法后评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立法回头看”进一步完善法律,即立法后评估结果应得到立法机关的回应,从而真正实现法律的“立、改、废”。然而,  相似文献   

17.
看了《民主与法制》2011年第20期的《儿子车祸后的四场官司》一文,被农民张声连打四场官司维权的执著精神感动,他抱持着“有理走天下”的朴素思维,大胆地用法律武器“讨说法”,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读罢2011年《民主与法制》第s期刊登的《“前科消灭”在中国》一文,我认为,这个已探索多年的让未成年犯前科“归零”的制度,应该尽快成为法律规范。这对于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体系,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藜默特等人提出的“标签理论”,认为社会给某个人贴上的“不轨行为者”或“罪犯”的标签是导致其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读了《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34期“立法与司法”栏目,看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的观点:“政府责任不因‘以房养老’而免除”,不免为之叫好。  相似文献   

20.
读《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20期《中国式养老》一文,记者对中国养老面临的问题、出现的危机、难题及养老出路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