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请审议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一编“特别程序”,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等,草案增加规定了4个特别诉讼程序。它填补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只有普通程序而无特别程序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段启俊  龚高华 《求索》2011,(2):165-167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在我国逐步确立了双重保护、慎捕慎诉、保护诉讼权利、分案起诉、迅速、简化原则。当前该制度在我国立法和司法上存在诸多缺陷,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提出对未成年人犯罪检察预防、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未成年人服刑期间及服刑完毕后综合一体的制度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受列宁检察监督理论以及前苏联做法的影响,我国立法一直将检察机关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享有与立法、行政、司法权并列的法律监督权。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国家机关、公民是否遵守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这一点体现在刑事诉讼中就是检察机关有权对整个诉讼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按照1979年刑诉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诉讼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就审判而言,检察人员在出庭公诉过程中,如果认为审判活动有违法情形,有权当庭向法庭提出纠正意见。一审判…  相似文献   

4.
5.
6.
轻缓化是当今社会处理未成年人公诉案件的主要趋势.但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轻缓化的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却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应改革讯问方式,全面推行分案起诉制度,扩大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权,完善刑事和解及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其正当性源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民事检察和解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是法律监督方式的理性发展,也是检察机关完成其政治使命的必然要求。但民事检察和解缺乏法律依据,合理的制度构建和明确的立法规定是民事检察和解良性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欧阳澍  ;吴大华 《求索》2008,(3):152-153
199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民事诉讼法,该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这是民诉法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宪法表述,它说明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实施监督不仅得到了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确认,也得到了民事诉讼法的确认。但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理论界对其存在争议等原因,民事检察监督在现实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对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进行考察,从理论和制度构建两个方面理顺各种关系,清除法制运行中的障碍,确立其原则,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
沙坪坝区检察院创新的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机制,对我国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制、审查逮捕程序正当化、刑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沙区模式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陈瑞华给予如此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检察审查羁押必要性的适用对象是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一款的被羁押者。审查程序的启动可以是检察机关依据职权审查,也可以是依据被羁押者或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其委托的辩护律师申请而进行审查。间隔性审查的期限以60日为宜。审查的方式是对席制和书面调查制,根据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程序。检察审查后作出的无羁押必要的决定应该具有程序效力,但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该决定的程序执行效力。这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虚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宪法、民事诉讼和行政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检察机关真正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始于九十年代初,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民事检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制约民行检察的因素还比较多,法律上和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12.
彭智刚  于伟香 《求索》2014,(12):129-135
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调解的法定监督方式,其柔性建议的方式避免了审判机关的质疑与对立情绪,提高了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的监督效率。当前,制约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其监督效力缺乏明确规定、向法院申请再审的前置程序的负面影响,根本解决路径在于立法完善,而司法实践中提高再审检察建议质量,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有利于促进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效果实现。  相似文献   

13.
周小荣 《公民导刊》2012,(1):124-125
近年来,南岸区人民检察院在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大局以及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维护民生、促进发展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各项检察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为该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明 《传承》2010,(3):126-127
"轻缓化"是当今社会处理未成年人公诉案件的主要趋势。但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轻缓化"的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却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应改革讯问方式,全面推行分案起诉制度,扩大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权,完善刑事和解及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18年修改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将检察建议明确规定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方式,同时规定了相关单位应予配合,及时将采纳情况书面回复检察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检察建议“刚性”之提升。此外,《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对线索发现、调查核实、制发、监督落实的每一办案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实践中,检察建议仍会面临质量参差不齐、刚性不足、相关单位不配合难落实等窘境。检察建议制度的改革,应当把握事中监督、参与式监督、动态监督的大方向;办案方式上探索“案件化”工作模式,方能做到每一办案环节的规范高质,助推检察建议的刚性效力实现,切实发挥法律监督之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检察建议原本只是检察机关的一种工作方式。《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关于操作程序和法律效力方面的规定,影响了实施效果。与抗诉相比,检察建议具有以下功能:扩大监督范围,丰富监督手段;实行同级监督,合理配置资源;监督手段谦抑,平衡检法关系。民事诉讼检察建议的操作流程包括:申请与受理,案件审查,调查核实,制作审查终结报告,作出决定,案件移送法院,跟进监督。应在程序上进一步规范提出、接受与回复、采纳情况跟踪、救济渠道等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以拯救、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但实践中落实这一刑事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还很不完善。在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送往刑事法庭之前,我国亟需构建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拯救、教育制度体系,以实现刑事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依法开展了有关探索,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和规范,有效推进这项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作为全国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单位的本市检察机关,结合实际积极会同本市各级法院,积极、稳妥地探索民事执行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程序规范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去年初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已受理涉及民事执行活动的申诉案件141件,立案审查47件,提出相关检察建议14件,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适度。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确立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蕴含的从宽理念一脉相承,为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差距,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尚需明确适用主体、扩展适用对象、阐明法律内涵、解决效力冲突、完善封存模式、规范适用程序,并应通过检察监督权的依法行使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9年4月,团中央、最高检决定在北京市海淀区等40个地区开展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作为一项创新工作和配套措施,属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其从属于少年司法体系,且出现时间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客观上存在着理论研究匮乏、工作模式混乱、程序衔接不畅等问题,阻碍了司法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当下研究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弥补理论不足,破解司法困局,助力少年司法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要厘清相关概念,指出其应当具有专业化、全面化、处遇化的特点,并通过分析司法实践样态及难题,探究体系的内在属性和外部关系。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拓宽服务内容,明确衔接机制,构建以检察机关为主阵地,多方参与的层次化、专业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