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入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社会”时代,适应我国加入WTO,从根本上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已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本文针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定位和政府如何发挥“推动”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今日上海》2008,(11):57-58
近日,“信用长三角”建设迈进了一大步:在杭州召开的“信用长三角第二届高层研讨会”上,江苏、浙江、上海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信用服务机构备案互认协议书》。  相似文献   

3.
发挥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是维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的纽带,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辞海》( 1989)对信用给出了三种释义:其一为“信任使用”;其二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其三为经济学上的用意,即信用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有两个特征:一是以偿还为条件,到期归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即利息。吴敬琏认为:“所谓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受信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偿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它是使后者无须付现就可以…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是省政府办公厅编辑出版的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为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对政府法规政策性文件发布时效性的要求,缩短《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周期,满足社会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准确、快捷地获取法规政策信息的需要,省政府决定自2005年1月起将《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并适当扩大赠阅范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刊发的文件文本为标准文本,与“红头文件”具有同等效力。《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宗旨: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河南…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是省政府办公厅编辑小版的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 为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对政府法规政策性文件发布时效性的要求,缩短《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周期,满足社会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准确、快捷地获取法规政策信息的需要,省政府决定自2005年1月起将《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并适当扩大赠阅范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刊发的文件文本为标准文本,与“红头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宗旨: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是省政府办公厅编辑出版的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为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对政府法规政策性文件发布时效性的要求,缩短《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周期,满足社会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准确、快捷地获取法规政策信息的需要,省政府决定自2005年1月起将《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并适当扩大赠阅范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刊发的文件文本为标准文本,与“红头文件”具有同等效力。《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宗旨: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河南省…  相似文献   

7.
一、诚信经济的建设需制度化要素配置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制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  相似文献   

8.
豫政办〔1999〕49号(一九九九年八月十日)  1999年度《河南政报》的宣传发行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发行数量有了明显增长,扩大了社会影响,较好地发挥了传达政令、指导工作的作用。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领导重视。《河南政报》作为省政府唯一的机关刊物,其传达政令、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作用是任何其他报刊所无法替代的。基层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河南政报》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有了提高。由于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扩大《河南政报》的宣传发行,使其在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增加政策和政府工…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是省政府办公厅编辑出版的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为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同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对政府法规政策性文件发布时效性的要求,缩短《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周期,满足社会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准确、快捷地获取法规政策信息的需要,省政府决定自2005年1月起将《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由月刊政为半月刊,并适当扩大赠阅范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刊发的文什文本为标准文本,与“红头文件”具有同等效力。《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的办刊宗旨: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河南…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政府信用危机 ,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着重从政府信用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以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等三个方面论述政府信用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说明加强对政府信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用已不单单是道德问题,而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重建信用已经成为优化投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信”字是“人”从“言”,所言成真就是“诚”。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许多政策都将按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办事,政府的行政干预将减少,这就使信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同时又是信用经济,良好的诚信关系,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正>津政令第24号《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1月13日经市人民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天津市市长黄兴国2015年11月20日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规范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约束,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归集、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政报》2010,(12):1-1
《内蒙古政报》在1996年复刊以来的15年中,始终坚持“传达政策法规、推进依法行政、面向社会各界、服务改革发展”的办刊宗旨,较好地发挥了传达政令、宣传政策、公开政务、指导工作、服务社会的作用,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2004年实行免费赠阅后,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入到了农村牧区,受到厂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5.
《河南政报》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刊,由省政府办公厅主办。它集中准确地刊载国家和省本级政府的规章、命令和政策性文件,以传达政令为其根本宗旨。《河南政报》创刊于1949年7月,在创刊号的《前言》中明确了政报的使命:系统地汇集本府所发布的各项重要政策、条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我国被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显得更为迫切。近两年,不少有识之士为此而奔走呼吁,有的还提出了设立“信用日”的倡议;我国政府也已把解决信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制发了关于  相似文献   

17.
编读之声     
《云南政报》作为省人民政府唯一公开发行的政务性月刊,自复刊以来,坚持“传达政令、提供信息、指导工作、服务全省”的办刊宗旨,已成为政府联系各级、各部门,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目前,随着社  相似文献   

18.
青政办〔2007〕153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精神,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青海”,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管理权责进行了划分:“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  相似文献   

20.
症诊治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呈蔓延之势,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对信用缺失“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